部
部 的部首: 部
部 的偏旁: 阝
部 的拼音: bù
部 的筆畫數(shù): 10
部 的繁體字: 部
部 的筆順: 丶一丶ノ一丨フ一フ丨
部 的解釋: 部的基本解釋1.部分;部位:內(nèi)~
上~
胸~
局~
2.中央政府按業(yè)務(wù)劃分的單位(級別比局、廳高):外交~
商務(wù)~
3.一般機關(guān)企業(yè)按業(yè)務(wù)劃分的單位:編輯~
門市~
4.軍隊(連以上)等的領(lǐng)導機構(gòu)或其所在地:連~
司令~
5.指部隊:率~突圍
6.統(tǒng)轄;統(tǒng)率:所~
~領(lǐng)
7.a)用于書籍、影片等:兩~字典
一~紀錄片
三~電視劇
b)用于機器或車輛:一~機器
兩~汽車
8.姓
部的介紹〈名〉(形聲
從邑,(fǒu)聲
從“邑”表示與行政區(qū)域有關(guān)
本義:古漢地名
約在今甘肅省天水、清水、秦安、兩當、禮縣、徽縣一帶)同本義[Bu,anancientplace]部,天水狄部
——《說文》古代軍事編制單位,后泛指部隊,軍隊瑜為前部大督
——《三國志·周瑜傳》又如:部陣(隊伍);部校(部隊;泛稱武官);部將(部下的武官;軍中偏將)中央行政官署
有時也稱一般衙署、地方行政官署還部白府君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如:部費(向吏部行賄以便批準任職所用的錢);部尺(由工部制造的標準尺);部曹(舊指京師各部司官);部堂(清代各部尚書、侍郎稱部堂
又各省總督多帶兵部尚書銜者,也叫部堂);國防部;外交部;財政部地區(qū)
古代監(jiān)察或行政區(qū)域名河東二十八縣,分為兩部
——《漢書·尹翁歸傳》部落曾祖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
——《晉書》分類,門類名屬教坊第一部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又如:部索(分部搜索);部居(分門別類的排列);古籍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部分
如:上部;南部單位
如:編輯部;批發(fā)部軍隊領(lǐng)導機構(gòu)
如: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師部〈動〉統(tǒng)率漢王部五諸侯兵
——《史記·項羽本紀》又如:部人(被統(tǒng)率的人);部握(統(tǒng)管,掌握);部率(統(tǒng)率)安排,布置部署諸將
——《漢書·高帝紀》
注:“分部而署置
”又如:部索(部署搜索罪人)管轄
如:部縣(所轄之縣,屬縣);部領(lǐng)(統(tǒng)轄率領(lǐng));部事(所屬的事情)〈量〉用于書籍、機器、電影等則此一部開國血史
——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如:一部書,兩部機器,三部電影部的釋意部(形聲
從邑,)聲
從邑”表示與行政區(qū)域有關(guān)
本義古漢地名
約在今甘肅省天水、清水、秦安、兩當、禮縣、徽縣一帶)同本義部,天水狄部
--《說文》古代軍事編制單位,后泛指部隊,軍隊瑜為前部大督
--《三國志·周瑜傳》又如部陣(隊伍);部校(部隊;泛稱武官);部將(部下的武官;軍中偏將)中央行政官署
有時也稱一般衙署、地方行政官署還部白府君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如部費(向吏部行賄以便批準任職所用的錢);部尺(由工部部bù①整體中的一份~分、內(nèi)~
②某些機關(guān)的名稱或機關(guān)企業(yè)中按業(yè)務(wù)分的單位民政~、公關(guān)~
③軍隊(連以上)等的領(lǐng)導機構(gòu)或其所在地司令~
④指部隊
⑤量詞
用于書籍、影片等一~小說、兩~影片
⑥姓
【部隊】軍隊的通稱
如導彈部隊、野戰(zhàn)部隊、地方部隊
#指團和團級以上的軍隊單位
【部類】概括性較大的類
【部落】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的一種組織形式
由同一血緣的兩個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組成,有較明確的地域、名稱、方言、宗教信仰和習俗
形成于原始社會晚期,是部族或民族形成的前提
【部門】組成整體的部分或單位企業(yè)~
【部首】按照字形結(jié)構(gòu),取其相同部分作為查字依據(jù),分部排列,其相同部分稱部首
如'亻'部
【部首檢字法】漢字的形序排檢法之一
按部首和筆畫來編排和查檢,先分析漢字結(jié)構(gòu)中的偏旁,把偏旁相同的字歸于一個部首之下,再按筆畫來排列
【部屬】部下
【部署】對任務(wù)等所做的安排或布置
【部位】位置(多用于人的身體)敏感~
【部下】軍隊中被領(lǐng)導的人
泛指下級
部pǒu1.小阜
2.通"踣"
跌倒,仆倒
部的康熙字典解釋部【酉集下】【邑部】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8畫《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音蔀
《集韻》總也,統(tǒng)也
《前漢·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
《後漢·宗室傳》柱天都部
《註》柱天者,若天之柱
都部者,都統(tǒng)其衆(zhòng)也
又《廣韻》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
又分也
《荀子·王霸篇》名聲部發(fā)於天地之閒
《註》部,猶分布
言聲稱四溢也
又《正韻》部曲也
《前漢·李廣傳》行無部曲
《註》將軍領(lǐng)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
廣尚易,不立部曲也
又星辰布列亦曰部
《史記·歷書》分其天部
《註》分部二十八宿爲距度也
又五行謂之五部
《前漢·律歷志》起五部
《註》五部,謂金木水火土也
又書分四部
《正字通》晉李充爲著作郞,刪定典籍,以類相從,分五經(jīng)爲甲部,史記爲乙部,諸子爲丙部,詩賦爲丁部,甚有條貫,祕閣以爲永制
《唐書·藝文志》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爲次,因充制也
又星名
《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yīng)星主兵
又《字彙補》斗蓋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部長二尺
又與棓同
大杖也
《淮南子·說山訓》羿死桃部
又百部,藥名
蔓生,根多百十相連
一名野天門冬
又《唐韻》蒲口切《集韻》《韻會》薄口切,音培,讀與剖近
部婁,小阜也
《左傳·襄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
又《字彙補》府九切,音否
《闞駰·十三州志》諺云:仕宦不偶値冀部
部的說文解字解釋部【卷六】【邑部】天水狄部
從邑咅聲
蒲口切說文解字注(部)天水狄部
地理志天水無狄部
未詳
顧氏祖禹曰
漢天水郡、今陜西鞏昌府以東秦州之境是其地
從邑
否聲
蒲口切
四部
按廣韻曰
部、署也
許冣目曰
分別部居
不相雜廁
部的古漢語解釋部bù①<動>率領(lǐng)
《群英會蔣干中計》:“瑜自~諸將接應(yīng)
”②<量>軍隊編制單位
《失街亭》:“某為前~,理合當前破敵
”③<名>部屬
《赤壁之戰(zhàn)》:“瑜~將黃蓋
”④<名>門類
《琵琶行》:“名屬教坊笫一~
”⑤<名>官府;衙門
《孔雀東南飛》:“還~白府君
”⑥<名>部門
舊時中央政府分設(sh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⑦<量>用于書籍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則此一~開國血史可傳也而不朽
”【部曲】本為軍隊的編制,后用來稱號私人軍隊
《三國志·魏書·鄧艾傳》:“天名宗大族,皆有~,阻兵仗勢,足以建命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