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的信息
不的部首: 一
不的拼音: bù
不的筆畫數(shù): 4
不的繁體字: 不
不的筆順: 一ノ丨丶
不的解釋: 不的基本解釋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去
~能
~多
~經(jīng)濟
~一定
~很好
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gòu)成形容詞:~法
~規(guī)則
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他不知道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fù)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xiàn)在身體好~?5.用在動補結(jié)構(gòu)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jié)果:拿~動
做~好
裝~下
看~出
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累的,有工作就得做
什么錢~錢的,你喜歡就拿去
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是看書,就是寫文章
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會”、“~是”
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
不的介紹1.不[bù]不[bù]〈副〉(象形
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
①本義:萼足
《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
”鄭箋:“承華者曰鄂
”②副詞
不
《荀子》:“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用在動詞、形容詞或個別副詞前,表示否定[not,no]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韓非子·喻老》老婦不聞也
——《戰(zhàn)國策·趙策》被驅(qū)不異犬與雞
——唐·杜甫《兵車行》后遂不復(fù)至
——明·魏禧《大鐵椎傳》又如:不會;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樸
意指社會風氣衰落、敗壞);不勾(不消;不夠;不到);不才(沒有才能
自稱的謙詞;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兩者中既非這個也非那個[neither…nor]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覺無須前面的先決條件而出現(xiàn)后面的行為和狀態(tài)
如:不問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飛作為虛詞,表示缺乏或忽視某種行動
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用在疊用的相同的詞之間,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點都不往心里去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不以累臣釁鼓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又如:不客氣,不客氣;不謝,不謝用在動詞后,表示不可能達到預(yù)期的結(jié)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辦不到單用,表示否定對方的話或提問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別提那件事
不,我要提用在句末,構(gòu)成問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說的對不?〈古〉同“否”(fǒu)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唐·韓愈《師說》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助〉用來加強語氣
如:好不嚇人;不幾(豈不是)用來調(diào)整音節(jié)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詩·小雅》
毛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
”〈形〉通“丕”(pī)
大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
——《詩·周頌·清廟》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
——《管子·侈靡》道其本,至也
至不至無
——《管子·心術(shù)》注意:“不”字在第四聲(去聲)字前念第二聲(陽平),如“不必”(búbì);“不是”(búshì)
本詞典為方便起見,條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聲不的釋意不(象形
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
①本義萼足
《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鄭箋承華者曰鄂
”②副詞
不
《荀子》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用在動詞、形容詞或個別副詞前,表示否定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韓非子·喻老》老婦不聞也
--《戰(zhàn)國策·趙策》被驅(qū)不異犬與雞
--唐·杜甫《兵車行》后遂不復(fù)至
--明·魏禧《大鐵椎傳》又如不會;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樸
意指社會風氣衰落、敗壞);不勾(不消;不夠;不到);不才(沒有才能
自稱的謙詞;不成才);不才之不的康熙字典解釋不【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畫:4畫,部外筆畫:3畫〔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
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yǎng)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分物切
與弗同
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
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
從一,一猶天也
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
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
夫不,?也
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
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fù)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
◎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zhuǎn)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
與柎通
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
不當作柎
鄭樵曰:不象萼蔕形
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zhàn)于鞌,齊師敗績
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jīng),不,與詩鄂不之不同
李白詩:茲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
蓋因華跗而比擬之
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
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
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葉
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葉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
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
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
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葉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
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
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
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zhuǎn)平,其義則一也
不的說文解字解釋不【卷十二】【不部】鳥飛上翔不下來也
從一,一猶天也
象形
凡不之屬皆從不
方久切說文解字注(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
凡云不然者
皆於此義引申叚借
其音古在一部
讀如德韻之北
音轉(zhuǎn)入尤、有韻讀甫鳩、甫九切
與弗字音義皆殊
音之殊、則弗在十五部也
義之殊
則不輕弗重
如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之類可見
公羊傳曰
弗者、不之深也
俗韻書謂不同弗
非是
又詩鄂不??箋云
不當作柎
柎、鄂足也
古聲不柎同
從一
一猶天也
他處云一地也
此以在上
知爲天
象形
謂?也
象鳥飛去而見其翅尾形
音見上
凡不之屬皆從不
不的古漢語解釋不bú①<副>不,表一般否定
②<副>沒有,表存在的否定
《毛遂自薦》:“今日出而從,日中~決,何也?”③<副>不是,表否定判斷
《賣柑者言》:“又何往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fǒu通“否”
①<助>在句末表詢問
《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②<副>用在句中表否定
《鴻門宴》:“~者,若屬皆為所虜
”《師說》:“或師焉,或~焉
”【不齒】齒,并列,并排
不與并列,不與同列
表示極度鄙視
【不佞】1.無口才;不會巧言善說
《論語·公冶長》:“雍也仁而~
”2.無才,自謙之詞
《史記·孝文本紀》:“寡人~,不足以稱宗廟
”不的謎語1.一個就夠了(打一字)2.歪頭(打一漢字)不
罄的信息
罄的部首: 缶
罄的拼音: qìng
罄的筆畫數(shù): 17
罄的繁體字: 罄
罄的筆順: 一丨一フ丨一ノノフフ丶ノ一一丨フ丨
罄的解釋: 罄的基本解釋完;盡:~其所有
~竹難書
罄的介紹〈形〉(形聲
本義:器中空)同本義罄,器中空也
——《說文》缾之罄矣
——《詩·小雅·蓼莪》罄無不宜
——《詩·小雅·天保》又如:罄身人(身無分文的人);罄然(空無一物的樣子);罄身(空著身子)嚴整師曠罄然
——《周書·太子晉》又如:罄然(嚴肅整飭的樣子)滿;全
如:罄山采木(把山上的樹木全部采光);罄地(所有地區(qū));罄宇(猶言整個世界);罄盡,罄凈(全盡無余)〈動〉用盡;消耗殆盡罄,盡也
——《爾雅》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
——《舊唐書·李密傳》貧亦罄衣裝
——清·方苞《獄中雜記》又如:罄其所學(用盡平生所學一切);罄空盡竭(罄盡);罄舍(施舍凈盡);罄凈(罄盡);罄絕(盡絕,全絕);罄竭(用盡無余,竭盡心力);罄盡(竭盡
同罄竭);罄地(所有的地)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類之,故難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名〉通“磬”
樂器室如縣罄,野無青草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罄的釋意罄〈形〉(形聲
本義器中空)同本義罄,器中空也
--《說文》缾之罄矣
--《詩·小雅·蓼莪》罄無不宜
--《詩·小雅·天?!酚秩珞郎砣?身無分文的人);罄然(空無一物的樣子);罄身(空著身子)嚴整師曠罄然
--《周書·太子晉》又如罄然(嚴肅整飭的樣子)滿;全罄〈動〉用盡;消耗殆盡罄,盡也
--《爾雅》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
--《舊唐書·李密傳》罄qìng⒈器皿空瓶已~
⒉盡,用盡告~
粟~
~竹難書(訴說書寫不完,多指罪惡)
罄的康熙字典解釋罄【未集中】【缶部】康熙筆畫:17畫,部外筆畫:11畫《廣韻》苦定切《集韻》《韻會》詰定切,音磬
《說文》器中空也
古文磬字
《詩·小雅》罄無不宜
《傳》罄,盡也
《左傳·僖二十六年》室如縣罄
《釋文》罄,亦作磬,盡也
又《逸周書》師廣罄然
《註》自嚴整也
又《集韻》棄挺切,音謦
義同
罄的說文解字解釋罄【卷五】【缶部】器中空也
從缶殸聲
殸,古文磬字
《詩》云:“缾之罄矣
”苦定切說文解字注(罄)器中空也
釋詁、毛傳皆曰
罄、盡也
引伸爲凡盡之偁
如韓詩磬天之妹、毛詩俔磬也、郭注爾雅云今人呼厭極爲罄皆是
古書罄磬多互相假借
從缶
殸聲
苦定切
十一部
殸、古文磬字
依石部耳部香部古當作籒
詩曰
缾之罄矣
小雅文
不偁罄無不宜、而偁此者
於從缶之意切也
罄的古漢語解釋罄qìng①<動>盡;用盡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郎君游資雖~,然都中豈無親友可以借貸?”《獄中雜記》:“富者賂數(shù)十百金,貧亦~衣裝
”②<動>顯現(xiàn);出現(xiàn)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犬馬,人知所也,旦暮~于前
”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