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的信息
代的部首: 亻
代的拼音: dài
代的筆畫數(shù): 5
代的繁體字: 代
代的筆順: ノ丨一フ丶
代的解釋: 代的基本解釋1.代替:~課
~筆
~銷
2.代理:~局長
3.姓
4.歷史的分期;時代:古~
近~
現(xiàn)~
當(dāng)~
5.朝代:漢~
改朝換~
6.世系的輩分:第二~
下一~
老一~
我們這一~
7.地質(zhì)年代分期的第二級,代以上為宙,如顯生宙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代以下為紀(jì)
跟代相應(yīng)的地層系統(tǒng)分類單位叫做界
代的介紹〈動〉(形聲
小篆字形,從人,弋(yì)聲
本義:更迭,代替)同本義代,更也
凡以此易彼,以后續(xù)前,皆曰代
——《說文》縣壺以代哭者
——《周禮·挈壺氏》與君代興
——《左傳·昭公十二年》
注:“更也
”使子父代處
——《國語·晉語》
注:“更也
”歲代處,故曰代田
——《漢書·食貨志》
注:“易也
”韓地代相干也
——《漢書·地理志》四時迭代
——張衡《東京賦》轉(zhuǎn)相攻伐,代為雌雄
——《漢書·刑法志》日月迭炤,四時代御
——《荀子·天論》孝成王使括(趙括)代廉頗為將
——漢·劉向《列女傳》逆夷更覺膽落心寒,亟請廣州府余暨南、番二縣代求解免
——《廣州軍務(wù)記》又如:代比(代人接受懲罰);代茶(以茶代物,自謙微薄);代館(代理教書);代運(yùn)(代替運(yùn)行);代力(代為勞作)[為掙錢]把活計接到家里做[takeinsth.todo]
如:代洗衣服;代飯(搭伙吃飯)托轉(zhuǎn)達(dá)[思想、感情等][giveone'sregardsto]
如:請代我們向所有的朋友問好〈名〉父子相繼為“代”、“世代”代,世也
——《后漢書·竇何傳》注五代,謂唐虞夏殷周也
——《后漢書·王符傳》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
——王維《李陵詠》(這個意義唐以前寫作“世”,唐人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將“世”寫成“代”,后人一直沿用)歷史上的某一時期或年代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
——[英]赫胥黎著、嚴(yán)復(fù)譯《天演論》又如:古代的雕刻時代,歷史上的或人類發(fā)展,尤指文化發(fā)展方面的一個時期
如:當(dāng)代朝代老人鄰有西塾,聞其師為弟子說前代事
——清·周容《芋老人傳》又如:唐代特指五個主要地質(zhì)分代
如:古生代[語法]∶代詞的省稱中醫(yī)脈象之一,指脈搏跳動時出現(xiàn)較長的停歇現(xiàn)象代的釋意代(形聲
小篆字形,從人,弋聲
本義更迭,代替)同本義代,更也
凡以此易彼,以后續(xù)前,皆曰代
--《說文》縣壺以代哭者
--《周禮·挈壺氏》與君代興
--《左傳·昭公十二年》
注更也
”使子父代處
--《國語·晉語》
注更也
”歲代處,故曰代田
--《漢書·食貨志》
注易也
”韓地代相干也
--《漢書·地理志》四時迭代
--張衡《東京賦》轉(zhuǎn)相攻伐,代為雌雄
--《漢書·刑法志》日月迭炤,四時代御
--《荀子·天論》孝成王使括(趙括)代廉頗為代的康熙字典解釋代【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畫:5畫,部外筆畫:3畫《唐韻》徒耐切《集韻》《韻會》待戴切《正韻》度耐切,音岱
更也,替也
《書·臯陶謨》天工人其代之
《莊子·逍遙遊》許由曰: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
又世也
《家語》古之王者,易代攺號,取法五行
又不還曰代
又國名
趙之先有代國
《前漢·地理志》代郡亳丘有五原關(guān)
《應(yīng)劭曰》古代國
又州名
漢代郡屬幽州,魏攺爲(wèi)州
又姓
周代舉,明代賢
又《方書》脈有代
《史記·倉公傳》齊侍御史成病頭痛
脈法曰:代則絡(luò)脈有過,其代絕而脈賁者,病得之酒且內(nèi)
王叔和曰:來數(shù)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fù)動者名代
又葉徒帝切,音地
《楚辭·九章》雖有西施之美容兮,讒妒入以自代
願情以白行兮,得罪過之不意
又葉湯的切,音剔
《揚(yáng)子·太經(jīng)》將軍入虛,莫之得也
出險登丘,莫之代也
代的說文解字解釋代【卷八】【人部】更也
從人弋聲
徒耐切〖注〗臣鉉等曰:弋非聲
《說文》忒字與此義訓(xùn)同,疑兼有忒音
說文解字注(代)?也
?者、改也
士?禮、?大記注同
凡以此易彼謂之代
次第相易謂之遞代
凡以異語相易謂之代語
假代字爲(wèi)世字
起於唐人避諱
世與代義不同也
唐諱言世
故有代宗
明旣有世宗
又有代宗
斯失之矣
從人
弋聲
徒耐切
一部
代的古漢語解釋代dài①<動>代替;取代
《諫太宗十思疏》:“何必勞神苦思,~百司之職役哉
”②<動>交替;輪流
《左忠毅公逸事》:“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
”③<名>朝代
《活板》:“五~時始印五經(jīng)
”④<名>世代;父子相傳
王維《王右丞集·李陵詠》:“漢家李將軍,三~將門子
”【辨】世,代
上古時父子相繼為一世,“代”則指朝代,如“三代”指三個朝代,不指三代人,而“三世”則指祖孫三代人
唐太宗李世民避諱“世”字,從此,“世”的這個意義便被“代”字所取代
【代耕】官吏以俸祿代替耕作,所以稱為官受祿為“代耕”
陶淵明《雜詩》:“~本非望,所業(yè)在田桑
”【代庖】代替廚人做飯,比喻代做他人分內(nèi)的事
劉安《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人主逾勞,人臣逾逸,是猶~宰剝牲而為大匠斫也
”代
祇的信息
祇的部首: 礻
祇的拼音: qí,zhǐ
祇的筆畫數(shù): 8
祇的繁體字: 祇
祇的筆順: 丶フ丨丶ノフ一フ
祇的解釋: 祇的基本解釋[qí]1.地神
說文解字:“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如:“神祇”
2.安心
《詩經(jīng)?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俾我祇也
”鄭玄?箋:“一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3.大
《易經(jīng)?繫辭下》:“不遠(yuǎn)復(fù),無祇悔
”[zhǐ]正、恰、只
《詩經(jīng)?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祇攪我心
”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誠,祇令事敗
”祇的介紹1.祇[qí]祇[qí]〈名〉(形聲
從示,氏聲
本義:地神)同本義祇,地祇也
——《說文》天神曰靈,地神曰祇
——《尸子》修禮地祇,謁款天神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禱爾于上下神祇
——《論語·述而》又如:神祇(天神和地神);祇園(祇洹,祇林,祇苑
祇樹園
印度佛教圣地之一
后用為佛寺的代稱)通“疧”
病患坎不盈,祇既平,無咎
——《易·坎》壹者之來,俾我祇也
——《詩·小雅·何人斯》〈形〉很大
如:祇悔盛大相次我?guī)熃?jīng)此過,好將誠意至疧迎
——《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另見zhǐ祇的釋意祇ruǎn⒈古同磎”,次于玉的美石
祇的康熙字典解釋祇【午集下】【示部】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4畫《唐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正韻》渠宜切,音岐
同示,地神
《說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又安也
《詩·小雅》壹者之來,俾我祇也
《註》壹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又大也
《易·復(fù)卦》不遠(yuǎn)復(fù)無祇悔
《韓康伯云》祇,大也
旣能速復(fù),是無大悔
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
適也,但也
《詩·小雅》祇攪我心
《韻會》孫奕示兒編曰:祇兩音,音岐者,神祇之祇
音支者,訓(xùn)適是也,如詩亦祇以異
揚(yáng)子曰:茲苦也,祇其所以爲(wèi)樂也歟
陸德明司馬溫公以爲(wèi)音支
今杜詩韓詩或書作秖,從禾從氏,而俗讀曰質(zhì)者,非也
《玉篇》秖,竹尸切
《廣韻》秖,丁尼切
皆註曰:穀始熟也
又通作圻
《左傳·昭十二年》是以獲沒於祇宮
《馬融云》圻內(nèi)游觀之宮
祇的說文解字解釋祇【卷一】【示部】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從示氏聲
巨支切說文解字注(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地祇提三字同在古音第十六部
地本在十七部
而多轉(zhuǎn)入十六部用
從示
氏聲
巨支切
古音十六部
凡假借必取諸同部
如周易無祇悔
釋文云
祇、辭也
馬同、音之是反
此讀祇爲(wèi)語辭、適也
五經(jīng)文字、廣韻作衹者是也
又云
鄭云病也
此讀祇爲(wèi)疧
與何人斯同也
又云
王肅作禔、時支反
陸云安也
九家本作?字、音支
韓伯祁支反、云大也
音讀皆在第十六部
通志堂刻作無祗悔、則誤
○又祇旣平
唐石經(jīng)作衹
釋文云
京作禔、說文同、音支
又上支反、安也
其讀亦皆在十六部
又云
鄭云當(dāng)爲(wèi)坻、小也
此則改爲(wèi)第十五部字
古人云當(dāng)爲(wèi)者皆是改其形誤之字
云當(dāng)爲(wèi)者、以音近之字易之
云讀如者、以同音之字?jǐn)M之
此云當(dāng)爲(wèi)、則鄭謂祇爲(wèi)字之誤也
○五經(jīng)文字衣部曰
衹、止移切、適也
廣韻五支曰
衹、章移切、適也
唐石經(jīng)衹旣平
左傳衹見疏也
詩衹攪我心
詩、論語亦衹以異
字皆從衣
正用張參字?
而張參以前顏師古注竇嬰傳曰衹適也、音支
其字從衣
豈師古太宗朝刊定經(jīng)籍皆用此說歟
宋類篇則衹祇皆云適也
不畫一
韻?則從示之祇訓(xùn)適也
近日經(jīng)典訓(xùn)適者皆不從衣
與唐不合
祇的古漢語解釋祇qí<名>地神
《論語·述而》:“禱爾上神~
”(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禱
)zhǐ<副>僅僅;只
《詩經(jīng)·小雅·何人斯》:“~攪我心
”(這個意義上古又寫作“秖”、“祇”、“祗”,宋代以后多作“只”
)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