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莎是由漢字"儋"(讀音:dān,dàn,部首:亻,筆畫數(shù):15)和漢字"莎"(讀音:shā,suō,部首:艸,筆畫數(shù):10)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gè)漢字的含義,儋莎可能表示:
- 儋(儋的基本解釋[dān]〔~縣〕地名,在中國海南省)和莎(莎的基本解釋[shā]多用于地名,如莎車(在新疆))的組合意義
儋的信息
儋的部首: 亻
儋的拼音: dān,dàn
儋的筆畫數(shù): 15
儋的繁體字: 儋
儋的筆順: ノ丨ノフ一ノノ丶丶一一一丨フ一
儋的解釋: 儋的基本解釋[dān]〔~縣〕地名,在中國海南省
[dàn]古同“擔(dān)”,負(fù)荷
儋的介紹1.儋[Dān]2.儋[dàn]3.儋[dān]儋[Dān]〈名〉古州名
漢置儋耳郡,唐改為儋州
民國設(shè)縣
舊治所在今海南省儋縣西北儋縣,在海南省的西北部
人口71萬(1991年)另見dàn儋[dàn]〈量〉成擔(dān)貨物的計(jì)量單位[dan,aunitofweight=50kilograms]儋石不儲,饑寒交至
——晉·陶潛《勸農(nóng)》另見dān儋[dān]〈動〉擔(dān)(擔(dān))的古字
肩荷、用肩挑令婢路上擔(dān)糞
——《世說新語·規(guī)箴》又如:儋石(容器名
儋容一石;一說二石為儋
也作擔(dān)石,檐石);儋負(fù)(擔(dān)負(fù)
肩挑背負(fù));儋何(擔(dān)荷
肩負(fù)責(zé)任)抬
二人用肩扛上人著百尺樓上,儋梯而去
——《世說新語·黜免》〈形〉同“聸”
耳下垂[big-ear]
如:儋耳(部族名
此部族俗習(xí)是雕刻頰皮,上連耳部,故得其名;又指一種耳垂式裝飾品)儋的釋意儋擔(dān)(擔(dān))的古字
肩荷、用肩挑令婢路上擔(dān)糞
--《世說新語·規(guī)箴》又如儋石(容器名
儋容一石;一說二石為儋
也作擔(dān)石,檐石);儋負(fù)(擔(dān)負(fù)
肩挑背負(fù));儋何(瞪
肩負(fù)責(zé)任)抬
二人用肩扛上人著百尺樓上,儋梯而去
--《世說新語·黜免》儋同聸”
耳下垂儋古州名儋縣儋dān①"擔(dān)"的古字
肩荷,肩挑
②同"聸"
耳下垂
③指儋耳
在今海南島儋縣
儋dàn①同"畑"
石罌,一種小口大腹的陶器
②"擔(dān)"的古字
儋的康熙字典解釋儋【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13畫《唐韻》《集韻》《韻會》都甘切《正韻》都監(jiān)切,音擔(dān)
負(fù)荷也
又儋耳,郡名
《前漢·武帝紀(jì)應(yīng)劭註》儋耳者,大耳種也
其渠率耳垂肩三寸
唐立儋州,後爲(wèi)昌化郡
今儋州屬廣東瓊州府
又姓
周大夫儋翩
又人名
司馬遷疑太史儋卽老耼
又罃也
《揚(yáng)子·方言》齊之東北,海岱之閒,罃謂之儋
《史記·貨殖傳》漿千儋
《註》一儋,兩罃也
《前漢·蒯通傳》守儋石之祿
《揚(yáng)雄傳》家無儋石之儲
《註》儋平聲
《通雅》漢書一石爲(wèi)石,再石爲(wèi)儋,言人儋之也
通作擔(dān)
別作
儋的說文解字解釋儋【卷八】【人部】何也
從人詹聲
都甘切說文解字注(儋)何也
儋俗作擔(dān)
古書或假檐爲(wèi)之
疑又擔(dān)之誤耳
韋昭齊語注曰
背曰負(fù)
肩曰儋
任、抱也
何、揭也
按統(tǒng)言之則以肩以手以背以首皆得云儋也
從人
詹聲
都甘切
八部
儋
莎的信息
莎的部首: 艸
莎的拼音: shā,suō
莎的筆畫數(shù): 10
莎的繁體字: 莎
莎的筆順: 一丨丨丶丶一丨ノ丶ノ
莎的解釋: 莎的基本解釋[shā]多用于地名,如莎車(在新疆)
也用于人名
[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莖直立,三棱形,葉線形
根莖叫香附,均可供藥用
莎的介紹1.莎[shā]2.莎[suō]莎[shā]〈名〉莎雞,蟲名
即“紡織娘”
別名為“莎蟲”
學(xué)名“螽斯”六月莎雞振羽
——《詩·豳風(fēng)·七月》另見suō莎[suō]〈名〉(形聲
從艸,沙聲
本義:草名
香附子)同本義莎,鎬侯也
——《說文》
亦名沙隨,一名地毛,其實(shí)附根而生,謂之緹
即今香附子
薜莎青薠
——《漢書·司馬相如傳》青鞦莎靡
——潘岳《射雉賦》田無立禾,路無莎薠
——《淮南子·覽冥》又如:莎池(周圍長有莎草的水池);莎岸(長著莎草的岸邊);莎洲(長有莎草的水洲);莎香(莎草的香氣);莎庭(長滿莎草的庭院);莎徑(長滿莎草的小路);莎階(長滿莎草的臺階);莎臺(長著莎草的樓臺)通“蓑”
如:莎笠(即蓑笠);莎衣(衰衣)〈動〉花葉脫落,凋謝爾杞未棘,爾菊未莎,其如予何,其如予何
——唐·陸龜蒙《杞菊賦》另見shā莎的釋意莎〈名〉sha莎雞,蟲名
即紡織娘”
別名為莎蟲”
學(xué)名螽斯”六月莎雞振羽
--《詩·豳風(fēng)·七月》莎suo(形聲
從苃,沙聲
本義草名
香附子)同本義莎,鎬侯也
--《說文》
亦名沙雜,一名地毛,其實(shí)附根而生,謂之緹
即今香附子
薜莎青藊
--《漢書·司馬相如傳》青韋莎靡
--潘岳《射雉賦》田無立禾,路無莎藊
--《淮南子·覽冥》又如莎池(周圍長有莎草的水池);莎岸(長著莎草的岸邊);莎洲(長有莎草的水洲);莎香(莎草的香氣);莎庭(長滿莎草的庭院);莎徑(長滿莎草的小路);莎莎suō⒈莎shā⒈多見于人名、地名
莎的康熙字典解釋莎【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7畫《唐韻》《集韻》《韻會》蘇禾切《正韻》桑何切,音唆
草名
《說文》薃侯也
一名侯莎
《爾雅翼》莖葉似三稜,根周匝多毛,謂之香附子
一名雀頭香
《博雅》地毛,莎?也
又木名
《廣韻》似桄榔,其樹出麪
又《前漢·馮奉世傳》莎車王萬年
《註》莎車,國名
又亭名
《水經(jīng)注》莎泉南流,水側(cè)有莎泉亭
又《集韻》師加切,音沙
蟲名
《詩·豳風(fēng)》六月莎雞振羽
又宣佳切,音綏
挼莎,以手切摩也
《禮·曲禮》共飯不澤手
《疏》澤謂挼莎
又摩莎洓之,出其香汁
又《韻補(bǔ)》莎草之莎,葉音綏
《馬融·廣成頌》鎭以瑤臺,純以金堤,樹以蒲柳,被以綠莎
莎的說文解字解釋莎【卷一】【艸部】鎬侯也
從艸沙聲
蘇禾切說文解字注(莎)鎬矦也
夏小正
正月緹縞
縞也者、莎隨也
緹也者、其實(shí)也
先言緹而後言縞者、何也
緹先見者也
釋艸
薃矦、莎
其實(shí)媞
按縞薃鎬同字
許讀爾雅鎬矦爲(wèi)句
鎬矦雙聲
莎隨?韻
皆絫呼也
單呼則曰縞、曰莎
其根卽今香附子
從艸
沙聲
穌禾切
十七部
籒文作?
漢書地理志?題
省水從?
?與少同也
俗誤作芯
莎的謎語1.草因逢旱早凋零(打一漢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