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的信息
儒的部首: 亻
儒的拼音: rú
儒的筆畫數(shù): 16
儒的繁體字: 儒
儒的筆順: ノ丨一丶フ丨丶丶丶丶一ノ丨フ丨丨
儒的解釋: 儒的基本解釋1.舊時泛指讀書人:~生
~醫(yī)
2.古代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專司禮儀的人
3.儒家:~術
4.通“懦(nuò)”
懦弱:偷~轉脫
儒的介紹〈名〉(形聲
從人,需聲
本義:術士)同本義
春秋時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詩書禮樂而為貴族服務的人儒,術士之稱
——《說文》通天地之人曰儒
——《法言·君子》能說一經者為儒生
——《論衡·超奇》儒浩居而自順者也
——《墨子·非儒下》四曰儒,以道得民
——《周禮·太宰》儒之言優(yōu)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
——《禮記·儒行》又如:儒師;儒仙孔子學說(孔教);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學說,其特點是強調對孝、仁、義、禮、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實踐和修養(yǎng),該學說在歷史上已成為中國大部分倫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礎
如:儒者(研究儒家學術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眾或集團);儒教徒(信奉儒家學說的人);儒化(儒家的教化);儒風(儒家承傳下來的風范);儒門(猶儒家);儒相(博通儒學的宰相);儒玄(儒學與玄學);儒史(儒學和史學)儒生
中國哲學家孔子的門徒、學生;孔子學說的信徒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論語·雍也》又如:儒效(儒者的效用,儒學的功效);儒素(儒者的素行);儒俠(儒生和游俠);儒素(儒者的素質,謂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儒吏(儒生出身的吏員);儒先(儒生);儒效(儒者的作用;儒學的效用);儒流(儒士之輩)舊時對學者或讀書人的稱呼是儒墨之分也
——《荀子·禮論》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
——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唐·劉禹錫《陋室銘》又如:儒館(文臣的居處);儒巾(古代讀書人所戴的一種頭巾);儒戶(讀書人的戶籍);儒冠(古代儒生帶的帽子);儒俊(才智出眾的儒士);儒修(才能出眾的儒士);儒服(儒衣,古代儒者的服飾);儒官(古代掌管學務的官員或官學教師)〈形〉通“懦”
懦弱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
——《荀子·脩身》又如:儒柔,儒弱(柔弱,文弱);儒緩(柔弱,寬柔);儒懦(柔弱,不剛強)愚昧無知的儒,愚也
——《廣雅》通“濡”
緩慢儒,此言圣人之動靜、開闔、詘信、…取與之必因于時也
——《管子》又如:儒厚(溫文厚重);儒輸(迂緩遲鈍)儒的釋意儒(形聲
從人,需聲
本義術士)同本義
春秋時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詩書禮樂而為貴族服務的人儒,術士之稱
--《說文》通天地之人曰儒
--《法言·君子》能說一經者為儒生
--《論衡·超奇》儒浩居而自順者也
--《墨子·非儒下》四曰儒,以道得民
--《周禮·太宰》儒之言優(yōu)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
--《禮記·儒行》又如儒師;儒仙孔子學說(孔教);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學說,其特點是強調對孝、仁、義、禮、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實踐和修養(yǎng),該學說在歷史上已成為中國儒rú⒈舊時指讀書人~者
~生
⒉儒的康熙字典解釋儒【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14畫《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音襦
學者之稱
《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
《周禮·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又侏儒,短人也
又侏儒,柱名,與株檽同
《韓愈·進學解》欂櫨侏儒
又與偄同
《隸釋魯峻孟郁》儒作偄
儒的說文解字解釋儒【卷八】【人部】柔也
術士之偁
從人需聲
人朱切說文解字注(儒)柔也
以?韻爲訓
鄭目錄云
儒行者、以其記有道德所行
儒之言優(yōu)也、柔也
能安人
能服人
又儒者、濡也
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玉藻注曰
舒儒者、所畏在前也
術士之偁
術、邑中也
因以爲道之偁
周禮
儒以道得民
注曰
儒有六藝以教民者
大司徒
以本俗六
安萬民
四曰聯(lián)師儒
注云
師儒、鄉(xiāng)里教以道藝者
按六藝者、禮樂射御書數(shù)也
周禮謂六德六行六藝曰德行道藝
自眞儒不見
而以儒相詬病矣
從人
需聲
人朱切
古音在四部
儒的古漢語解釋儒rú①<名>古代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專門擔任禮儀、教育等職務的知識分子
《論語·雍也》:“女為君子~,無為小人~
”②<名>儒家
春秋末期孔子創(chuàng)立的一個學派
《中山狼傳》:“~謂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為子必孝
”③<名>泛稱讀書人;知識分子;學者
《教戰(zhàn)守策》:“及至后世,用迂~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jié)
”④<形>通“懦”
《荀子·修身》:“偷~憚事,無廉恥而,則嗜乎飲食
”【儒將】有文人風度的將領;文官出身的將領
【儒吏】儒生出身的官吏
【儒生】信奉儒家學說的人;讀書人
【儒素】儒者的品德操行
【儒雅】博學的儒生
指儒家的思想
風度溫文爾雅
兼比喻富有學問之意
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