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的信息
共的部首: 八
共的拼音: gòng,gōng
共的筆畫數(shù): 6
共的繁體字: 共
共的筆順: 一丨丨一ノ丶
共的解釋: 共的基本解釋[gòng]1.相同,一樣:~性
~同
同甘~苦
2.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患難與~
休戚與~
3.一起,一齊:~鳴
~勉
~議
~處(chǔ)
4.總計(jì),合計(jì):~計(jì)
總~
5.與,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
”6.“共產(chǎn)黨”的簡稱
[gōng]1.古同“恭”,恭敬
2.古同“供”,供奉,供給
共的介紹1.共[Gōng]2.共[gòng]3.共[gōng]4.共[gǒng]共[Gōng]〈名〉古國名
有兩個(gè)
一個(gè)在今甘肅省涇川北,另一個(gè)在今河南省輝縣另見gǒng;gòng共[gòng](會(huì)意
從廿
本義:同)共享,共用或共有共,同也
——《說文》惟喜康共
——《書·盤庚》共帥時(shí)
——《禮記·內(nèi)則》
注:“猶皆也
”共其德也
——《莊子·庚桑楚》
崔注:“壹也
”臣有所與與
——《列子·說符》
注:“同也
”仁義者,與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
——《韓非子·外儲(chǔ)說右上》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論語·公冶長》又如:共名(共有的名稱);共少(共享少許東西,謂上下同甘苦);共主(共同崇奉的宗主);共害(共同承受禍患)通“拱”(gǒng)執(zhí)持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詩·大雅·抑》抱拳,拱手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論語·鄉(xiāng)黨》又如:退共(退后并抱拳的禮節(jié));共手(拱手)環(huán)繞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受命而海內(nèi)順之,猶眾星之共北辰
——《春秋繁露·觀德》通“供”(gòng)奉獻(xiàn)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詩·小雅·小明》王祭不共,無以縮酒
——《左傳·僖公四年》又如:共貢(奉獻(xiàn)貢物)供給布粟之絕則委之,幣帛不足則共之
——《墨子·非攻下》居處儉節(jié),祿賜以共九族鄉(xiāng)黨
——《漢書·循吏傳》又如:共羊(供給羊只);共費(fèi)(供給經(jīng)費(fèi))通“恭”(gōng)
恭敬
有禮貌公卑杞,杞不共也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共承嘉惠兮,俟罪長沙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又如:共己(自敬)〈形〉相同,一樣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xué)則三代共之
——《孟子·滕文公上》風(fēng)煙俱凈,天山共色
——南朝梁·吳均《與朱元思書》〈副〉一同,一起蘇黃共閱一卷
——明·魏學(xué)洢《核舟記》又如:共車(同乘一車);共權(quán)(共同掌權(quán));共餉(共同享受);共獎(jiǎng)(共同獎(jiǎng)掖扶助)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樂府詩集·陌上?!方駷榫?jì),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jì)世業(yè)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總共;共計(jì)對(duì)聯(lián)、題名并篆刻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明·魏學(xué)洢《核舟記》前后共吃了十五碗
——《水滸傳》又如:合共;攏共;統(tǒng)共;一共〈名〉共產(chǎn)黨的簡稱
如:國共和談;中共通“宮”(gōng)
宮刑
古代破壞生殖機(jī)能的酷刑
又稱腐刑,為五刑之一治古無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嬰;共,艾畢;菲,對(duì)屨;殺,赭衣而不純
——《荀子·正論》〈介〉表示涉及的對(duì)象,相當(dāng)于“跟”、“同”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閣序》即游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與知聞,共汝籌畫也
——清·袁枚《祭妹文》和,與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朝天子·詠喇叭》另見gōng;gǒng共[gōng]〈動(dòng)〉供奉不共神祗
——《國語》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
——《左傳》恭敬
通“恭”共武之服
——《詩·小雅·六月》虔共爾位
——《詩·大雅·韓奕》公卑杞,杞不共也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共承嘉惠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集解:“敬也
”又如:共命(敬從命令);共勤(恭謹(jǐn)勤勞);共承(恭敬地承奉);共奉(敬奉,供奉)供給;供應(yīng)
通“供”共其羊牲
——《周禮·羊人》事之共給
——《國語·周語》不能共億
——《左傳·隱公十一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左傳·僖公三十年》三輔長無共張繇役之勞
——《漢書·成帝紀(jì)》又如:共給(供給);共張(供應(yīng)、置備);共待(備用);共具(用以擺設(shè)酒食的器具)供職;奉職卿等不必言,其各共乃事
——《續(xù)資治通鑒》姓
如:共華(春秋時(shí)人)共[gǒng]〈動(dòng)〉(拱的本字)拱手,打拱共,同也
——《說文》
徐灝曰:“共,古拱字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鄭注:“共,拱手也
”退共
——《儀禮·鄉(xiāng)飲酒禮》
注:“共,拱手也
”圣人共手,肘幾將矣
——《荀子·賦篇》又如:共手(兩手在胸前疊合,表示恭敬)引申為環(huán)抱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另見gōng;gòng共的釋意共供奉不共神祗
--《國語》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
--《左傳》恭敬
通恭”共武之服
--《詩·小雅·六月》虔共爾位
--《詩·大雅·韓奕》公卑杞,杞不共也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共承嘉惠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集解敬也
”又如共命(敬從命令);共勤(恭謹(jǐn)勤勞);共承(恭敬地承奉);共奉(敬奉,供奉)供給;供應(yīng)
通供”共其羊牲
--《周禮·羊人》事之共給
--《國語·周語》不能共億
--《左傳·共gòng⒈同,一樣,一道~同
~性
~勉
同甘~苦
⒉總,合計(jì)總~
~計(jì)三十八元
⒊共產(chǎn)黨的簡稱中~
俄~
⒋〈古〉通"恭"、"供"、"拱"
共gǒng1.拱手,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2.環(huán)繞
3.法
共gōng1.供給;供應(yīng);供奉
2.供職,奉職
3.通"恭"
恭敬
4.古國名
在今甘肅省涇川縣北
5.古國名
在今河南省輝縣,西周時(shí)為共伯封國,后為衛(wèi)邑
6.謚號(hào)
7.姓
春秋時(shí)有共華
見《左傳.僖公十年》
共hóng1.大
共的康熙字典解釋共【子集下】【八部】康熙筆畫:6畫,部外筆畫:4畫〔古文〕《唐韻》《集韻》《韻會(huì)》《正韻》渠用切,蛩去聲
《說文》同也
從廿卄
《徐曰》廿音入,二十共也,會(huì)意
《玉篇》同也,衆(zhòng)也
《廣韻》皆也
《增韻》合也,公也
《禮·王制》爵人于朝,與士共之
《史記·張釋之傳》法者,所與天下共也
又《唐韻》九容切《集韻》《韻會(huì)》居容切,音恭
《前漢·王褒傳》共惟秋法,五始之要
《註》服虔曰:共,敬也
師古曰:共,讀曰恭
又姓
《氏族略》以國爲(wèi)氏
又地名
《詩·大雅》侵阮徂共
《韻會(huì)》阮國之地,在河內(nèi)共城
又《集韻》古勇切《正韻》居竦切,恭上聲
《前漢·百官公卿表》垂作共工,利器用
《註》應(yīng)劭曰:垂,臣名也
爲(wèi)共工,理百工之事
共讀曰龔
又向也
《論語》居其所而衆(zhòng)星共之
又姓
《前漢·匈奴傳》太守共友
《註》師古曰:共友,太守姓名也
共讀曰龔
又《集韻》《正韻》居用切,恭去聲
《左傳·僖四年》敢不共給
《前漢·成帝紀(jì)》無共張繇役之勞
《註》師古曰:共音居用反,謂共具張?jiān)O(shè)
又《律歷志》共養(yǎng)三德爲(wèi)善
◎按,共給,共養(yǎng),有平、去二音,音別義同,故《正韻》東、送二韻共供兩存之
又《正韻》忌遇切,音具
《周禮·天官·內(nèi)饔》掌共羞修膴胖骨鱐,以待共膳
《註》掌共,共當(dāng)爲(wèi)具
又《集韻》胡公切,音洪
共池,地名
《字彙》本作卄,象兩手合持之形
今作共
共的說文解字解釋共【卷三】【共部】同也
從廿廾
凡共之屬皆從共
,古文共
渠用切說文解字注(共)同也
從廿廾
廿、二十幷也
二十人皆竦手是爲(wèi)同也
渠用切
九部
周禮、尚書供給供奉字皆借共字爲(wèi)之
衞包盡改尚書之共爲(wèi)恭
非也
釋詁
供、歭、共、具也
郭云
皆謂備具
此古以共爲(wèi)供之理也
尚書、毛詩、史記恭敬字皆作恭
不作共
漢石經(jīng)之存者無逸一篇中徽柔懿共、惟正之共皆作共
嚴(yán)恭寅畏作恭
此可以知古之字例矣
毛詩溫溫恭人、敬恭明祀、溫恭朝夕皆不作共
靖共爾位箋云
共、具也
則非恭字也
虔共爾位箋云
古之恭字或作共
云或、則僅見之事也
史記恭敬字亦無作共者
凡共之屬皆從共
()古文共
體從小徐本
按有順從之象
有睽異之象
古文四聲韻引說文誤以癸爲(wèi)共
共的古漢語解釋共gòng①<動(dòng)>共有;共用
《論語》:“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敝之而無憾
”《赤壁之戰(zhàn)》:“此為長江之險(xiǎn)已與我~之矣
”②<副>共同;一起
《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氏璧,天下所~傳寶也
”③<形>同樣;一樣
《與朱元思書》:“風(fēng)煙俱凈,天山~色
”④<介>跟;與
《祭妹文》:“即游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汝籌畫也
”⑤<連>和;與
《滕王閣序》:“秋水~長天一色
”⑥<副>總共
《核舟記》:“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八扇
”gōng①<形>通“恭”,恭敬
《左傳·文公十八年》:“父義,母慈,兄友,弟~,子孝
”②<動(dòng)>通“供”,供給;供應(yīng)
《燭之武退秦師》:“行李之往來,~其乏困
”gǒng①<動(dòng)>通“拱”,拱手,兩手合在胸前,表示恭敬
《荀子·賦篇》:“圣人~手
”②<動(dòng)>環(huán)繞
又寫作“拱”
《論語·為政》:“居其所而眾星~之
”共的謎語1.失其心也(打一漢字)2.二十減八(打一字)3.拱手讓人(打一漢字)共
州的信息
州的部首: 丶
州的拼音: zhōu
州的筆畫數(shù): 6
州的繁體字: 州
州的筆順: 丶ノ丶丨丶丨
州的解釋: 州的基本解釋1.舊時(shí)行政區(qū)劃單位
現(xiàn)在有的地方還保留這樣的名稱,如杭州、蘇州
2.指少數(shù)民族的自治州
在省或自治區(qū)之下,縣之上
州的介紹〈名〉(會(huì)意
甲骨文字形,兩邊的曲折線象河流,中間象水中的陸地
“州”是“洲”的本字
小篆字形象兩個(gè)“川”字相重合
本義:水中的陸地)同本義
后作“洲”水中可居曰州
——《說文》字亦作洲
在河之州
——《詩·周南·關(guān)雎》
毛本作“洲”
中國古地方行政區(qū)劃名
相傳禹治水后,分其領(lǐng)域?yàn)榫胖?br>歷代多有興廢
民國廢州
有些地名仍沿用至今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說文》
按,即禹貢之冀、兗、青、徐、揚(yáng)、荊、豫、梁、雍也
舜分青為營州,分冀為幽州,并州,即虞書十二州也
禹平水土,還為九州
跨州連郡
——《三國志·諸葛亮傳》南越中數(shù)州
——唐·柳宗元《柳河?xùn)|集》虛吏白州
——唐·柳宗元《童區(qū)寄傳》守州城者
——《資治通鑒·唐紀(jì)》又如:州同(知州的輔佐官);杭州;蘇州;柳州;州序(州學(xué),州校);州城(舊時(shí)州署所在城邑);州道(州涂
繞城之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少數(shù)民族介乎自治區(qū)和自治縣之間的區(qū)劃名
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國古代戶籍編制單位州,國也
——《廣雅》二百一十國為州
州有伯
——《禮記·王制》五黨為州
——《周禮·大司徒》
注:“二千五百家
”晉于是乎作州兵
——《左傳·僖公十五年》雖州里行乎哉
——《論語》
鄭注:“萬二千五百家為州
”州十有二師焉
——《書大傳》
注:“州凡四十三萬二千家
”里十為州
又,術(shù)十為州
——《管子·度地》又如:州鄉(xiāng)(泛指鄉(xiāng)里);州壤(州里,鄉(xiāng)里);州巷(鄉(xiāng)里)周代國名姜姓
故域在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偃姓
故域在今湖北省監(jiān)利縣姓州的釋意州(會(huì)意
甲骨文字形,兩邊的曲折線象河流,中間象水中的陸地
州”是洲”的本字
小篆字形象兩個(gè)川”字相重合
本義水中的陸地)同本義◇作洲”水中可居曰州
--《說文》字亦作洲
在河之州
--《詩·周南·關(guān)雎》
毛本作洲”
中國古地方行政區(qū)劃名
相傳禹治水后,分其領(lǐng)域?yàn)榫胖?br>歷代多有興廢
民國廢州
有些地名仍沿用至今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說文》
按,即禹貢之冀、兗、青、徐、揚(yáng)、荊、豫、梁、雍也
舜分青為營州,分冀為幽州,并州,即虞書十二州也
州zhōu⒈舊時(shí)行政區(qū)劃名跨~連郡
又用于地名杭~
廣~
鄭~
⒉民族自治行政區(qū)劃名,在省級(jí)之下,縣級(jí)之上四川盛壩藏族自治~
州的康熙字典解釋州【寅集中】【巛部】康熙筆畫:6畫,部外筆畫:3畫〔古文〕《唐韻》《正韻》職流切《集韻》《韻會(huì)》之由切,音周
《說文》水中可居曰州
周繞其旁,從重川
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主之
《廣雅》州,殊也,浮也
《春秋·題辭》州之爲(wèi)言殊也
《釋名》州,注也
郡國所注仰也
《玉篇》九州也,時(shí)也,宮也,居也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
《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爲(wèi)幽州幷州
分靑州爲(wèi)營州
《疏》禹貢治水之時(shí)猶爲(wèi)九州,今始爲(wèi)十二州
左傳云:昔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則禹登王佐,還置九州,其名蓋如禹貢
《禹貢》冀、兗、靑、徐、荊、揚(yáng)、豫、梁、雍
《周禮·夏官》九州:揚(yáng)、荊、豫、靑、兗、雍、幽、冀、幷
《爾雅·釋地》冀、豫、雝、荊、揚(yáng)、兗、徐、幽、營,九州
《疏》禹貢有靑徐梁,無幽幷營,是夏制
周禮有靑幷幽,無徐梁營,是周制
此有幽徐營而無靑梁幷,疑是殷制也
《史記·孟子傳》騶衍言中國名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不得爲(wèi)州數(shù)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又《周禮·地官》五黨爲(wèi)州
《註》州二千五百家
《論語》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又國名
《春秋·桓五年》州公如曹
《傳》淳于公如曹
《註》淳于,州國所都
城陽淳于縣也
《括地志》密州,安丘縣東三十里古州國,周武王封爲(wèi)淳于國
又邑名
《左傳·昭三年》鄭伯如晉,公孫段相晉侯,曰:子豐有勞於晉,余聞而弗忘,賜女州田
《註》州縣,今屬河內(nèi)郡
又《春秋·成七年》吳入州來
《註》楚邑,淮南下蔡縣
又《史記·楚世家》考烈王元年,納州於秦
《註》南郡有州陵縣
又姓
《左傳·襄二十一年》州綽出奔齊
《註》晉大夫
又《爾雅·釋畜》白州驠
《註》州,竅
《疏》謂馬之白尻者也
又與洲通
◎按《說文》引《詩·周南》在河之州,今文作洲,古通
又葉專於切,音朱
《易林》鸇鳩徙巢,西至平州
遭逢雷電,霹我葺廬
州的說文解字解釋州【卷十一】【川部】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從重川
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
《詩》曰:“在河之州
”一曰州,疇也
各疇其土而生之
,古文州
職流切〖注〗臣鉉等曰:今別作洲,非是
〖注〗、、,古文州
文十重三說文解字注(州)水中可凥者曰州
凥各本作居
今正
者字今補(bǔ)
周南
在河之州
釋水、毛傳皆曰
水中可居者曰州
水繞其旁
從重川
水字今補(bǔ)
繞各本作周遶
誤
今正
者、帀也
會(huì)意
職流切
三部
俗作洲
昔堯遭洪水
民凥水中高土
故曰九州
州本州渚字
引申之乃爲(wèi)九州
俗乃別製洲字
而小大分係矣
詩曰
在河之州
關(guān)雎文
證州之本義也
一曰州、也
以?韻爲(wèi)訓(xùn)
、耕治之田也
各其土而生也
人各耕治以爲(wèi)生
此說州之別一義
其實(shí)前義內(nèi)可包
()古文州
此像前後左右皆水
州的古漢語解釋州zhōu①<名>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
一說二千五百家為一州,一說一萬家為一州
《周禮·大司徒》:“五黨為~
”②<名>古代行政區(qū),轄境大小各個(gè)時(shí)代不相同
兩漢三國時(shí)州在郡之上,隋唐時(shí)州相當(dāng)于以前的郡
諸葛亮《草廬對(duì)》:“跨~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
”州的謎語1.西裝一套做應(yīng)酬(打一字)2.一個(gè)籬笆三個(gè)樁(打一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