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的信息
途的部首: 辶
途的拼音: tú
途的筆畫數(shù): 10
途的繁體字: 途
途的筆順: ノ丶一一丨ノ丶丶フ丶
途的解釋: 途的基本解釋1.道路:路~
旅~
長~
道聽~說
半~而廢
用~
2.姓
途的介紹〈名〉(形聲
從辵(chuò),余聲
本義:道路)同本義途,道也
——《廣韻》徐亦訓(xùn)道
字古借涂,后變作途
又作塗
——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堂途謂之陳
又,路,旅途也
——《爾雅·釋宮》當(dāng)途梧邱
——《爾雅·釋邱》而不利說途也
——《戰(zhàn)國策·齊策》經(jīng)途九軌
——張衡《東京賦》長揖當(dāng)途人
——郭璞《游仙詩》
注:“當(dāng)仕路也
”天明登前途
——唐·杜甫《石壕吏》仁義之途
——唐·韓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負(fù)者歌于途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無速其途
途中兩狼,綴行甚遠(yuǎn)
——《聊齋志異·狼三則》又如:途軌(路途);途轍(路上之車跡);途斃(因貧病凍餓而死在道路上);途說(道途之說);途陌(道路);途水(取道水路);通途;沿途;歸途;長途跋涉生涯,經(jīng)歷
仕途
如:宦途;前途遠(yuǎn)大;途窮(喻走投無路或處境困窘)職位時(shí)輩多得途,親朋屢相敕
——元稹《寄吳士矩端公五十韻》途徑;路子古之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
——《鹽鐵論·本議》又如:途程(方法,辦法);途途是道(頭頭是道
說話或做事很有條理)途的釋意途〈名〉(形聲
從辵,余聲
本義道路)同本義途,道也
--《廣韻》徐亦訓(xùn)道
字古借涂,后變作途
又作塼
--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堂途謂之陳
又,路,旅途也
--《爾雅·釋宮》當(dāng)途梧邱
--《爾雅·釋邱》而不利說途也
--《戰(zhàn)國策·齊策》經(jīng)途九軌
--張衡《東京賦》長揖當(dāng)途人
--郭璞《游仙詩》
注當(dāng)仕路也
”天明登前途
--唐·杜甫《石壕吏》仁義之途
--唐·韓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負(fù)者歌于途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無速其途
途中兩狼,綴行甚遠(yuǎn)
--《聊途tú⒈道路~程
道~
路~
中~
天塹變通~
⒉⒊途的康熙字典解釋途【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7畫《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徒
《玉篇》路也
《廣韻》道也
又通作涂、塗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經(jīng)涂九軌
《論語》遇諸塗
又葉徒故切,音度
《張衡·思賦》雲(yún)師以交集兮,凍雨沛其灑途
轙琱輿而樹葩兮,擾應(yīng)龍以服輅
途的說文解字解釋涂【卷十一】【水部】水
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
從水余聲
同都切說文解字注(涂)涂水
出益州牧靡南山
西北入繩
繩各本譌作澠
今正
牧前志作收
後志作牧
華陽國志竟作
李奇曰
靡音麻
收靡卽麻
常璩曰
麻縣山出好麻
收牧三字皆同紐
釋益州太守碑牧靡字三見
晉書亦作牧矣
益州郡牧靡、二志同
前志曰
南山臘、涂水所出
西北至越巂入繩
過郡二
行千二十里
水經(jīng)注若水篇曰
若水、又東
涂水注之
水出建寧郡之收靡縣南山
縣山竝卽草以立名
山在縣東烏句山南五百里
山生收靡
可以解毒
涂水導(dǎo)源臘谷
西北流至越巂入若水
按涂水出臘谷
故漢志謂之臘
涂水、漢志說文皆云入繩
而水經(jīng)注云入若水者、善長云若水、又逕越巂大莋縣入繩
繩水出徼外
南逕旄牛道
至大莋與若水合
自下亦通謂之繩水矣
諸書錄記羣水
或言入若
又言注繩
正是異水沿注
通爲(wèi)一津
隨納通稱也
水道提綱曰
金沙江卽古繩水
鴉龍江一名打沖河
卽古若水
金沙江出番地
至雲(yún)南姚安府大姚縣境合鴉龍江、至四川敘州府治宜賓縣西南境入於江
金沙自犛石山發(fā)源
至雲(yún)南麗江府境已四千二百餘里
自麗江至四川敘州府又二千五百餘里
源遠(yuǎn)流長
所受大水?dāng)?shù)十
小水無數(shù)
其爲(wèi)大江上源無疑也
玉裁謂多以金沙爲(wèi)大江正源
然非禹貢崏山道江之旨
禹貢於河源江源皆舉其近者
聖人不尙遠(yuǎn)略之意
牧靡今何縣
涂水今何水
未審
從水
余聲
同都切
五部
按古道塗、塗墍字皆作涂
途的古漢語解釋途tú<名>道路
《子孫兵法·軍爭》:“故迂其~而誘之以利
”【引】途徑;方法
《鹽鐵論·本議》:“開本末之~,通有無之用
”途的謎語1.除去一半,還有一半(打一字)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