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的信息
史的部首: 口
史的拼音: shǐ
史的筆畫數(shù): 5
史的繁體字: 史
史的筆順: 丨フ一ノ丶
史的解釋: 史的基本解釋1.歷史:~學(xué)
近代~
世界~
有~以來
2.古代掌管記載史實的官
3.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jīng)史子集)中的第二類:~書
~部
4.姓
史的介紹〈名〉(會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
合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
本義:史官)古官名
職別各異史,記事者也
——《說文》
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閃史、外史、御史、女史
其屬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書者亦稱史
凡府史,皆其官長所自辟除
矧大史友內(nèi)史友
——《書·酒誥》
鄭注:“大史內(nèi)史
”用史巫紛若
——《易·巽》辭多則史
——《禮記·聘禮記》史載筆
——《禮記·曲禮》史狐書賊
——《谷梁傳·宣公二年》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禮記·玉藻》殷代為駐守于外的武官
卜辭:“在北史其獲羌
”在王左右的史官,擔(dān)任祭祀、星歷、卜筮、記事等職遷有良史之才
——《漢書·司馬遷傳贊》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覡);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職(史官的職務(wù));史家(史官或歷史學(xué)家);史胥(掌管文書的小吏)太史令的簡稱自去史職,五載復(fù)還
——《后漢書·張衡傳》史冊,歷史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幼而讀書,好《楚辭》;諸子經(jīng)史多所涉獵
——明·顧炎武《復(fù)庵記》又如:史鑒(歷史書);史文(歷史文獻(xiàn));史績(歷史功績);史錄(歷史的文字紀(jì)錄)古代官府的佐吏或佐之史
——《詩·小雅·賓之初筵》中國古代圖書四大類別之一,包括各類歷史書籍列經(jīng)、史、子、集四庫
——《新唐書·藝文志》畫師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
——《莊子》姓史的釋意史(會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
本義史官)古官名
職別各異史,記事者也
--《說文》
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閃史、外史、御史、女史
其屬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書者亦稱史
凡府史,皆其官長所自辟除
矧大史友內(nèi)史友
--《書·酒誥》
鄭注大史內(nèi)史
”用史巫紛若
--《易·巽》辭多則史
--《禮記·聘禮記》史載筆
--《禮記·曲禮》史狐書賊
--《谷梁傳·宣公二年》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禮記·玉藻史shǐ⒈自然或社會以往發(fā)展的進(jìn)程歷~
又指記載歷史的書或研究歷史的學(xué)科~記
生物~
社會發(fā)展~
~冊
文學(xué)~
⒉〈古〉負(fù)責(zé)記錄史事的官太~
史的康熙字典解釋史【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畫:5畫,部外筆畫:2畫〔古文〕?《唐韻》疎士切《集韻》《韻會》爽士切《正韻》師止切,音使
《說文》記事者也
《玉篇》掌書之官也
《世本》黃帝始立史官,倉頡沮誦居其職
《書·立政》周公若曰:太史司蘇公,式敬爾繇獄,以長我王國
《詩·小雅》旣立之監(jiān),或佐之史
《禮·曲禮》史載筆,士載言
又《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又《周禮·天官·宰夫》八職,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
○按《周禮》凡官屬皆有府史
又《周禮·天官》女史掌王后之禮職
《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nèi)史掌王之八枋之灋,外史掌書外令
又御史,長史,刺史,漢官名
又太史,九河之一
《爾雅·釋水》太史
《疏》李巡云:禹大使徒衆(zhòng),通其水道,故曰太史
又姓
《廣韻》周卿,史佚之後,出建康
又《廣韻》漢複姓,五氏:世本衞有史朝朱駒,漢書藝文志有靑史氏著書,又有新豐令王史音,吳有東萊太守太史慈,晉有東萊侯史光
又葉疎土切
《易林》重黎祖後,司馬大史
陵氏之災(zāi),罹宮悲苦
《說文》本作?
從又持中
中,正也
史的說文解字解釋史【卷三】【史部】記事者也
從又持中
中,正也
凡史之屬皆從史
疏士切〖注〗?,古文史
說文解字注(史)記事者也
玉藻
動則左史書之
言則右史書之
不云記言者、以記事包之也
從又持中
中、正也
君舉必書
良史書法不隱
疏士切
一部
凡?之屬皆從?
史的古漢語解釋史shǐ①<名>史官
《張衡傳》:“自~職,五載復(fù)還
”【又】外史
《邵公諫厲王弭謗》:“~獻(xiàn)書
”②<名>史書;記載歷史的書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如~載田橫事
”【又】特指我的古代圖書四大分類經(jīng)、史、子、集之一,包括各種歷史書籍(除了已被經(jīng)部收入的之外)
史的謎語1.高風(fēng)亮節(jié)留人間(打一漢字)史
陟的信息
陟的部首: 阝
陟的拼音: zhì
陟的筆畫數(shù): 9
陟的繁體字: 陟
陟的筆順: フ丨丨一丨一丨ノノ
陟的解釋: 陟的基本解釋登高;上升:~彼高崗
陟的介紹〈動〉(會意
甲骨文字形
從阜,從步
左邊是山坡,右邊是兩只向上的腳,表示由低處向高處走
本義:由低處向高處走;升;登高)同本義,與“降”相對陟,登也
——《說文》陟,陞也
——《爾雅》陟降庭止
——《詩·周頌·閔予小子》汝陟帝位
——《虞書》省幽明以黜陟
——張衡《東京賦》陟彼崔嵬
——《詩·周南·卷耳》人陟降大艱
——柳宗元《井銘并序》又如:陟屺(登屺山
比喻思念母親
屺,無草木的山);陟岵(登岵山
比喻思念父親
岵,草木繁茂的山)登程,上路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
——《書·太甲下》又如:陟遐(遠(yuǎn)行);陟卓(遠(yuǎn)行);陟涉(跋涉)晉升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臧,善
否,惡
臧否,獎善懲惡
臧、否,這里都是動詞
)——諸葛亮《出師表》又如:陟罰(提拔與懲罰);陟黜(進(jìn)用與貶黜);陟勸(提升與獎勵);陟明(進(jìn)用賢明)升遐,升天惟新陟王,畢協(xié)賞罰
——《書·康王之誥》又如:陟配(天子升天后,于祭天時配享)陟的釋意陟(會意
甲骨文字形
從阜,從步
左邊是山坡,右邊是兩只向上的腳,表示由低處向高處走
本義由低處向高處走;升;登高)同本義,與降”相對陟,登也
--《說文》陟,陞也
--《爾雅》陟降庭止
--《詩·周頌·閔予小子》汝陟帝位
--《虞書》省幽明以黜陟
--張衡《東京賦》陟彼崔嵬
--《詩·周南·卷耳》人陟降大艱
--柳宗元《井銘并序》又如陟屺(登屺山
比喻思念母親
屺,無草木的山);陟岵(登岵山
比喻思念父親
岵,草木繁茂的山)登程,上路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陟zhì⒈登,上~山
⒉提升
陟dé1.得,應(yīng)驗
陟的康熙字典解釋陟【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7畫〔古文〕《廣韻》《集韻》《韻會》竹力切,音稙
《爾雅·釋詁》陟,陞也
《說文》登也
《書·舜典》汝陟帝位
又《太甲》若陟遐,必自邇
又《立政》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跡
《詩·周南》陟彼崔嵬
又《廣韻》進(jìn)也
《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又《玉篇》高也
《爾雅·釋山》山三襲陟
《疏》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
又人名
《書·君奭》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
又《集韻》的則切,音得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夢之灋,一曰致夢,二曰觭夢,三曰咸陟
《註》陟之爲(wèi)言得也
讀如王德翟人之德
言夢之皆得也
《集韻》或作徏徝騭
陟的說文解字解釋陟【卷十四】【部】登也
從從步
,古文陟
竹力切說文解字注(陟)登也
釋詁曰
陟、陞也
毛傳曰
陟、也
陞者、之俗字
者、登之叚借
禮喪服注曰
今文禮皆登爲(wèi)
俗誤巳行久矣
據(jù)鄭說則古文禮皆作登也
許此作登不作者、許書說解不用叚借字也
漢人用同音字代本字
旣乃不知有本字
所謂本有其字、依聲託事者然也
從步
謂緣而步也
有層次可尋
是謂會意
竹力切
一部
()古文陟
陟的古漢語解釋陟zhì①<動>登;上
一般指登山或登高
《詩經(jīng)·周南·卷耳》:“~彼高岡,我馬玄黃
”②<動>提升;提拔
《出師表》:“~罰臧否,不宜異同
”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