嚔恤
嚔恤是由漢字"嚔"(讀音:tì,部首:口,筆畫數(shù):18)和漢字"恤"(讀音:xù,部首:忄,筆畫數(shù):9)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gè)漢字的含義,嚔恤可能表示:
- 嚔(嚔的基本解釋古同“嚏”)和恤(恤的基本解釋1.同情;憐憫:體~)的組合意義
嚔的信息
嚔的部首: 口
嚔的拼音: tì
嚔的筆畫數(shù): 18
嚔的繁體字: 嚔
嚔的筆順: 丨フ一一丨丶フ丨フ一丨一フ丶丨一ノ丶
嚔的解釋: 嚔的基本解釋古同“嚏”
嚔的釋意嚔tì本作"嚏"
打噴嚏
嚔的康熙字典解釋嚔【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畫:18畫,部外筆畫:15畫《唐韻》都計(jì)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丁計(jì)切,音帝
《說文》悟解氣也
《玉篇》噴鼻也
《詩(shī)·邶風(fēng)》願(yuàn)言則嚔
《傳》嚔,跲也
《箋》今俗人嚔云:人道我,此古之遺語(yǔ)也
《禮·月令》民多鼽嚔
《集韻》或作?
《詩(shī)·釋文》一作疐
又《集韻》陟利切,音致
本作疐
礙不行也
◎按詩(shī)釋文嚔,竹利反,又丁四反,又豬吏反,或竹季反,鄭音都麗反,凡五音
韻書止收二音
鼽字原從丸
嚔
恤的信息
恤的部首: 忄
恤的拼音: xù
恤的筆畫數(shù): 9
恤的繁體字: 恤
恤的筆順: 丶丶丨ノ丨フ丨丨一
恤的解釋: 恤的基本解釋1.同情;憐憫:體~
2.救濟(jì):撫~
3.憂慮
恤的介紹〈名〉葬儀俗諺云:“會(huì)稽打鼓送恤,吳興步擔(dān)令史
”——《南史》又如:恤典(喪葬禮儀)恤的釋意恤(形聲
從心,血聲
本義憂慮)同本義恤,憂也
--《說文》勿恤其孚
--《易·泰》不印自恤
--《書·大誥》告而憂恤
--《詩(shī)·大雅·桑柔》不恤國(guó)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所圖者國(guó)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
--明·張煌言《復(fù)郎廷佐書》又如恤功(擔(dān)憂民眾的事務(wù));恤恤(憂慮的樣子);恤民(憂慮人民的疾苦)體恤朝廷竟無(wú)恤贈(zèng)之典
--《隋唐演義》恤病討貳
--《左傳》不知存恤
--《三國(guó)志·諸葛亮傳》又如恤近忽遠(yuǎn)(體恤親近的人而忽略疏遠(yuǎn)的人);恤金憐憫恤(卹、?⒈憐憫,同情憐~
體~
⒉救濟(jì),周濟(jì)撫~
有無(wú)相~,患難相救
⒊擔(dān)憂,憂慮~國(guó)事
恤sū1.見"恤勿"
恤的康熙字典解釋恤【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6畫《唐韻》辛聿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雪律切,音戌
《說文》憂也
從心血聲
《書·盤庚》永敬大恤
《詩(shī)·小雅》出則銜恤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恤禮哀亂
皆訓(xùn)憂也
又收也,賑也
《周禮·地官》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註》恤,振憂貧者
《通論》振貧老曰恤
又《增韻》愍也,災(zāi)危相憂也
《周禮·地官》十二敎,八曰以誓敎恤,則民不怠
《疏》民有厄喪,敎相憂恤也
又相憂曰恤
《周禮·地官》八,六曰不恤之
《鄭司農(nóng)註》恤謂相憂也
又恤恤,憂患貌
《左傳·昭十二年》且言曰:恤恤乎
又作卹
《詩(shī)·唐風(fēng)·小序》不恤其民也
《註》恤,亦作卹
《周禮·春官·典瑞》以卹兇荒
《註》卹者,開府庫(kù)振救之
又姓
晉大夫恤由
心血爲(wèi)恤,蓋心戌然而慘惻之若已身之有患也
恤的說文解字解釋恤【卷十】【心部】憂也
收也
從心血聲
辛聿切說文解字注(恤)也
各本作憂
今正
釋詁及小雅杕杜、祈父?jìng)鹘栽?br>恤
憂也
按卪部曰
卹、也
比部引周書無(wú)毖于卹
今尙書作恤
恤與卹音義皆同
又疑古衹有卹
恤其或體
收也
當(dāng)依玉篇作救也
從心
血聲
辛聿切
十二部
恤的古漢語(yǔ)解釋恤xù①<動(dòng)>顧念;體念
《趙威后問齊使》:“哀鰥寡,~孤獨(dú),振困窮,補(bǔ)不足
”②<動(dòng)>救濟(jì)
《論積貯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guó)胡以相~?”③<動(dòng)>憂慮
《答司馬諫議書》:“士大夫多以不~國(guó)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恤刑】慎用刑法
【恤恤】憂慮的樣子
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