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卒是由漢字"奔"(讀音:bēn,bèn,部首:大,筆畫數(shù):8)和漢字"卒"(讀音:zú,cù,部首:十,筆畫數(shù):8)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gè)漢字的含義,奔卒可能表示:
- 奔(奔的基本解釋[bēn]1.奔走;急跑:狂~)和卒(卒的基本解釋[zú]1.兵:士~)的組合意義
奔的信息
奔的部首: 大
奔的拼音: bēn,bèn
奔的筆畫數(shù): 8
奔的繁體字: 奔
奔的筆順: 一ノ丶一丨一ノ丨
奔的解釋: 奔的基本解釋[bēn]1.奔走;急跑:狂~
~馳
2.緊趕;趕忙或趕急事:~命
~喪
3.逃跑:~逃
東~西竄
4.姓
[bèn]1.直向目的地走去:投~
直~工地
他順著小道直~那山頭
~向小康
2.朝;向:~這邊看
漁輪~漁場開去
3.年紀(jì)接近(四十歲、五十歲等):他是~六十的人了
4.為某事奔走:~球票
你們生產(chǎn)上還缺什么材料,我去~
奔的介紹1.奔[bèn]2.奔[bēn]奔[bèn]〈動(dòng)〉直往;趨向只見那邊兩騎馬直奔鳳姐車來
——《紅樓夢》又如:直奔實(shí)驗(yàn)室竭盡全力[從事某項(xiàng)活動(dòng)](旦)娘,你女兒不幸,作何處置?(老)奔你回去也,兒
——明·湯顯祖《牡丹亭》[在年紀(jì)上]接近
如:他是奔六十的人了另見bēn奔[bēn]〈動(dòng)〉(會(huì)意
金文字形,上面從“大”(人),象人揮動(dòng)雙手,下面從“止”(趾),而且是三個(gè)“止”,表示快跑
本義:快跑)同本義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
——《爾雅·釋宮》將奔走之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注:“猶赴趣也
”弗迓克奔
——《書·牧誓》猛浪若奔
——吳均《與朱元思書》屠乃奔倚其下
——《聊齋志異·狼三則》又如:東奔西跑;奔沖(奔馳,猛沖);奔走呼號(hào)(一面奔跑,一面叫喊);奔馬;奔駒;奔喪(父母喪,兒女由外地趕回安葬守喪)逃跑,逃亡大奔曰敗
——《左傳·莊公十一年》得間奔真州
——宋·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又如:奔沮(逃亡);奔迸(逃散);奔潰(敗逃)私奔,中國古代女子沒有通過正當(dāng)禮節(jié)而私去與男子結(jié)合奔者為妾
——《內(nèi)記·內(nèi)則》奔者不禁
——《周禮·媒氏》文君夜亡奔相如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又如:奔女(私奔之女)〈形〉急速又如:奔流(流得很急);奔湍(急速的水流);奔瀉另見bèn奔的釋意奔(會(huì)意
金文字形,上面從大”(人),象人揮動(dòng)雙手,下面從止”(趾),而且是三個(gè)止”,表示快跑
本義快跑)同本義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
--《爾雅·釋宮》將奔走之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注猶赴趣也
”弗迓克奔
--《書·牧誓》猛浪若奔
--吳均《與朱元思書》屠乃奔倚其下
--《聊齋志異·狼三則》又如東奔西跑;奔沖(奔馳,猛沖);奔走呼號(hào)(一面奔跑,一面叫喊);奔馬;奔駒;奔喪(父母喪,兒女由外地趕回安葬守喪)逃跑,逃亡大奔曰敗
--《左傳·莊公十一年》得間奔真州
奔bēn奴隸社會(huì)、封建社會(huì)中把男女不依照禮教的規(guī)定而自相結(jié)合稱為奔文君夜亡~相如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②奔走;急跑飛~
③趕緊;趕忙或趕急事~喪
④逃跑東~西逃
又見bèn
【奔馳】(車、馬等)飛快地前進(jìn)
【奔竄】走投無路地亂跑;狼狽逃跑四處~
【奔放】(思想感情、文章氣勢等)盡情流露;不受拘束她的歌聲熱情~
【奔喪】得到直系尊親去世的消息,急忙趕去料理喪事
【奔騰】跳躍著奔跑萬馬~
【奔突】橫沖直撞;奔馳
【奔襲】向距離較遠(yuǎn)的敵人迅速襲擊
【奔瀉】(水流)向低處急速地流長江~千里
【奔走】①急走;跑~相告
②為一定目的而到處活動(dòng)為籌集資金四處~
奔bèn①直向目的地走去直~教學(xué)樓
②介詞
朝;向汽車~煤場駛?cè)?br>③年紀(jì)接近(四十、五十等)他已經(jīng)放下四十~五十歲了
④為某事奔走~戲票
又見bēn(
【奔頭】經(jīng)過努力奮斗,可指望或有希望的前途這一生還有~
奔fèn1.覆敗
奔的康熙字典解釋奔【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6畫〔古文〕犇《唐韻》博昆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逋昆切,本平聲
《說文》走也
《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
一曰趨事恐後曰奔
《詩·周頌》駿奔走在廟
又嫁娶而禮不備亦曰奔
《周禮·地官·媒氏》仲春之月,令會(huì)男女,奔者不禁,謂不必六禮備,非淫奔也
又凡物皆言奔
《詩·鄘風(fēng)》鶉之奔奔
《小雅》鹿斯之奔
《石鼓文》霝雨奔樹
《韓愈·秋懷詩》鳴聲若有意,顚倒相追奔
空堂黃昏暮,我坐默不言
○按奔言俱十三元韻,《正字通》沿《字彙》之誤,奔葉音邊,豈以言在一先韻耶
又姓
石晉將奔洪進(jìn)
又《集韻》《韻會(huì)》方問切,音憤
覆敗也
《李陵·與蘇武書》斬將搴旗,追奔逐北
又《廣韻》甫悶切《集韻》《韻會(huì)》補(bǔ)悶切《正韻》逋悶切,本去聲
急赴也
《釋名》變也
有急變奔赴之也
《增韻》奔走,湊集也
又葉於夷切,音依
《崔亭伯七依》乃命長秋使驅(qū)獸,夷羿作虞人
騰句喙以追飛,騁韓盧以逐奔
《說文》從夭,賁省聲,入夭部
俗省作奔
,奔本字
奔的說文解字解釋奔【卷十】【夭部】走也
從夭,賁省聲
與走同意,俱從夭
博昆切文四說文解字注(奔)也
者、趨也
釋宮曰
室中謂之時(shí)
堂上謂之行
堂下謂之步
門外謂之趨
中庭謂之走
大路謂之奔
此析言之耳
渾言之則奔走趨不別也
引申之、凡赴急曰奔
凡出亡曰奔
其字古或叚賁、或叚本
毛詩予曰有本走、陸德明本如是
從夭
卉聲
大徐作賁省聲
非
此十三部十五部合音
博昆切
十三部
與同意
俱從夭
此說從夭之意
者屈其足
故從夭止
?之從夭意同也
凡行疾則屈腳疾
奔的古漢語解釋奔bēn①<動(dòng)>跑;急跑
《促織》“蟲景怒,直~,遂相騰擊
”②<動(dòng)>逃亡;出走
《殽之戰(zhàn)》:“杞子~齊,逢孫、楊孫~宋
”《教戰(zhàn)守策》:“四方之民獸~鳥竄
”③<形>急速;迅疾
李白《將進(jìn)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流到海不復(fù)回
”④<動(dòng)>古時(shí)指女子不經(jīng)媒人撮合而私自投奔所愛的人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相如
”⑤<名>指飛奔的馬
《三峽》:“雖乘~御風(fēng),不以疾也
”《與朱元思書》:“急湍若箭,猛浪若~
”bèn①<動(dòng)>投奔
《漢書·衛(wèi)青傳》:“遂將其馀騎可八百~降單于
”【又】接近;將近
《紅樓夢》:“也~皿十歲的人
”奔
卒的信息
卒的部首: 十
卒的拼音: zú,cù
卒的筆畫數(shù): 8
卒的繁體字: 卒
卒的筆順: 丶一ノ丶ノ丶一丨
卒的解釋: 卒的基本解釋[zú]1.兵:士~
小~
2.差役:走~
3.死亡:生~年月
4.完畢:~業(yè)
5.文言副詞
到底;終于:~勝敵軍
[cù]同“猝”
卒的介紹1.卒[cù]2.卒[zú]卒[cù]〈副〉同“猝”
倉促,急速行西逾隴卒
——《漢書·食貨志》
注:“倉卒也
”興卒暴之作
——《漢書·成帝紀(jì)》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戰(zhàn)國策·燕策》又如:卒拔(倉猝攻取);卒迫(倉促緊迫)突然則亡以應(yīng)卒
——《漢書·辛慶忌傳》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賈誼《論積貯疏》又如:卒倒(突然暈倒);卒暴(突然);卒然(忽然,突然)另見zú卒[zú]〈名〉(指事
小篆字形,在“衣”上加一點(diǎn)標(biāo)記,表示穿這種衣服的人
本義:古代供隸役穿的一種衣服
衣上著有標(biāo)記,以區(qū)別于常人)同本義卒,隸人給事者為卒
卒,衣有題識(shí)者
——《說文》古代供驅(qū)遣從事一定勞役的奴隸
后用為低級(jí)差役的稱呼悉發(fā)卒數(shù)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
——《史記》又如:卒奴(奴婢)步兵在車曰士,步曰卒
——《呂氏春秋·簡選》注繕甲兵,具卒乘
——《左傳·隱公元年》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荀子·議兵》后泛指士兵每得降卒必親引問之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jì)》羸老之卒
守門卒
印度卒
——清·徐珂《清稗類鈔·戰(zhàn)事類》又如:卒兵(士兵);卒乘(士兵與戰(zhàn)車;后泛指軍隊(duì));卒徒(徒眾;兵眾)春秋時(shí)地方一級(jí)居民單位名,同時(shí)也是一級(jí)軍隊(duì)編制名[zu,hundredsoldiers]全卒為上
——《孫子·謀攻》破卒次之又如:卒長(古代軍隊(duì)百人為卒,其長官稱卒長);卒伍(五人為伍,百人為卒
也泛指軍隊(duì)、行伍);卒列(行列)古代天子統(tǒng)率諸侯的一級(jí)組織名
三十國為卒[zu,thirtystates]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
——《禮記》春秋時(shí)軍隊(duì)中百人的指揮者卒必力…卒不力,無以承訓(xùn)
——《逸周書》末尾,結(jié)局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論語》棋子〈動(dòng)〉終止;盡,完畢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韓非子·解老》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詩·豳風(fēng)·七月》又如:卒其事;卒時(shí)(盡時(shí));卒讀(盡讀)古代指大夫死亡,后為死亡的通稱大夫曰卒
——《公羊傳·隱公三年》我獨(dú)不終
——《詩·小雅·蓼莪》永和四年卒
——《后漢書·張衡傳》初,魯肅聞劉表卒
——《資治通鑒》居正已卒
——《明史》卒官
卒時(shí)
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停止三飯卒食,贊洗爵酌
——《儀禮》三日五哭卒
——《禮記》〈副〉終究;終于卒廷見相如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
故卒不加誅
——漢·劉向《列女傳》卒葬之
——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卒不赦程
——宋·王讜《唐語林·雅量》卒與尸合
(頭終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明·張溥《五人墓碑記》又如:卒然(終于,最后);卒爵(最后一杯)另見cù卒的釋意卒cu同猝”
倉促,急速行西逾隴卒
--《漢書·食貨志》
注倉卒也
”興卒暴之作
--《漢書·成帝紀(jì)》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戰(zhàn)國策·燕策》又如卒拔(倉猝攻取);卒迫(倉促緊迫)突然則亡以應(yīng)卒
--《漢書·辛慶忌傳》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賈誼《論積貯疏》又如卒倒(突然暈倒);卒暴(突然);卒然(忽然,突然)卒zu(指事
小篆字形,在衣”上加一點(diǎn)標(biāo)記,表示穿這種衣服的人
本義古代供隸役穿的一種衣服
衣上著有標(biāo)記,以區(qū)別于常人)卒cù同'猝'
又見zú
卒zú⒈兵士~
小~
⒉舊稱差役獄~
走~
⒊死病~
⒋完畢,結(jié)束~業(yè)
語~
⒌終于~成大業(yè)
卒cuì1.通"倅"
副職
2.通"萃"
聚集
卒zuó1.爭斗
卒的康熙字典解釋卒【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6畫《唐韻》《集韻》《韻會(huì)》《正韻》藏沒切,尊入聲
《說文》隸人給事者
《周禮·地官·小司徒》乃會(huì)萬民之卒伍而用之
五人爲(wèi)伍,五伍爲(wèi)兩,四兩爲(wèi)卒
又《唐韻》子律切《集韻》《韻會(huì)》卽聿切《正韻》卽律切,音啐
《爾雅·釋詁》盡也
《疏》終盡也
《詩·衞風(fēng)》畜我不卒
又《爾雅·釋言》巳也
《禮·曲禮》大夫死曰卒
又《唐韻》《集韻》《正韻》倉沒切《韻會(huì)》蒼沒切,村入聲
《廣韻》急也
《韻會(huì)》匆遽之貌
《前漢·司馬遷傳》卒卒無須臾之閒
《趙充國傳》則亡以應(yīng)卒
《註》卒謂暴也
又與倅同,音翠
副貳也
《禮·燕義》庶子,官職,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
又《集韻》崒亦作卒
又《韻補(bǔ)》葉將遂切,音翠
《左思·吳都賦》雕題之士,鏤身之卒
比飾虬龍,蛟螭與對
又葉昌悅切,音測
《蘇轍·功臣寺詩》流傳後世人,談笑資口舌
是非亦已矣,興廢何倉卒
卒的說文解字解釋卒【卷八】【衣部】隸人給事者衣爲(wèi)卒
卒,衣有題識(shí)者
臧沒切說文解字注(卒)人給事者爲(wèi)卒
俗本者下有衣字
宋本及御覽、韻會(huì)、玉篇皆無
此謂人也
非謂衣也
方言
楚東海之閒亭父謂之亭公
卒謂之弩父
或謂之褚
注曰
卒者、主擔(dān)幔弩導(dǎo)幨
因名
古?染衣題識(shí)
故從衣一
此十字依韻會(huì)所據(jù)小徐本
衣有題識(shí)
如左傳云
叔孫氏之甲有物
杜云
物、識(shí)也
幑字下云
若今救火衣
周禮司常注云
今亭長箸絳衣
此亭卒以染衣題識(shí)之證也
從一者、象題識(shí)也
臧沒切
十五部
卒的古漢語解釋卒zú①<名>步兵;士兵
《過秦論》:“率疲弊之~,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
”《鄭伯克段于鄢》:“繕甲兵,具~乘
”②<名>古代軍隊(duì)編制,一百人為一卒
《叔向賀貧》:“昔欒武子無一~之田
”《謀攻》:“全~為上,破~次之
”③<名>差役;隸卒
《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感焉
”④<動(dòng)>死
《董宣執(zhí)法》:“年七十四,~于官
”《赤壁之戰(zhàn)》:“初,魯肅聞劉表~
”⑤<動(dòng)>完成;完結(jié)
《孔雀東南飛》:“謂言無罪過,供養(yǎng)~大恩
”《陳情表》:“庶劉僥幸?!嗄?br>”⑥<副>終于;最終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垓下之戰(zhàn)》:“然今~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辨】兵,卒,士
上古時(shí)這三個(gè)字意義各不相同
“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軍隊(duì);“士”是戰(zhàn)斗時(shí)在戰(zhàn)車上的戰(zhàn)士
cǜ<副>通“猝”
突然;倉猝
《荊軻刺秦王》:“~惶不知所為
”《赤壁之戰(zhàn)》:“五萬兵難~合
”卒的謎語1.小丫過六一(打一漢字)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