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的信息
寄的部首: 宀
寄的拼音: jì
寄的筆畫數(shù): 11
寄的繁體字: 寄
寄的筆順: 丶丶フ一ノ丶一丨フ一丨
寄的解釋: 寄的基本解釋1.原指托人遞送,現(xiàn)在專指通過郵局遞送:~信
~錢
包裹已經(jīng)~走了
2.付托;寄托:~存
賦詩~懷
~希望于青年
3.依附別人;依附別的地方:~食
~居
~人籬下
4.認(rèn)的(親屬):~父
~母
~兒
~女
5.姓
寄的介紹〈動〉(形聲
從宀(mián),表示與家室房屋有關(guān),奇聲
本義:寄居)同本義寄,托也
——《說文》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
——《儀禮·喪服》傳可以寄百里之命
——《論語》
皇疏:“寄是暫寄有反之目也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fēng)雪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又如:寄籍(寄居外地而附以戶籍的叫寄籍);寄莊(在外地買地設(shè)莊,收租)委托,托付令可以寄政
——《國語·齊語》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諸葛亮《出師表》倚南窗以寄傲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又如:寄命(委以重任;生命如寄旅,因此比喻短暫的生命);寄付(委托;托付);寄任(指所委托的重要責(zé)任;托付重任)依賴;依附托根附樹身,開花寄樹梢
——白居易《有木詩》蠻煙瘴雨土卑濕,留我寄命與茲鄉(xiāng)
——黃景仁《洞庭行贈大歸包川》又如:寄命(寄身;托身);寄口(依靠別人生活)寄放;寄存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
——《南史·江淹傳》又如:寄包(寄存行李;喻指寄宿);寄物(寄存的東西;寄托某件物品作為憑證)寄托[place(hope,etc.)on]依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陶潛《歸去來兮辭》先王寄理于竹帛
——《韓非子·安?!酚秩?寄懷(寄托情志;用真誠的心意待人);寄意(寄托情意)托人遞送女寄言于母
——明·崔銑《洹詞·記王忠肅公翱三事》又如:寄聲(托人口頭傳達(dá)問候);寄外(妻子寄信或他物給丈夫);寄言(寄語、帶信);寄奉(敬詞
謂通過郵遞奉呈)〈形〉非親生的——指親屬
如:寄兒;寄爹;寄娘;寄女;寄名(舊時迷信將兒童拜在他人名下做義子,叫寄名)〈名〉人物名寄偽兒啼
(區(qū)寄假裝像小孩子的啼哭
兒,名詞作狀語,表示比喻,像小孩子似的
)——唐·柳宗元《童區(qū)寄傳》翻譯官
古代稱翻譯東方民族語言的官吏
如:寄象(古代指能通傳南方與東方語言的翻譯官
后泛指翻譯);寄鞮(古代指能通傳東方與西方之語的翻譯官,后泛指翻譯)寄的釋意寄(形聲
從宀,表示與家室房屋有關(guān),奇聲
本義寄居)同本義寄,托也
--《說文》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
--《儀禮·喪服》傳可以寄百里之命
--《論語》
皇疏寄是暫寄有反之目也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fēng)雪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又如寄籍(寄居外地而附以戶籍的叫寄籍);寄莊(在外地買地設(shè)莊,收租)委托,托付令可以寄政
--《國語·齊語》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諸葛亮《出師表》倚南窗以寄傲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又如寄命寄jì⒈依靠,依附~居蟹
~生蟲
~人籬下
⒉托付,委托~托
~養(yǎng)
~存
~希望于青年
⒊傳送,托人傳送
現(xiàn)特指由郵局遞送~信
~書
~錢
郵~包裹
寄的康熙字典解釋寄【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8畫《唐韻》《集韻》《韻會》居義切《正韻》吉器切,音記
《說文》托也
《增韻》寓也
《周語》國無寄寓
《註》不爲(wèi)廬舍以寄羈旅之客也
又《齊語》管子曰:作內(nèi)政而寄軍令焉
又《廣韻》附也
《增韻》傳也
《禮·王制》東方曰寄
《註》東方通言之官,謂傳寄東方之言也
又郊遂寄棘,屛退不率敎者於遠(yuǎn)方曰寄
又《史記·酷吏傳》請寄無所聽
《註》請寄,猶囑托也
又寄生,草名
又寄居,小蟹名
寄的說文解字解釋寄【卷七】【宀部】託也
從宀奇聲
居義切說文解字注(寄)託也
字從奇
奇、異也
一曰不耦也
言部曰
託、寄也
方言曰
餬託庇寓媵寄也
從宀
奇聲
居義切
古音在十七部
寄的古漢語解釋寄jì①<動>寄居;依附
《赤壁之戰(zhàn)》:“劉備,天下梟雄
與曹有隙,~寓于表
”②<動>寄托;托付;委托
《歸去來兮辭》:“倚南窗以~傲,審容膝之易安
”《出師表》:“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臣以大事也
”③<動>寄存;寄放
《失街亭》:“且請~庫,候今冬賜與諸軍未遲
”④<動>傳送;傳達(dá)
《柳毅傳》:“迫而視之,乃前~辭者
”【寄地】被人掠去的本國土地
【寄怨】⒈借他之手以報私怨,猶言借刀殺人
⒉寄托私怨,猶言借事以泄私忿
【寄坐】寄托于客位,喻大權(quán)旁落
寄
桄的信息
桄的部首: 木
桄的拼音: guàng,guāng
桄的筆畫數(shù): 10
桄的繁體字: 桄
桄的筆順: 一丨ノ丶丨丶ノ一ノフ
桄的解釋: 桄的基本解釋[guàng]1.桄子,繞線的器具
2.量詞
一束線叫一桄
[guāng]〔桄榔〕也叫砂糖椰子
常綠大喬木
羽狀復(fù)葉叢生于干端
花序的汁可制糖,莖髓可制淀粉,葉柄的纖維可制繩
桄的介紹1.桄[guàng]2.桄[guāng]桄[guàng]〈名〉門、幾、車、船、梯、床、織機(jī)等物上的橫木桄字本訓(xùn)當(dāng)為橫木,與橫略同
——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又如:桄關(guān)(門閂)桄子,竹木制成的繞線器具
如:桄綜(老式織機(jī)上的構(gòu)件之一
即綜片)〈動〉充滿桄,充也
從木,光聲
——《說文》又如:桄充(光大充實);桄颎(充實而有光輝)把線繞在桄子上
如:她正在桄線〈量〉一個桄子所繞的線的量
如:一桄線另見guāng桄[guāng]另見guàng桄的釋意桄門、幾、車、船、梯、床、織機(jī)等物上的橫木桄字本訓(xùn)當(dāng)為橫木,與橫略同
--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又如桄關(guān)(門閂)桄子,竹木制成的繞線器具桄〈動〉充滿桄,充也
從木,光聲
--《說文》又如桄充(光大充實);桄飃(充實而有光輝)把線繞在桄子上桄一個桄子所繞的線的量桄guāng桄guàng⒈織機(jī)或梯子等上面的橫木
⒉繞線的器具線~子
⒊繞線把線~上
⒋量詞
用于計算線三~線
桄的康熙字典解釋桄【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6畫《唐韻》《集韻》古曠切,光去聲
《說文》充也
《廣韻》織機(jī)桄
又《唐韻》古黃切《集韻》姑黃切,音光
桄榔,木名
亦作桄桹
又《類篇》舟前木也
《博雅》?謂之桄
桄的說文解字解釋桄【卷六】【木部】充也
從木光聲
古曠切說文解字注(桄)充也
見釋言
陸氏音義曰
桄、孫作光
按堯典光被四表
某氏傳曰光、充也
用爾雅爲(wèi)訓(xùn)也
桄讀古曠切
所以充拓之圻堮也
必外有桄、而後內(nèi)可充拓之令滿
故曰桄、充也
不言所以者、仍爾雅文也
桄之字、古多假橫爲(wèi)之
且部曰
從幾、足有二橫
橫卽桄字
今文尚書曰
橫被四表
孔子閒居曰
以橫於天下
鄭曰
橫、充也
樂記曰
號以立橫
橫以立武
鄭曰
橫、充也
皆卽釋言之桄充也
今文尚書作橫被
故漢書王莽傳、王裦傳、後漢書馮異傳、崔駰傳、班固傳、魏都賦注所引東京賦皆作橫被
古文尚書作光被
與孫叔然爾雅合
某氏傳光充也、不誤
鄭注釋以光耀
葢非
淮南書橫四維、卽尙書之橫被四表也
玄應(yīng)曰
桄音光
古文橫?二形
聲類作輄
今車牀及梯?下橫木皆是也
從木
灮聲
古曠切
十部
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