寔撍
寔撍是由漢字"寔"(讀音:shí,部首:宀,筆畫數(shù):12)和漢字"撍"(讀音:zǎn,zān,zēn,qián,部首:扌,筆畫數(shù):15)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漢字的含義,寔撍可能表示:
- 寔(寔的基本解釋1.放置)和撍(撍的基本解釋[zǎn]1.手動)的組合意義
寔的信息
寔的部首: 宀
寔的拼音: shí
寔的筆畫數(shù): 12
寔的繁體字: 寔
寔的筆順: 丶丶フ丨フ一一一丨一ノ丶
寔的解釋: 寔的基本解釋1.放置
2.同“實”
3.此
寔的介紹〈代〉通“是”
此,這六年春,自曹來朝
書曰:寔來
——《左傳·恒公六年》又如:寔來者(此來人)〈副〉通“實”
確實;實在寔蕃有徒
(徒眾確實很多
)——張衡《東京賦》又如:寔命不同(確實命不同)〈動〉通“置”
放置
如:寔于(置于)寔的釋意寔shí⒈放置
⒉這,此~為(這就是)
⒊實,實在~繁有徒(這類人實在有很多)
⒋見實(寔)
寔的康熙字典解釋寔【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9畫《集韻》《韻會》丞職切,音室
《說文》止也
《徐曰》寔如此,止如此也
又是也
《詩·大雅》實墉實壑
《註》實當作寔
寔,是也
《增韻》《正韻》與實通
《韻會》以通爲誤
寔的說文解字解釋寔【卷七】【宀部】止也
從宀是聲
常隻切說文解字注(寔)正也
正各本作止
今正
召南毛傳曰
寔、是也
韓奕鄭箋亦曰
寔、是也
春秋桓六年
寔來
公羊傳曰
寔來者何
猶云是人來也
穀梁傳曰
寔來者、是來也
按許云正者、是也
然則正與是互訓(xùn)
寔與是音義皆同
此云寔、正也
卽公、穀、毛、鄭之寔、是也
詩
湜湜其止
鄭箋尙以持正釋湜
而古多有以實爲寔者
韓詩
實命不猶
卽寔命不猶也
大雅韓奕
實墉實壑
卽寔墉寔壑也
周語
咨於故實
卽故寔
故韋云故事之是者也
實寔音義皆殊
由趙魏之閒實寔同聲
故相叚借耳
若杜預(yù)注春秋寔來曰寔、實也
則非是也
從宀
是聲
此舉形聲包會意
常隻切
古音在十六部
廣韻入?四職
非
寔的古漢語解釋寔shí①<副>實;實在
《尚書·仲虺之誥》:“~繁有徒
”②<代>此;這
張衡《西京賦》:“~為咸陽
”寔
撍的信息
撍的部首: 扌
撍的拼音: zǎn,zān,zēn,qián
撍的筆畫數(shù): 15
撍的繁體字: 撍
撍的筆順: 一丨一一フノフ一フノフ丨フ一一
撍的解釋: 撍的基本解釋[zǎn]1.手動
2.執(zhí)持
[zān]1.盡
2.古同“簪”
[zēn]急速
[qián]摘
撍的康熙字典解釋撍【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12畫《唐韻》《集韻》《韻會》子感切,音昝
手動也
或作揝
又作紺切,篸去聲
義同
又掇也
又《唐韻》《韻會》作含切《集韻》祖含切,音篸
盡也
又《唐韻》側(cè)吟切《集韻》《韻會》緇岑切,音簪
疾也
《京房易豫卦》朋盍撍
今文作簪
《註》速也
又《集韻》慈鹽切《韻會》昨鹽切,音潛
摘也
本作撍
撍的說文解字解釋篸【卷五】【竹部】差也
從竹聲
所今切說文解字注(篸)篸差也
各本差上無篸
此淺人謂爲複舉字而刪之也
集韻
篸差竹皃
初簪切
又篸竹長皃
疏簪切
按木部槮、木長皃
引槮差?菜
葢物有長有短則參差不齊
竹木皆然
今人作參差
古則從竹、從木也
從竹
參聲
所今切
七部
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