寔朓
寔朓是由漢字"寔"(讀音:shí,部首:宀,筆畫數(shù):12)和漢字"朓"(讀音:tiǎo,部首:月,筆畫數(shù):10)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gè)漢字的含義,寔朓可能表示:
- 寔(寔的基本解釋1.放置)和朓(朓的基本解釋古書上指農(nóng)歷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現(xiàn))的組合意義
寔的信息
寔的部首: 宀
寔的拼音: shí
寔的筆畫數(shù): 12
寔的繁體字: 寔
寔的筆順: 丶丶フ丨フ一一一丨一ノ丶
寔的解釋: 寔的基本解釋1.放置
2.同“實(shí)”
3.此
寔的介紹〈代〉通“是”
此,這六年春,自曹來朝
書曰:寔來
——《左傳·恒公六年》又如:寔來者(此來人)〈副〉通“實(shí)”
確實(shí);實(shí)在寔蕃有徒
(徒眾確實(shí)很多
)——張衡《東京賦》又如:寔命不同(確實(shí)命不同)〈動(dòng)〉通“置”
放置
如:寔于(置于)寔的釋意寔shí⒈放置
⒉這,此~為(這就是)
⒊實(shí),實(shí)在~繁有徒(這類人實(shí)在有很多)
⒋見實(shí)(寔)
寔的康熙字典解釋寔【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9畫《集韻》《韻會(huì)》丞職切,音室
《說文》止也
《徐曰》寔如此,止如此也
又是也
《詩·大雅》實(shí)墉實(shí)壑
《註》實(shí)當(dāng)作寔
寔,是也
《增韻》《正韻》與實(shí)通
《韻會(huì)》以通爲(wèi)誤
寔的說文解字解釋寔【卷七】【宀部】止也
從宀是聲
常隻切說文解字注(寔)正也
正各本作止
今正
召南毛傳曰
寔、是也
韓奕鄭箋亦曰
寔、是也
春秋桓六年
寔來
公羊傳曰
寔來者何
猶云是人來也
穀梁傳曰
寔來者、是來也
按許云正者、是也
然則正與是互訓(xùn)
寔與是音義皆同
此云寔、正也
卽公、穀、毛、鄭之寔、是也
詩
湜湜其止
鄭箋尙以持正釋湜
而古多有以實(shí)爲(wèi)寔者
韓詩
實(shí)命不猶
卽寔命不猶也
大雅韓奕
實(shí)墉實(shí)壑
卽寔墉寔壑也
周語
咨於故實(shí)
卽故寔
故韋云故事之是者也
實(shí)寔音義皆殊
由趙魏之閒實(shí)寔同聲
故相叚借耳
若杜預(yù)注春秋寔來曰寔、實(shí)也
則非是也
從宀
是聲
此舉形聲包會(huì)意
常隻切
古音在十六部
廣韻入?四職
非
寔的古漢語解釋寔shí①<副>實(shí);實(shí)在
《尚書·仲虺之誥》:“~繁有徒
”②<代>此;這
張衡《西京賦》:“~為咸陽
”寔
朓的信息
朓的部首: 月
朓的拼音: tiǎo
朓的筆畫數(shù): 10
朓的繁體字: 朓
朓的筆順: ノフ一一ノ丶一フノ丶
朓的解釋: 朓的基本解釋古書上指農(nóng)歷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現(xiàn)
朓的介紹〈動(dòng)〉(形聲
從月,兆聲
本義:古稱夏歷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現(xiàn))同本義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
——《說文》三月晦朓魯衛(wèi)分
——《漢書·五行志》日朓月蝕,晝冥宵光
——《漢書·張敞傳》
又如:朓朒(舊歷月初月見于東方和月末月見于西方)〈形〉快速;行疾朓,疾也
——《廣雅·釋詁》又如:朓側(cè)(日月疾緩合度
比喻行為規(guī)范)朓的康熙字典解釋朓【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6畫《唐韻》《廣韻》《集韻》《韻會(huì)》《正韻》土了切,音眺
《說文》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
《前漢·五行志註》孟康曰:朓者,月行疾在日前,故早見
又服虔曰:朓,相覜也
日晦食爲(wèi)朓
又《集韻》《韻會(huì)》《正韻》他彫切,音祧
又《集韻》他弔切,音糶
義同
又《廣韻》丑召切《集韻》丑照切,音哨
祭也
又《集韻》徒了切,音窕
月側(cè)也
朓的說文解字解釋朓【卷七】【月部】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
從月兆聲
土了切說文解字注(朓)篆體今正
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
朓朒皆言月之變也
尙書五行傳曰
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
朓則侯王其荼
注云
朓、條也
條達(dá)、行疾皃
荼、緩也
日、君象也
月、臣象也
君政急則日行疾
月行徐
臣逡遁不進(jìn)也
蔡邕曰
元首寛則望舒朓
侯王肅則月側(cè)匿
從月
兆聲
土了切
二部
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