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的信息
封的部首: 寸
封的拼音: fēng
封的筆畫數(shù): 9
封的繁體字: 封
封的筆順: 一丨一一丨一一丨丶
封的解釋: 封的基本解釋1.古時帝王把爵位(有時連土地)或稱號賜給臣子:~王
分~諸侯
2.姓
3.封閉:查~
~河
大雪~山
~住瓶口
把信~起來
4.(~兒)封起來的或用來封東西的紙包或紙袋:賞~
信~
5.用于封起來的東西:一~信
一~銀子
封的介紹〈名〉(會意
金文字形,左邊象土上長著豐茂的樹木形,右邊是一只手(又,后來寫作“寸”),表示聚土培植
《說文》:“封,爵諸侯之土也
從之從土從寸
”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實以樹為之也
此習于今猶存
然其事之起,乃遠在太古
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為族與族間之畛域,西方學者所稱為境界林者是也
”
李孝定曰:“封之本義當以郭說為是,許訓乃后起之義
字象植樹土上,以明經(jīng)界
爵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義
”本義:疆界;田界)同本義所封封域
——《周禮·春官·保章氏》田有封洫
——《左傳·襄公三十年》使田有封洫
——《呂氏春秋·樂成》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左傳·僖公三十年》又如:封內(nèi),封外(天子或諸侯的領地之內(nèi)或外);封守(邊防;封疆);封界,封略(疆界;邊境);封洫(區(qū)分田界的水溝);封畔(國界)墳堆;土堆而五人者亦得以加其土封
——明·張溥《五人墓碑記》土堆或形狀像墳的堆積物所謂平原者,下澤也
雖有小封,不得為高
——《管子》國土,土地土地之大,封內(nèi)千里
——《荀子》泛指書信封來江渺渺,信去雨冥冥
——李商隱《酬令狐郎中見寄》封建主義的簡稱封山,山名
在今浙江省德清縣西南姓〈動〉分封土地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宋·蘇洵《六國論》故太公望封于營丘
——《史記·貨殖列傳序》又如:封國(封土立國);封爵(封土授爵);封賦(受封田地的賦稅);封邑(賜給領地以為食邑)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賜給臣子也叫封安緼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史記·魏公子列傳》劉良佐者,故弘光四鎮(zhèn)之一,封廣昌伯
——清·邵長蘅《閻典史傳》又如:分封(古代帝王社祭,以五色土為壇,分封諸侯則割方色之土,以茅草包之,授予受封者,作為分封土地的表示);封名(封爵賜姓);封拜(賜爵授官);封侯(封拜侯爵)堆土植樹為界;培土將何以封矣
——《國語·楚語下》于是封之,崇四尺
——《禮記·檀弓下》開阡陌封疆
——《史記·商君書》又如:封植(封土植樹);封樹(堆土植樹以固疆界);封表(堆土以作標記);封殖(壅土培育)古代帝王打勝仗筑土壇以祭天也叫封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堆土筑墳封王子比干之墓
——《禮記》用加蓋印章的紙條貼在門、箱或其他容器的口上以防開啟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史記·項羽本紀》公拆襖,出珠授之,封識宛然
——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又如:封押(緘封簽押);封包(封緘);封冊(封緘玉冊);封志(封識,封記);封檢(加蓋印記的封口)
又指用密封物或結扎物把容器弄嚴,防止空氣流通
如:把醬菜壇子封好界限,局限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
——徐光啟《甘薯疏序》民族者,非封于漢屬而已
——章炳麟《復仇是非論》封閉(以封記關閉,使不能動用、通行或隨便打開);堵塞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戰(zhàn)國策·燕策》又如:封貯(封存,貯藏);封藏;封錮(嚴密關鎖);封關(封鎖關口);封靈(蓋棺)用新加燃料或其他物質(zhì)把火蓋住
如:爐子封了嗎?〈形〉高登封泰山,降坐明堂
——《漢書》大
如:封豕(大豬);封豕長蛇(大豬和長蛇
喻大惡元兇);封羊(一種大羊);封獸(古指大象)封的釋意封〈名〉(會意
金文字形,左邊象土上長著豐茂的樹木形,右邊是一只手(又,后來寫作寸”),表示聚土培植
《說文》封,爵諸侯之土也
從之從土從寸
”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實以樹為之也
此習于今猶存
然其事之起,乃遠在太古
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為族與族間之畛域,西方學者所稱為境界林者是也
”
李孝定曰封之本義當以郭說為是,許訓乃后起之義
字象植樹土上,以明經(jīng)界
爵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義
”本義疆界;田界)同本義所封封域
--《周禮·春官·保章氏》田有封洫
--《左傳·襄公三十年》使田有封洫封fēng⒈加土培植樹木此類樹需多加~殖(殖種植)
⒉閉,密閉,關閉~閉
~緊瓶口
~山育林
查~
【封鎖】用強制的辦法使跟外界斷絕關系~鎖海島
⒊封起來的或用作封東西的紙、布等~包
信~
~條
⒋量詞兩~糖
三~信
⒌〈古〉帝王把爵位、土地或封號賜給親屬、臣子等~王
~侯
~地
~妻蔭子
⒍【封建社會】君主、地主階級占有土地、財富,掌權專政,殘酷剝削、統(tǒng)治農(nóng)民及勞動者的社會制度
封fèng1.菰根
封biǎn1.棺木下葬
封的康熙字典解釋封【寅集上】【寸部】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6畫〔古文〕《唐韻》府容切《集韻》《韻會》方容切,音崶
《說文》爵諸侯之土也
從之從土從寸
《徐曰》各之其土也,寸守其法度也
本作封,隸作封,從圭所執(zhí)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告后土
《註》封,土地之事也
又《大戴禮》五十里而封
又《前漢·法志》同十爲封,封十爲畿,畿方千里
又封疆之官曰封人
《周禮·地官》封人掌設王之社壝,爲畿封而樹之
又《大司徒之職》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溝封之
《註》封,起土界也
土在溝上謂之封,封上樹木以爲固也
又大也
《詩·商頌》封建厥福
《書·舜典》封十有二山
《孔傳》封,大也
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爲其州之鎮(zhèn)
又封禪,祭名
積土增山曰封,爲墠祭地曰禪
《孝經(jīng)緯》封於泰山,禪於梁甫
《白虎通》王者封禪以告太平
金泥銀繩,封以印璽
孔子登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shù)者,七十餘封是也
又聚土曰封
《周禮·地官·冢人》以爵等爲丘封之度與樹數(shù)
又培也
《吳語》封殖越國
《註》壅本曰封
又富厚也
《史記·貨殖傳》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
又凡專利自私曰封
《詩·周頌》無封靡于爾邦
《禮·王制》名山大澤不以封
《鄭註》與民同財,不得障管也
又緘也
漢制,奏事皁囊封板,以防宣泄,謂之封事
又《前漢·平帝紀》諸乗傳者,持尺五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
又國名
《禮·明堂位》封父龜
《註》封父,國也
又州名
蒼梧郡地,隋爲封州
又姓
黃帝時有封鉅
又賁氏改封氏
又穿封,複姓
又土精
《白澤圖》物如小兒手,無指,名封
食之多力
又封豕,大豕名
又去聲
《廣韻》芳用切,音葑《書·蔡仲之命》往卽乃封
徐邈讀
又葉府良切,音方
《韓愈·李道古銘》本支于今,其尚有封
葉下亡
封字從從寸作
封的說文解字解釋封【卷十三】【土部】爵諸矦之土也
從之從土從寸,守其制度也
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古文封省
,籒文從
府容切〖注〗徐鍇曰:各之其土也
會意
說文解字注(封)爵諸侯之土也
謂爵命諸侯以是土也
詩毛傳
之子、嫁子也
之事、祭事也
莊子之人也、卽是人也
然則之土言是土也
其義之土、故其字從之土
引申爲凡畛域之偁
大司徒注曰
封、起土畍也
封人注曰
聚土曰封
謂壝堳埒及小封疆也
冢人注曰
王公曰丘
諸臣曰封
又引申爲大也
又引申爲?固之偁
從之土
從寸
合三字會意
府容切
九部
寸、逗
守其制度也
此說從寸之意
凡法度曰寸
尊字、寺字下皆曰有法度
公侯百里
伯七十里
子男五十里
此用孟子及王制之說
所謂制度也
()籒文封
從豐土
從土、豐聲也
()古文封省
無寸也
從?土、則與?部讀若皇者同字
猶豕亥古文同作?也
艸木生字之在土上
之之本義也
爵諸侯之土字從之土
之之引申叚借義也
封的古漢語解釋封fēng①<動>在植物的根部培土
《左傳·昭公二年》:“宿不敢~植此樹
”②<動>聚土筑墳
《五人墓碑記》:“五亦得以加其土~
”③<名>疆界;分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疆之界
”【又】<名使動>把……作為疆界
《燭之武退秦師》:“既東~鄭,又欲肆其西封
”④<動>帝王以爵位、土地、名號等賜人
《觸龍說趙太后》:“而~之以膏腴之地
”《六國論》:“以賂秦之地~天下之謀臣
”⑤<名>領地;邦國
《尚書·蔡仲之》:“肆予命爾侯于東土,往即乃~
”⑥<名>古代帝王或大臣在山上筑壇祭神的活動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狼居胥
”⑦<動>封閉;封合
《鴻門宴》:“籍吏民,~府庫
”《記王忠肅公翱事》:“出珠授之,~志宛然
”⑧<量>指封緘物的件數(shù)
《范進中舉》:“一~一~雪白的的細絲錠子
”⑨<形>大
《左傳·四年》:“~豕長蛇
”封的謎語1.后村閨中聽風聲(打一字)2.佳人走時日已落(打一字)封
蠡的信息
蠡的部首: 蟲
蠡的拼音: lí,lǐ
蠡的筆畫數(shù): 21
蠡的繁體字: 蠡
蠡的筆順: フフ一ノフノノノ丶丨フ一丨一丶丨フ一丨一丶
蠡的解釋: 蠡的基本解釋[lí]1.瓢
2.貝殼
[lǐ]1.用于人名,范蠡,春秋時人
2.(Lǐ)蠡縣,地名,在河北
蠡的介紹1.蠡[luó]2.蠡[lí]3.蠡[lǐ]蠡[luó]〈名〉通“蠃”
蜾蠃諒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陳力而相追
——漢·班昭《東征賦》
注:“蠡與蠃古字通
”另見lí;lǐ蠡[lí]〈名〉瓠瓢,用葫蘆做的瓢以蠡測海
——《漢書·東方朔傳》又如:蠡升(容量一升的瓢子);蠡帽(防矢石的盔帽
其形似瓠瓢,故名);蠡勺(一瓢勺);蠡見(喻膚淺的見識);蠡酌管窺(用瓢量海水,從竹管里看天
比喻見識淺薄,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片面)另見lǐ;luó蠡[lǐ]〈動〉蟲蛀木
引申為器物久磨將斷的樣子蠡,蟲嚙木中也
——《說文》
段玉裁注:“蠡之言剺也,如刀剺物
”以追蠡
——《孟子》——人名、地名用字
如:范蠡(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蠡縣(在河北省中部);蠡湖(在江蘇無錫市東南)另見lí;luó蠡的釋意蠡〈名〉瓠瓢,用葫蘆做的瓢以蠡測海
--《漢書·東方朔傳》又如蠡升(容量一升的瓢子);蠡帽(防矢石的盔帽
其形似瓠瓢,故名);蠡勺(一瓢勺);蠡見(喻膚淺的見識);蠡酌管窺(用瓢量海水,從竹管里看天
比喻見識淺薄,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片面)蠡測見量度人,以蠡測海”的略語以蠡測海
--《漢書·東方朔傳》蠡測管窺蠡〈動〉蟲蠡lí⒈貝殼做的瓢以~測海(〈喻〉見識短淺)
蠡lǐ⒈蠡縣,在河北省
蠡luó1.即螺
特指螺殼﹑螺號
蠡luǒ1.見"瘯蠡"
蠡的康熙字典解釋蠡【申集中】【蟲部】康熙筆畫:21畫,部外筆畫:15畫〔古文〕《唐韻》盧啓切《集韻》里弟切,音禮
《說文》蟲齧木中也
又彭蠡,澤名
《書·禹貢》東匯澤爲彭蠡
《註》彭蠡,在揚州之西界
又鄰知切,音離
《史記·匈奴傳》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
又《韻會》憐題切,音黎
瓠瓢也
《前漢·東方朔傳》以蠡測海
又《唐韻古音》落戈切,音騾
義同
又《玉篇》蠡蠡,行列貌
《劉向·九歎》登長陵而四望兮,覽芷圃之蠡蠡
又山名
《揚雄·長楊賦》燒熐蠡
《註》熐蠡,山名
又人名
《晉書·姚弘載記》姚墨蠡
《宋書·桂陽王休範傳》杜墨蠡
又與螺通
《類篇》蚌屬
聖人法蠡蚌,而閉戸見文子
又《集韻》魯果切,音裸
瘯蠡,皮肥
一曰疥病
《左傳·桓六年》謂其不疾瘯蠡也
又《集韻》力至切,音利
蟲名
又郞計切,音麗
《揚子·方言》參、蠡,分也
《郭註》謂分割也
齊曰參,楚曰蠡
亦作?
蠡的說文解字解釋蠡【卷十三】【?部】蟲齧木中也
從?彖聲
,古文
盧啓切〖注〗,亦古文
說文解字注(蠡)蟲齧木中也
此非蟲名
乃謂螙之食木曰蠡也
朱子注孟子曰蠡者齧木蟲、則誤矣
蠡之言剺也
如刀之剺物
蠡叚借之用極多
或借爲蠃蚌字
或借爲瓢?字
楚辭
覽芷圃之蠡蠡
又借爲禾黍離離字
孟子曰
以追蠡
趙注曰
追、鐘鈕也
鈕擘齧處深矣
蠡蠡、欲絕之皃
此又以蠡同離、同劙
方言曰
劙、解也
又曰
蠡、分也
皆其義也
不知叚借之恉、乃云鐘鈕如蟲齧而欲絕
是株守許書之辭
而未能通許書之意矣
從?
彖聲
彖見?部
讀若弛
非通貫切之彖也
此久誤
今正篆文倂說解
盧啟切
十六部
()古文
按此古文與篆不別
疑古文從豕
蠡的古漢語解釋蠡lí<名>用瓠做的瓢
《漢書·東方朔傳》:“以筭窺天,以~測海
”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