巘跼
巘跼是由漢字"巘"(讀音:yǎn,部首:山,筆畫數(shù):23)和漢字"跼"(讀音:jú,部首:足,筆畫數(shù):14)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漢字的含義,巘跼可能表示:
- 巘(巘的基本解釋大山上的小山:“陟則在~)和跼(跼的基本解釋屈曲不舒展)的組合意義
巘的信息
巘的部首: 山
巘的拼音: yǎn
巘的筆畫數(shù): 23
巘的繁體字: 巘
巘的筆順: 丨フ丨丨一フノ一フ一丨フ一丨フ丶ノ一丨一ノ丶丶
巘的解釋: 巘的基本解釋大山上的小山:“陟則在~
”巘的釋意巘zuì1.山的樣子
巘的康熙字典解釋巘【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畫:23畫,部外筆畫:20畫《廣韻》魚蹇切《集韻》《韻會》《正韻》語蹇切,言上聲
《廣韻》山形如甑
一曰山峰
《張衡·南都賦》坂坻巀嶭而成巘
《沈約·鍾山詩》鬱律搆丹巘
又葉魚軒切,音言
《詩·大雅》陟則在巘,復(fù)降在原
《謝靈運(yùn)·山居賦》九泉別?,五谷異巘
葉下軒
《正字通》六書故省作〈山鬳〉,非
巘的說文解字解釋甗【卷十二】【瓦部】甑也
一曰穿也
從瓦鬳聲,讀若言
魚蹇切說文解字注(甗)甑也
一穿
各本作一曰穿也
小徐本在鬳聲之下
今正
按甑空名窐
見穴部
不得云又名甗也
陶人爲(wèi)甗
實(shí)二鬴
厚半寸
脣寸
鄭司農(nóng)云
甗、無底甑
無底、卽所謂一穿
葢甑七穿而小
甗一穿而大
一穿而大則無底矣
甑下曰甗也、渾言之
此曰甑也一穿、析言之
渾言見甗亦評甑
析言見甑非止一穿
參差互見
使文義相足
此許訓(xùn)詁之一例也
或曰當(dāng)依小徐鬳聲之下作一曰甑一穿也六字
山之似甗者曰甗
詩
陟則在甗
傳曰
甗、小山別於大山也
釋名曰
甗、甑也
甑一孔者
甗形孤出處似之也
按此謂似甑體而巳
鬲部曰
鼎大上小下若甑曰鬵
然則甑形大上小下
山名甗者亦爾
俗作巘
非
爾雅
小山別
大山曰鮮
詩皇矣同
字作鮮者、甗之叚借
文選吳都賦作嶰
李注古買反
此因爾雅鮮或作?、又譌作嶰也
從瓦
鬳聲
讀若言
魚蹇切
十四部
巘
跼的信息
跼的部首: 足
跼的拼音: jú
跼的筆畫數(shù): 14
跼的繁體字: 跼
跼的筆順: 丨フ一丨一丨一フ一ノフ丨フ一
跼的解釋: 跼的基本解釋屈曲不舒展
跼的介紹〈形〉腰背彎曲,曲屈
如:踞蠼(蜷曲不伸的樣子);踞跼(跼縮,蜷曲);跼縮(蜷縮傴僂的樣子);跼影(蜷縮其身體,藏身)拘束,困處
如:跼束(拘束
跼:“局”的異體);跼蹙(窘迫不安的樣子);跼驥(身受約束的良馬
喻不能發(fā)揮才能)小心翼翼
如:跼顧(觀望不前);跼躅(徘徊不前);跼踖(惶恐);跼跽(惶悚不安的樣子);跼跡(謹(jǐn)慎小心的樣子)跼的康熙字典解釋跼【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7畫《廣韻》渠玉切,音局
《玉篇》踡跼,不伸也
《廣韻》曲也,俛也,促也
《史記·淮隂侯傳》騏驥之跼躅,不若駑馬之安步
又與局同
《詩·小雅》謂天蓋高,不敢不局
《釋文》局,本又作跼
又《集韻》權(quán)俱切
與跔同
天寒足跔
跼的說文解字解釋跔【卷二】【足部】天寒足跔也
從足句聲
其俱切說文解字注(跔)天寒足跔也
周書大子晉解
師曠東
躅其足
曰善哉善哉
大子曰
大師何舉足驟
師曠曰
天寒足跔
是以數(shù)也
此許所本
莊子音義亦引周書天寒足跔
今本周書作足躅
誤也
跔者、句曲不伸之意
從足
句聲
其俱切
四部
跼的古漢語解釋跼jú①<名>曲身
《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當(dāng)君子困賤之時,~高天,蹐厚地
”②<形>同“局促”,拘束,窘迫
賀鑄《答杜仲觀登叢臺見寄》:“老步失騰驤,短轅甘~蹙
”③<形>徘徊不前
《史記·淮陰侯列傳》:“騏驥之~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跼蹐】行動小心,十分慌恐的樣子
《后漢書·循吏傳》:“于是奸吏~,無所容詐
”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