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的信息
幞的部首: 巾
幞的拼音: fú
幞的筆畫數(shù): 15
幞的繁體字: 幞
幞的筆順: 丨フ丨丨丨丶ノ一丶ノ一一一ノ丶
幞的解釋: 幞的基本解釋1.〔幞頭〕古代男子束發(fā)用的頭巾
2.同“袱”
幞的介紹〈名〉包東西的布[cloth-wrapper]
如:幞巾(幞頭)古代男子用的一種頭巾
也稱“幞頭”(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fā),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故稱“幞頭”)高幞廣帶
——《古今小說》門前小鬼,折臂膊不顯猙獰,殿上判官,無幞頭不成禮數(shù)
——《水滸傳》幞的釋意幞包東西的布古代男子用的一種頭巾
也稱幞頭”(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fā),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故稱幞頭”)高幞廣帶
--《古今小說》門前小鬼,折臂膊不顯猙獰,殿上判官,無幞頭不成禮數(shù)
--《水滸傳》幞(襩)fú⒈同"袱"
⒉【幞頭】〈古〉一種男子用的頭巾
幞pú1.古深衣的下裳
幞的康熙字典解釋幞【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12畫《唐韻》房玉切《集韻》《韻會》逢玉切,音襆
《說文》帊也
《集韻》帕也
《玉篇》巾幞
《廣韻》幞頭,周武帝所製
裁幅巾,出四腳以幞頭,乃名焉
《唐書·車服志》幞頭起於後周,便武事者也
《二儀實錄》古以皂羅三尺裹頭,號頭巾,三代皆冠
列品黔首,以皁絹裹發(fā)
至周武帝,依古三尺裁爲幞頭,唐馬周交解爲之
《朱子·語類》唐人幞頭,初止以紗爲之
後以紗軟,砍木作一山子,在前襯起
《筆談》梁高祖始布漆於紗,施鐵爲腳
《宋史·輿服志》幞頭,一名折上巾,起自後周,然止以軟帛垂腳
隋始以桐木爲之,唐始以羅代繒,惟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漸變平直
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乗輿或服上焉
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爲裏,紗爲表,而塗以漆,後惟以漆爲堅,去其藤裏,前爲一折,平施兩腳,以鐵爲之
又《集韻》博木切,音卜
裳削幅謂之幞
或作襆
幞的說文解字解釋幞【卷七】【巾部】帊也
從巾菐聲
房玉切說文解字注(纀)常削幅謂之纀
爾雅釋器文也
郭云
削殺其幅、深衣之裳也
按許書之削當作消
纀之言僕也
僕之言附也
從糸
僕聲
博木切
三部
幞的古漢語解釋幞fú<名>古代男子用的一種頭巾
《新唐書·車服志》:“~頭起于后周
”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