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荑
弭荑是由漢字"弭"(讀音:mǐ,部首:弓,筆畫數(shù):9)和漢字"荑"(讀音:yí,tí,部首:艸,筆畫數(shù):9)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漢字的含義,弭荑可能表示:
- 弭(弭的基本解釋1.平息;消滅:消~)和荑(荑的基本解釋[yí]除去田地里的野草:芟~)的組合意義
弭的信息
弭的部首: 弓
弭的拼音: mǐ
弭的筆畫數(shù): 9
弭的繁體字: 弭
弭的筆順: フ一フ一丨丨一一一
弭的解釋: 弭的基本解釋1.平息;消滅:消~
~患
~戰(zhàn)
2.姓
弭的介紹〈名〉(形聲
從弓,耳聲
本義:角弓,末端用骨做裝飾的弓)同本義弭,弓無緣,可以解轡紛者
——《說文》
按,以骨飾兩頭,不繳束,不漆
若不獲命,其左執(zhí)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弓梢的彎曲處[bow-bentpoint]象引魚服
——《詩·小雅·采薇》樺皮裝弓,兩端骨弭
——《南史》又如:弭頭(弓的下端)〈動〉止息;中斷不可弭忘
——《詩·小雅·沔水》禍至今未弭
——《國語·周語下》眾不可弭
——《國語·晉語二》于是乎弭其百苛
——《國語·楚語下》子其弭口無言
——《戰(zhàn)國策·秦策二》吾能弭謗矣
——《國語·周語上》又如:弭息(平息,止息);弭兵(息兵;停止戰(zhàn)爭);弭戢(止息,收斂);弭節(jié)(駐節(jié),停車;少停);弭寧(平息)順從城邑莫不望風弭從
——《后漢書》又如:弭耳受教(馴服;服帖);弭從(服從,順從)消除春招弭,以除疾病
——《周禮·春官·男巫》又如:弭盜無方(除盜無方);弭患無形(在禍患尚未形成之前就予以消除);弭難(消除災難)通“敉”
安撫,安定春招弭以除疾病
——《周禮·春官·男巫》弭的釋意弭(形聲
從弓,耳聲
本義角弓,末端用骨做裝飾的弓)同本義弭,弓無緣,可以解轡紛者
--《說文》
按,以骨飾兩頭,不繳束,不漆
若不獲命,其左執(zhí)鞭弭,右屬櫜韐,以與君周旋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弓梢的彎曲處象引魚服
--《詩·小雅·采薇》樺皮裝弓,兩端骨弭
--《南史》又如弭頭(弓的下端)弭〈動〉止息;中斷不可弭忘
--《詩·小雅·沔水》禍至今未弭
--《國語·周語下》眾不可弭
--《國語·晉語二》于是乎弭其百苛
--《國語·弭mǐ⒈消除,停止~除
消~
內(nèi)難未~
⒉安撫,安定,順服~從
弭的康熙字典解釋弭【寅集下】【弓部】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6畫〔古文〕《唐韻》綿婢切《集韻》《韻會》母婢切《正韻》莫禮切,音敉
《說文》弓無緣,可以解轡紛者
《爾雅·釋器》有緣者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
《註》今之角弓也
《疏》李巡曰:骨飾兩頭曰弓,不以骨飾兩頭曰弭
孫炎曰:緣謂繳束而漆之,弭謂不以繳束骨飾兩頭者也
《釋名》弓末謂之弭,以骨爲之,滑弭弭也
《詩·小雅》象弭,魚服
《傳》象弭,弓反末也
《疏》弭者,弓弰之名,以象骨爲之,是弓之末弭,弛之則反曲,故云象弭爲弓反末也
又《廣韻》息也
《玉篇》止也
《左傳·襄二十五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
又《玉篇》忘也
《詩·小雅》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箋》我念之憂,不能忘也
又《玉篇》安也
《史記·田完世家》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
又《玉篇》滅也
《後漢·趙壹傳》下則抗論當世,消弭時災
又按也,低也
《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
《註》弭,按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弭節(jié)裴回
《註》司馬彪云:弭,猶低也
又地名
《左傳·莊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
《註》弭,鄭地
又《釋名》納弭也
弭弭,兩致之言也
弭的說文解字解釋弭【卷十二】【弓部】弓無緣,可以解轡紛者
從弓耳聲
,弭或從兒
緜婢切說文解字注(弭)弓無緣可?解紛者
釋器曰
弓有緣者謂之弓
無緣者謂之弭
孫云
緣謂束而漆之
弭謂不以束、骨飾兩頭者也
小雅
象弭魚服
傳曰
象弭、弓反末也
所以解紛者
箋云
弓反末彆者、以象骨爲之
以助御者解轡紛宜骨也
按紛猶亂
今詩作紒、亦通
紒者、今之結(jié)字
許合爾雅、毛詩爲說也
弭可以解紛
故引申之訓止
凡云弭兵、弭亂者是也
從弓
耳聲
緜婢切
按古音當在一部
而入紙韻在十六部者、以或從兒聲也
()弭或從兒
兒聲也
?葢此篆之正體
故亦作彌
爾兒聲同
故周禮彌災兵、漢書彌亂、卽?字也
弭節(jié)亦作靡節(jié)
郊特牲有由辟焉
辟亦弭字
弭的古漢語解釋弭mǐ①<名>弓的兩端
《詩經(jīng)·采薇》:“四牡翼翼,象~魚服
”【又】不加裝飾的弓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不獲命,其左執(zhí)鞭~,右屬橐鞬,以與君周旋”②<動>停止
《邵公諫厲王弭謗》:“吾能~謗矣,乃不敢言
”③<動>安定;順服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夫治國家而~人民
”【弭謗】遏止非議
【弭兵】息戰(zhàn);停止戰(zhàn)爭
【弭節(jié)】按節(jié);途中暫時駐留
弭
荑的信息
荑的部首: 艸
荑的拼音: yí,tí
荑的筆畫數(shù): 9
荑的繁體字: 荑
荑的筆順: 一丨丨一フ一フノ丶
荑的解釋: 荑的基本解釋[yí]除去田地里的野草:芟~
[tí]1.植物初生的葉芽
2.稗子一類的草
荑的介紹1.荑[tí]2.荑[yí]荑[tí]〈名〉(形聲
從艸,夷聲
本義:茅草的嫩芽)同本義,引申之為草木嫩芽荑,荑草也
——《說文》
按,茅之初生也
自牧歸荑
——《詩·邶風·靜女》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詩·衛(wèi)風·碩人》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
——《孟子·告子上》荑者,茅始熟中穰也,既白且滑
——《風俗通》又如:荑英(新生的草);荑楊(新生的楊樹)通“稊”
草名
一種像稗子的草炳復次禁枯樹,樹即生荑
——《后漢書·方術(shù)傳》生繁華于枯荑
——《晉書·元帝紀》又如:荑枯(即“枯楊生稊”之意
喻絕處逢生;起死回生);荑稗(荑、稗為二草名,似禾,實比谷小,亦可食)〈動〉發(fā)芽草陸生曰荑
——《通俗文》陵罔掇丹荑
——郭璞《游仙詩》原隰荑綠柳,墟囿散紅桃
——《文選·謝靈運·從游京口北固應詔一首》另見yí荑[yí]〈動〉割去田地里的野草凡稼澤,夏以殄草而芟荑之
——《周禮》另見tí荑的釋意荑〈名〉ti(形聲
從苃,夷聲
本義茅草的嫩芽)同本義,引申之為草木嫩芽荑,荑草也
--《說文》
按,茅之初生也
自牧歸荑
--《詩·邶風·靜女》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詩·衛(wèi)風·碩人》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
--《孟子·告子上》荑者,茅始熟中穰也,既白且滑
--《風俗通》又如荑英(新生的草);荑楊(新生的楊樹)通稊”
草名
一種像稗子的草炳復次禁枯樹,樹即生荑
--《后漢書·方術(shù)傳》生繁華于枯荑
--《晉書·元帝紀》荑yí⒈除去田地里的野草
⒉見tí㈠
荑tí⒈初生的茅草
⒉草木初生的嫩芽
⒊稗子一類的草
荑的康熙字典解釋荑【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6畫《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音啼
《玉篇》始生茆也
《詩·邶風》自牧歸荑
《衞風》手如柔荑
又草木初生貌
《晉書·郭璞傳》蘭荑爭翹
《謝靈運詩》原隰荑綠柳
又草也
《孟子》茍爲不熟,不如荑稗
通作稊
又《廣韻》以脂切《集韻》延知切,音夷
《爾雅·釋草》莁荑,蔱蘠
《註》莁荑,草名
一名白蕢
又芟刈曰荑
《周禮·地官》凡稼澤,以水殄草而芟荑之
或作?
荑的說文解字解釋荑【卷一】【艸部】艸也
從艸夷聲
杜兮切荑的古漢語解釋荑tí<名>茅草的嫩芽
【又】泛指草木的嫩芽
《苦齋記》:“茹啖草木之~實
”荑的謎語1.一人拉弓臥草中(打一漢字)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