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的信息
恃的部首: 忄
恃的拼音: shì
恃的筆畫數: 9
恃的繁體字: 恃
恃的筆順: 丶丶丨一丨一一丨丶
恃的解釋: 恃的基本解釋依賴;憑仗:有~無恐
恃的介紹〈動〉(形聲
從心,寺聲
本義:依賴,依靠)同本義恃,賴也
——《說文》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小雅·蓼莪》恃有年也
——《公羊傳·桓公三年》吾以蘭為可恃兮
——《離騷》
注:“怙也
”恃源而往者也
——《莊子·徐無鬼》子何恃而往?——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老婦恃輦而行
——《戰(zhàn)國策·趙策》又如:仗恃(倚仗);恃固(憑仗地勢的險固);恃勢(倚仗權勢);恃愛(倚仗對方的愛寵);恃險(憑仗地勢的險要);恃寵作嬌(倚仗得寵而柔媚作態(tài));恃賴(恃憑
依賴,憑借);恃眾(依仗人多勢眾);恃寵(依仗寵愛);恃才傲物(自負其才,藐視他人);恃功(自負功高);恃明(自負聰明)持;矜持士有孤而自恃,人主有奮而好獨者
——《呂氏春秋》〈名〉母親的代稱,母死稱失恃六歲失怙恃,不為兄嫂所容
——《聊齋志異·珠兒》恃的釋意恃shì依靠,依賴,倚仗有~無恐
~才傲物
恃的康熙字典解釋恃【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6畫《唐韻》時止切《五音集韻》丞矢切,音市
《說文》賴也
從心寺聲
《廣韻》依也
《詩·小雅》無母何恃
又《集韻》丈里切,音峙
心不明也
又《玉篇》《廣韻》《集韻》時史切,音侍
《集韻》仗也
或作?
恃的說文解字解釋恃【卷十】【心部】賴也
從心寺聲
時止切說文解字注(恃)賴也
韓詩云恃、負也
從心
寺聲
時止切
一部
恃的古漢語解釋恃shì<動>依靠;依仗;憑借
《論積貯疏》:“故其畜積足~
”恃
某的信息
某的部首: 甘
某的拼音: mǒu
某的筆畫數: 9
某的繁體字: 某
某的筆順: 一丨丨一一一丨ノ丶
某的解釋: 某的基本解釋1.指示代詞
2.指一定的人或事物(知道名稱而不說出):張~
解放軍~部
3.指不定的人或事物:~人
~地
~年~月
~種線索
4.用來代替自己或自己的名字,如“某,張飛是也
”又如姓張的自稱“張某”或“張某人”
5.有時疊用:~~人
~~學校
某的介紹〈代〉(象形
金文字形
像木上結一個果實,本是“梅”的象形
(méi)本義:梅)指一定的不明說的人或事物如古人某
——清·周容《芋老人傳》狂生某者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太監(jiān)某守遼東
——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某亦守法
王某
(王安石
古人作文起稿,寫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謄寫時才把姓名寫出
根據書稿編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樣)
——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又如:某人;某天;某官某(某某官(叫)某某的(人)
某,文言虛指代詞
此處前一個代此人官職,后一個代他的姓名);某等(我等,我們);某們(我們,某是代詞);某舍(猶某公子)指不定的不說明的人或事物某所,而母立于茲
——明·歸有光《項脊軒志》某年月日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畿輔某官
——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決斗某所
——明·魏禧《大鐵椎傳》又如:某家(指不確定的一家)指代失傳的或忘記的人名或時、地等
如:某者(表示姓名失傳的人)自稱之詞
指代“我”或本名
舊時謙虛的用法某啟
——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又如:某則以為;某不量敵;某知罪矣;我張某;某以(某矣
自稱自己的代詞,我);某家(戲曲中自稱之詞);某乙(自稱代稱);某甲(自稱之代詞)〈名〉〈方〉∶妻子
如:你的某給人欺侮去,你反而打我給人看某的釋意某(象形
金文字形
像木上結一個果實,本是梅”的象形
本義梅)指一定的不明說的人或事物如古人某
--清·周容《芋老人傳》狂生某者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太監(jiān)某守遼東
--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某亦守法
王某
(王安石
古人作文起稿,寫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謄寫時才把姓名寫出
根據書稿編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樣)
--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又如某人;某天;某官某(某某官(叫)某某的(人)
某,文言虛指代詞
此處前一個代此人官職,后一個代他的某mǒu⒈代詞
代替人、時、事、物等,而又不明確指出~人
~年
~縣
~件事
~種東西
⒉謙詞
相當于"我"~愿往
~之所論
某的康熙字典解釋厶【子集下】【厶部】康熙筆畫:2畫,部外筆畫:0畫《唐韻》息夷切《集韻》相咨切,音私
《說文》姦衺也
韓非曰:倉頡造字,自營爲厶
《集韻》通作私
又《玉篇》亡后切,音某
厶甲也
《陸游老學庵筆記》今人書厶以爲俗
穀梁二年,蔡侯鄭伯會于鄧
范甯註云:鄧,厶地
陸德明釋文:不知其國,故云厶地
《篇海》義同某
某的說文解字解釋某【卷六】【木部】酸果也
從木從甘
闕
槑,古文某從口
莫厚切說文解字注(某)酸果也
此是今梅子正字
說見梅下
從木甘
闕
此闕謂義訓酸而形從甘、不得其解也
玉裁謂
甘者、酸之母也
幾食甘多易作酸味
水土合而生木之驗也
莫厚切
古音在一部
(槑)古文某
從口
從口者、甘之省也
?之者、皃其酢醶
某的古漢語解釋某mǒu①<代>指代不明確說出的時、地、人、事
《廉頗藺相如列傳》:“~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地震》:“后聞~處井傾側,不汲;~家樓臺南北易向
”《大鐵椎傳》:“今夜半,方期和決斗~所
”《報劉一丈書》:“~也賢!~也賢!
”②<代>代稱自己或代自己的名
《記王忠肅公翱事》:“今以半別公,公固知~不貪也
”《游褒禪山記》:“臨川王~記
”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