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征
恐征是由漢字"恐"(讀音:kǒng,部首:心,筆畫數(shù):10)和漢字"征"(讀音:zhēng,部首:彳,筆畫數(shù):8)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gè)漢字的含義,恐征可能表示:
- 恐(恐的基本解釋1.害怕;畏懼:~慌)和征(征的基本解釋1.走遠(yuǎn)路(多指軍隊(duì)):~途)的組合意義
恐的信息
恐的部首: 心
恐的拼音: kǒng
恐的筆畫數(shù): 10
恐的繁體字: 恐
恐的筆順: 一丨一ノフ丶丶フ丶丶
恐的解釋: 恐的基本解釋1.害怕;畏懼:~慌
驚~
有恃無~
誠(chéng)惶誠(chéng)~
2.使害怕:~嚇
3.恐怕:~難勝任
他不出席~有原因
恐的介紹〈動(dòng)〉(形聲
從心,鞏聲
本義:嚴(yán)重害怕,驚恐)同本義恐,懼也
——《說文》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星隊(duì)木鳴,國(guó)人皆恐
——《荀子·天倫》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
——《聊齋志異·狼》秦王其破璧,乃辭謝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又趙王恐
恐栗,為兒恒狀
——唐·柳宗元《童區(qū)寄傳》舟人大恐
——宋·蘇軾《石鐘山記》魏王恐
——《史記·魏公子列傳》又如:恐防(擔(dān)心,提防);恐慮(擔(dān)心);恐灼(驚恐);恐怯(畏怯、害怕);恐畏(畏懼);恐急(驚慌)恐嚇,使之害怕伺其危險(xiǎn)之陂,以恐其主
——《韓非子·有度》李斯因說秦王,請(qǐng)先取韓以恐他國(guó)
——《史記·高祖本紀(jì)》又如:恐呵(威嚇呵斥);恐脅(恐嚇威脅);恐逼(恐嚇逼迫);恐褐(恫嚇威脅)恐怕恐前后受其敵
——唐·柳宗元《三戒》??智锕?jié)至
——《樂府詩(shī)集·長(zhǎng)歌行》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
——《戰(zhàn)國(guó)策·趙策》恐托付不效
——諸葛亮《出師表》又如:恐其有誤;恐不容易;恐非所愿〈副〉恐怕,表示估計(jì)兼擔(dān)心[I'mafraid]不治將恐深
——《韓非子·喻老》償城恐不可得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恐為操所光
——《資治通鑒》恐不任我意
——《玉臺(tái)新詠·古詩(shī)為焦仲卿妻作》恐的釋意恐〈動(dòng)〉(形聲
從心,鞏聲
本義嚴(yán)重害怕,驚恐)同本義恐,懼也
--《說文》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星隊(duì)木鳴,國(guó)人皆恐
--《荀子·天倫》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
--《聊齋志異·狼》秦王其破璧,乃辭謝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又趙王恐
恐栗,為兒恒狀
--唐·柳宗元《童區(qū)寄傳》舟人大恐
--宋·蘇軾《石鐘山記》魏王恐
--《史記·魏公子列傳》又如恐防(擔(dān)心,提防);恐慮(擔(dān)心);恐灼(驚恐);恐怯(畏怯、害怕);恐畏(畏懼);恐急(驚慌)恐嚇,使之害怕恐kǒng⒈害怕,不安~懼
~怖
驚~
有持無~
唯~干不好
⒉威嚇,嚇?!珖?br>以此~他人
⒊⒋①慌張害怕他非常~慌
②危機(jī),使人不安糧食~慌
經(jīng)濟(jì)~慌
恐的康熙字典解釋恐【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6畫〔古文〕《唐韻》《正韻》丘隴切《集韻》《韻會(huì)》丘勇切,音
《說文》懼也
從心鞏聲
《徐曰》恐,猶兇也
《黃帝素問》腎在志爲(wèi)恐
《註》恐,所以懼惡也
《正韻牋》恐有驚惶之意
懼乃畏怕之實(shí),恐在懼前也
《海錄》唐太宗撰太子接三師禮,與三師書,前名惶恐
後名惶恐再拜
又惶恐,灘名
《蘇軾詩(shī)》地名惶恐泣孤臣
又《廣韻》區(qū)用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欺用切,去聲
疑也,慮也,億度也
從
今省作卂
俗從幾,誤
恐的說文解字解釋恐【卷十】【心部】懼也
從心聲
,古文
丘隴切說文解字注(恐)懼也
從心
聲
丘隴切
九部
()古文
恐的古漢語(yǔ)解釋恐kǒng①<動(dòng)>恐懼;害怕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不敢不獻(xiàn)
”②<動(dòng)>恐嚇;嚇唬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李斯因說秦王,請(qǐng)先取韓以~他國(guó)
”③<動(dòng)>恐怕;擔(dān)憂
《廉頗藺相如列傳》:“欲予秦,秦城~不可得
”《左忠毅公逸事》:“吾上~負(fù)朝廷,下~恐愧吾師
”④<副>恐怕;大概會(huì)
表示推測(cè)
《扁鵲見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
”恐的謎語(yǔ)1.半江半帆心在底(打一字)2.凡心托給江水流(打一字)恐
征的信息
征的部首: 彳
征的拼音: zhēng
征的筆畫數(shù): 8
征的繁體字: 征
征的筆順: ノノ丨一丨一丨一
征的解釋: 征的基本解釋1.走遠(yuǎn)路(多指軍隊(duì)):~途
長(zhǎng)~
2.征討:出~
南~北戰(zhàn)
3.政府召集人民服務(wù):~兵
應(yīng)~入伍
4.征收:~稅
5.征用:~地
6.征求:~稿
~文
7.證明;證驗(yàn):文獻(xiàn)足~
信而有~
有實(shí)物可~
8.表露出來的跡象;現(xiàn)象:~候
象~
特~
“徵”征的介紹〈動(dòng)〉(形聲
從彳(chì),正聲
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guān)
甲骨文從彳,從足
本義:到很遠(yuǎn)的地方去,遠(yuǎn)行)同本義徴,正行也
從辵,正聲
或從彳
——《說文》征,行也
——《爾雅》壯于趾征兇
——《易·大壯》而月斯征
——《詩(shī)·小雅·小宛》先王卜征五年
——《左傳·襄公十三年》
注:“謂巡狩征行
”肅肅宵征,夙夜在公
——《詩(shī)·召南·小星》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古樂府《木蘭詞》孤蓬萬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又如:征鼙(征戰(zhàn)的軍鼓);征衣(行旅在在外的御寒衣服);征客(游子
同征人);征鳥(遠(yuǎn)飛的鳥);征蓋(遠(yuǎn)行的車);征夫(遠(yuǎn)行的人;出征的士兵)征伐,發(fā)兵討伐征者,上伐下也
——《孟子》奉辭伐罪曰征
——《書·允征》桓桓于征
——《詩(shī)·魯頌·泮水》一曰征
——《周禮·太卜》
司農(nóng)注:“謂征伐人也
”挾天子以征四方
——《資治通鑒》又如:征誅(征討誅戮);征陣(戰(zhàn)陣);征討(討伐);征略(征戰(zhàn)略地);征剿(猶征討)爭(zhēng)奪,爭(zhēng)取不為征利
——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征收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
——《聊齋志異》又如:征榷(征稅與專賣);征役(征稅與勞役);征繕(謂征收賦稅,整頓武備);征斂(亦作“征斂”)〈名〉賦稅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
——《孟子·盡心下》又如:征役(賦稅與徭役)姓徵、徴zhēng〈動(dòng)〉(會(huì)意
從微省、壬
行于微而聞達(dá)
本義:征召)同本義徵,召也
——《說文》徵,召也
——《爾雅》以量度成賈而徵徴
——《周禮·司市》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
——《周禮·縣正》徵唯所欲
——《儀禮·鄉(xiāng)射禮》王使來徵聘
——《左傳·宣公九年》發(fā)征期會(huì)
——《史記·貨殖列傳》征拜郎中
——《后漢書·張衡傳》征拜尚書
又如:征引(征召引用);征令(征召及施令);征吏(謂召用佐吏);征車(古代征召賢達(dá)使用的車子);征守(謂天子征召守國(guó)的諸侯)求取;索取物賤之征貴
——《史記·貨殖列傳》貴之征賤
歲征民間
——《聊齋志異·促織》會(huì)征促織
又如:征乞(求取);征索(索取);征須(求取);征賄(求取賄賂);征求(求索)追究;追問寡人是征
——《左傳·僖公四年》證明;驗(yàn)證念用庶征
——《書·洪范》征為五聲
——《左傳·昭公元年》用牲,加書征之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怪其無征
——《后漢書·張衡傳》又如:征驗(yàn);征圣(驗(yàn)證于前圣的遺教);征象(驗(yàn)證);征效(效驗(yàn))〈名〉征兆;跡象明征定保
——《書·胤征》休征嘉應(yīng)
——《漢書·平帝紀(jì)贊》候善惡之征
——《漢書·藝文志》征兆必報(bào)
——《漢書·兒寬傳》觀國(guó)之強(qiáng)弱貧富有征
——《荀子》征于色
——《孟子·告子下》又如:征跡(跡象);征怪(怪異的征兆);征咎(災(zāi)禍的征兆);征候(發(fā)生某種情況的跡象,征兆);征效(征兆)“徵”另見zhǐ征的釋意征(形聲
從彳,正聲
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guān)
甲骨文從彳,從足
本義到很遠(yuǎn)的地方去,遠(yuǎn)行)同本義徴,正行也
從辵,正聲
或從彳
--《說文》征,行也
--《爾雅》壯于趾征兇
--《易·大壯》而月斯征
--《詩(shī)·小雅·小宛》先王卜征五年
--《左傳·襄公十三年》
注謂巡狩征行
”肅肅宵征,夙夜在公
--《詩(shī)·召南·小星》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古樂府《木蘭詞》孤蓬萬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又如征鼙(征戰(zhàn)的軍鼓);征衣(行旅在在外的御寒衣服);征客(游子
同征人);征鳥征zhēng⒈遠(yuǎn)行~途
~帆(遠(yuǎn)航)
⒉討伐,用武力制服~討
~服
南~北戰(zhàn)
⒊爭(zhēng)奪,奪取力~
⒋召集,收用~召
~集
~收
~用
~稅
~調(diào)
~兵
⒌找請(qǐng),尋求~聘
~求
~文
~詢意見
⒍證明,證驗(yàn)有~
實(shí)物可~
⒎現(xiàn)象,跡象~象
~兆
特~
征chéng1.通"懲"
警戒;懲罰
2.古地名
在今陜西省澄城縣
征zhǐ1.古五音之一
征的康熙字典解釋征【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5畫〔古文〕徰《廣韻》《集韻》《韻會(huì)》諸盈切《正韻》諸成切,証平聲
《爾雅·釋言》行也
《易·泰卦》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詩(shī)·小雅》之子于征
又《韻會(huì)》征,伐也
《易·離卦》王用出征
《書·大禹謨》惟時(shí)有苗弗率,汝徂征
《孟子》征者,上伐下也
又《正韻》征,取也
《禮·王制》關(guān)譏而不征
又姓
《前漢·司馬相如傳》廝征伯僑,而役羨門兮
《註》仙人,姓征,名伯僑
又《韻會(huì)》通政
《周禮·地官·小司徒》施其職,而平其政
《註》音征,稅也
當(dāng)作征
又通正
《周禮·夏官》惟加田無國(guó)正
《註》音征,稅也
獨(dú)加賞之田無稅
征的古漢語(yǔ)解釋征zhēng(徵)①<動(dòng)>出征;遠(yuǎn)行
王昌齡《出塞》:“萬里長(zhǎng)~人未還
”②<動(dòng)>征伐;征討
《赤壁之戰(zhàn)》:“挾天子以~四方
”③<動(dòng)>征收;爭(zhēng)奪
《促織》:“宣德間,宮尚促織之戲,歲~民間
”《答司馬諫議書》:“為天下理財(cái),不為~利
”④<名>賦稅
《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關(guān)市之~
”⑤<動(dòng)>征召
《張衡傳》:“公車特~拜郎中
”⑥<動(dòng)>追究
《左傳·僖公四年》:“寡人是~
”⑦<名>證明
《觀巴黎油畫記》:“而其事信而有~
”⑧<名>跡象;預(yù)兆
《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兵未戰(zhàn)先見敗~
”【征夫】⒈行人;旅人
⒉從役之人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