悻槄是由漢字"悻"(讀音:xìng,部首:忄,筆畫數(shù):11)和漢字"槄"(讀音:tāo,部首:木,筆畫數(shù):14)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gè)漢字的含義,悻槄可能表示:
- 悻(悻的基本解釋〔悻悻〕怨恨、憤怒的神態(tài):~而去)和槄(槄的基本解釋古書上說(shuō)的類似楸的一種樹(shù))的組合意義
 
悻的信息
悻的部首: 忄
悻的拼音: xìng
悻的筆畫數(shù): 11
悻的繁體字: 悻
悻的筆順: 丶丶丨一丨一丶ノ一一丨
悻的解釋: 悻的基本解釋〔悻悻〕怨恨、憤怒的神態(tài):~而去
悻的介紹〈動(dòng)〉(形聲
從心,幸聲
本義:惱怒的樣子)同本義諫于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jiàn)于面
——《孟子·公孫丑下》又如:悻動(dòng)(怒形于色)〈形〉剛直蕩莽很悻,道之非耶?——唐·柳宗元《東明張先生墓志》又如:悻直(剛直;亦指剛愎固執(zhí));悻切(剛直)固執(zhí)[self-willed]仄聞長(zhǎng)者言,悻直非養(yǎng)壽
——宋·蘇軾詩(shī)又如:悻直(固執(zhí),任性)悻的釋意悻(形聲
從心,幸聲
本義惱怒的樣子)同本義諫于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jiàn)于面
--《孟子·公孫丑下》又如悻動(dòng)(怒形于色)悻剛直蕩莽很悻,道之非耶?--唐·柳宗元《東明張先生墓志》又如悻直(剛直;亦指剛愎固執(zhí));悻切(剛直)固執(zhí)仄聞長(zhǎng)者言,悻直非養(yǎng)壽
--宋·蘇軾詩(shī)又如悻直(固執(zhí),任性)悻xìng惱怒、怨恨的樣子~~而去
悻的康熙字典解釋悻【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8畫《集韻》下耿切,音幸
悻悻,很怒也
《孟子》悻悻然見(jiàn)於其面
又《集韻》《韻會(huì)》《正韻》下頂切,同婞
《屈原·離騷》鯀婞直以忘身
婞或作悻
悻的說(shuō)文解字解釋【卷十】【心部】恨也
從心巠聲
胡頂切說(shuō)文解字注()恨也
卽孟子悻字也
孟子
則怒悻悻然見(jiàn)於其面
趙以恚怒釋之
又引論語(yǔ)悻悻然小人哉
今論語(yǔ)作硜硜
從心
巠聲
胡頂切
十一部
悻
槄的信息
槄的部首: 木
槄的拼音: tāo
槄的筆畫數(shù): 14
槄的繁體字: 槄
槄的筆順: 一丨ノ丶ノ丶丶ノノ丨一フ一一
槄的解釋: 槄的基本解釋古書上說(shuō)的類似楸的一種樹(shù)
槄的介紹〈名〉木名,又名山楸(Catalpabungei)有槄有梅
——《詩(shī)·秦風(fēng)》
鄭玄箋:“絛,槄
”槄的釋意槄tāo1.木名
即山楸
槄的康熙字典解釋槄【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10畫《唐韻》土刀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他刀切,音叨
《爾雅·釋木》槄,山榎
《郭註》今山楸也
又槐大曰楸,小曰榎
見(jiàn)楸字註
又條也
《詩(shī)·秦風(fēng)》有條有梅
傳條,槄也
《釋文》條本一作樤
又《唐韻》他浩切《集韻》土皓切,音討
義同
○按《爾雅》一爲(wèi)橘屬,一爲(wèi)槐屬,名槄者槐屬也
《正字通》云:槄有楸名,非卽楸也
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