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的信息
或的部首: 戈
或的拼音: huò
或的筆畫數(shù): 8
或的繁體字: 或
或的筆順: 一丨フ一一フノ丶
或的解釋: 或的基本解釋1.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
~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里,表示選擇關(guān)系
均可單用“或”)
~然
~則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稍微:不可~緩
不可~忽
不可~缺
或的介紹〈代〉(會意
甲骨文字形從囗(象城形),從戈(以戈守之)
表示以戈衛(wèi)國
本義:國家
用本義時讀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或,有也
——《小爾雅·廣言》或躍在淵
——《易·乾》殷其弗或亂正四方
——《書·微子》或群或友
——《詩·小雅·吉日》庶或餉之
——《禮記·祭義》或賜二小人酒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或說處殺虎斬蛟
——《世說新語·自新》或立或臥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飲或博
又如:或人(某人
不稱名而暗指的人
有些人);或時(有時);或一,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一天)〈連〉用作虛詞∶表示選擇或列舉
如:或是(連詞
表示選擇或并列關(guān)系);或乃(或者
常用于句首表示變換敘述內(nèi)容)∶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如:有病或無病,他不都應(yīng)該在這里∶近似、可疑或不肯定
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nèi)∶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zhì)或盡粟一石
——唐·韓愈《雜說》君實或見恕
——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或異二者之為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或能免乎
——清·徐珂《清稗類鈔·戰(zhàn)事類》又如:跌下懸崖或峭壁表示假設(shè)
猶倘若,假使
如:或若(假使,倘或)〈副〉或許,也許
表示不肯定
如:或是(或許;也許是);或恐(也許;可能);你仔細(xì)找一找,或能找到間或,有時或長煙一空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或至相毆
——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又如:或時(有時)〈動〉通“惑”
迷惑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
——《墨子·備蛾傳》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孟子·告子上》擅創(chuàng)為令,迷或其君
——《管子·回稱》買則失實,賣則失理,其疑或滋益甚
——《鹽鐵論·錯幣》貧賤吾恐其或失也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別從東道,或失道
——《漢書·霍去病傳》惟恐或后
——清·周容《芋老人傳》又如:或或(迷惑
或,通惑);或亂(昏亂;惑亂);或疑(懷疑,疑惑;有人懷疑)語氣詞,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莫或興之
——清·黃宗羲《原君》莫或除之
或的釋意或(會意
甲骨文字形從囗(象城形),從戈(以戈守之)
表示以戈衛(wèi)國
本義國家
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或,有也
--《小爾雅·廣言》或躍在淵
--《易·乾》殷其弗或亂正四方
--《書·微子》或群或友
--《詩·小雅·吉日》庶或餉之
--《禮記·祭義》或賜二小人酒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或說處殺虎斬蛟
--《世說新語·自新》或立或臥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飲或博
又如或人(某人
不稱名而暗指的人
有些人);或時(有時);或一,或種(某種或huò⒈也許
〈表〉不肯定,選擇~許
~者
~近~遠(yuǎn)
~多~少
這個~那個
⒉有人
有的人~曰
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輕于鴻毛
或的康熙字典解釋或【卯集中】【戈部】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4畫〔古文〕《集韻》越逼切,音閾
《說文》邦也
從口從戈,以守一
一,地也
通作域
又《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穫北切,音惑
疑也
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
《易·乾卦》或躍在淵
《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
又與惑通
怪也
《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爲(wèi)疑或字,後人加土爲(wèi)域,加心爲(wèi)惑
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或的說文解字解釋或【卷十二】【戈部】邦也
從囗從戈,以守一
一,地也
域,或又從土
于逼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胡國切
以爲(wèi)疑或不定之意
臣鉉等曰:今無復(fù)或音
說文解字注(或)邦也
邑部曰
邦者、國也
葢或國在周時爲(wèi)古今字
古文衹有或字
旣乃復(fù)製國字
以凡人各有所守
皆得謂之或
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
故孔子曰
或之者、疑之也
而封建日廣
以爲(wèi)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盡之
乃又加囗而爲(wèi)國
又加心爲(wèi)惑
以爲(wèi)疑惑當(dāng)別於或
此孶乳寖多之理也
旣有國字
則國訓(xùn)邦、而或但訓(xùn)有
漢人多以有釋或
毛公之傳詩商頌也
曰域、有也
傳大雅也
曰囿、所以域養(yǎng)禽獸也
域卽或
攷工記梓人注
或、有也
小雅天保箋、鄭論語注皆云
或之言有也
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
毛詩九有、韓詩作九域
緯書作九囿
葢有、古音如以
或、古音同域
相爲(wèi)平入
從口、羽非切
戈?守其一
從三字會意
于逼切
廣韻分域切雨逼、或切胡國
非也
一部
一、逗
地也
解從一之意
(域)或或從土
旣從口從一矣
又從土
是爲(wèi)後起之俗字
或的古漢語解釋或huò①<代>有的;有的人;有的事
《寡人之于國也》:“~百步而后止
”②<副>有時
《歸去來兮辭》:“~命巾車,~棹孤舟
”③<副>又
《詩經(jīng)·賓之初筵》:“既立之監(jiān),~佐之史
”④<副>或者;或許
《馮婉貞》:“猱進(jìn)鷙擊,~能免乎?”⑤<形>通“惑”,迷惑
《漢書·霍去病傳》:“別從東道,~失道
”或的謎語1.建國方略(打一漢字)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