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的信息
拾的部首: 扌
拾的拼音: shí,shè
拾的筆畫數(shù): 9
拾的繁體字: 拾
拾的筆順: 一丨一ノ丶一丨フ一
拾的解釋: 拾的基本解釋[shí]1.從地上撿起東西:~麥穗兒
2.整理:~掇
3.數(shù)目“十”的大寫
多用于票證、賬目等
[shè]輕步登上:~級而上
拾的介紹1.拾[shè]2.拾[shí]拾[shè]〈動〉躡足而上
如:拾級另見shí拾[shí]〈動〉(形聲
從手,合聲
本義:撿取,從地上撿起來)同本義拾,掇也
——《說文》猶拾遺于涂,摭棄于野
——《論衡·逢遇》故周之奪殷也,拾遺于庭
——《韓非子·安危》猶拾瀋也
——《左傳·哀公三年》俯有拾,仰有取
——《史記·貨殖列傳》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后漢書·列女傳》拾視之,非字而畫
——《聊齋志異·促織》又如:拾糞;拾麥穗兒;拾毛(揀界外球
毛:用毛充塞內(nèi)部的球);拾芥(拾取地上的小草
比喻取之極易);拾石為硯(從地上拾起一塊石頭用作硯臺);拾奪(拾掇;收拾);拾揀(揀取);拾翠(拾取翠鳥羽毛以為首飾);拾沈(拾取汁水)收斂,收集婦人拾蠶
——《韓非子·說林下》拾發(fā)以將乘矢
——《儀禮·大射儀》請拾投
——《禮設(shè)·投壺》蕭何入秦,收拾文書
——《論衡·別通》又如:拾骨(收拾遺骨改葬);拾菜(采擷野菜);拾塵(本指撿起飯中的灰塵,后借為引起誤會而猜疑);拾集(收集);拾摭(收集);拾纂(收集編纂)碰撞
如:一頭拾將去(一頭撞過去);拾頭打滾(撒潑吵鬧
拾頭:碰頭)[數(shù)]十,數(shù)目,九加一所得,漢字?jǐn)?shù)目“十”的大寫
如:陸柒捌玖拾另見shè拾的釋意拾(形聲
從手,合聲
本義撿取,從地上撿起來)同本義拾,掇也
--《說文》猶拾遺于涂,摭棄于野
--《論衡·逢遇》故周之奪殷也,拾遺于庭
--《韓非子·安?!藩q拾瀋也
--《左傳·哀公三年》俯有拾,仰有取
--《史記·貨殖列傳》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后漢書·列女傳》拾視之,非字而畫
--《聊齋志異·促織》又如拾糞;拾麥穗兒;拾毛(揀界外球
毛用毛充塞內(nèi)部的球);拾芥(拾取地上的小草
比喻取之極易);拾石為硯(從地上拾起一塊石頭用作硯臺);拾奪(拾拾shí⒈"十"的大寫
⒉撿起來~谷穗
~得一個皮包
~金不昧
⒊整理,修理收~
~掇
拾jié1.更遞;輪流
拾shè1.躡足而上
拾的康熙字典解釋拾【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6畫《唐韻》《韻會》是執(zhí)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zhí)切,音十
《說文》掇也
《廣韻》收也,斂也
《左傳·昭三年》無備而官辦者,猶拾瀋也
《註》猶拾汁,終不可得
《前漢·夏侯勝傳》經(jīng)術(shù)茍明,其取靑紫如俛拾地芥
又《汲黯傳》補(bǔ)過拾遺,臣之願也
又拾遺,官名
《唐書·百官志》補(bǔ)闕拾遺,掌供奉諷諫
又不知而問曰拾沒
俗譌爲(wèi)什麼
一曰射韝也
著於左臂以遂弦
《詩·小雅》決拾旣佽
《傳》決,鉤弦也
拾,遂也
《儀禮·鄕射禮》袒決遂
《註》遂,射韝也
以韋爲(wèi)之,其非射時則謂之拾
拾,斂也,所以蔽膚斂衣也
又今官文書借爲(wèi)數(shù)目之十字
又《集韻》《正韻》極葉切,音笈
更也
《禮·投壷》左右告矢,具請拾投
《疏》賔主更遞而投也
《儀禮·鄕射禮》取弓矢拾
《疏》遞取弓矢也
又《集韻》《韻會》極業(yè)切,音跲
義同
又實(shí)攝切,音涉
躡足升也
《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
《註》拾當(dāng)爲(wèi)涉聲之誤也
級,等也
《正韻》涉拾失涉切,音攝,義同
疑韻切有脫誤
拾的說文解字解釋拾【卷十二】【手部】掇也
從手合聲
是執(zhí)切說文解字注(拾)掇也
史記貨殖傳曰
俯有拾
仰有取
射有決拾
毛傳曰
決、所以鉤弦也
拾、遂也
拾韜左臂
卽俗所謂收拾也
曲禮
拾級聚足
鄭曰
拾讀爲(wèi)涉
聲之誤也
從手
合聲
是執(zhí)切
七部
拾
纮的信息
纮的部首: 纟
纮的拼音: hóng
纮的筆畫數(shù): 7
纮的繁體字: 纮
纮的筆順: フフ一一ノフ丶
纮的解釋: 纮的基本解釋1.古代帽子上的帶子
2.維系;連結(jié)
3.通“宏”
纮的介紹〈名〉冠冕兩旁的帶子,下系于頜,上結(jié)于呂纮,冠卷也
——《說文》纮,束也,凡笄貫于卷,纮屬于笄
——《廣雅·釋詁三》管仲鏤簋而朱纮
——《禮記·雜記》又如:纮綖(冠冕)編磐成組的繩子
一說系鼗的繩子鼗倚于頌磬西纮
——《儀禮·大射禮》
鄭玄注:“纮,編磐繩也
”網(wǎng)繩
如:纮綱(網(wǎng)的總稱;拎提網(wǎng)的主繩)維系招搖乎襄羊,降集乎北纮
——《史記》
裴纮集解引郭璞曰:“纮,維也
北方之纮曰委羽
”〈形〉形容中間寬闊[季夏之月]其器圜以閎
——《禮記》
漢·鄭玄注:“閎讀如纮,纮謂中寬象土含物
”通“宏”
宏大夫天地之道,至纮以大
——《淮南子·精神》又如:纮覆(所覆蓋的面積極為廣大)纮的釋意纮hóng1.古代冠冕上的帶子
由頷下向上系于笄,垂馀者為纓
2.帽帶巾間寬闊,故引申為寬大
3.編磬成組的繩子
4.綱
提網(wǎng)的總繩
5.引申為網(wǎng)
6.維系;包舉
7.猶維
指天地的周界
8.通"宏"£大
纮的康熙字典解釋紘【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4畫《廣韻》戸萌切《集韻》乎萌切《韻會》乎盲切,音宏
《正韻》胡盲切,音橫
《說文》冠卷也
或從弘作紭
《儀禮·士冠禮》緇組紘
《註》屈組爲(wèi)紘,垂?fàn)?wèi)飾
《禮·雜記》管仲鏤簋朱紘
《註》冠有筓者爲(wèi)紘,紘在纓處,兩端上屬,下不結(jié)
《左傳·桓二年》衡紞紘綖
《註》紘,纓從下而上者
《疏》紘?yán)t皆以組爲(wèi)之,所以結(jié)冠于人首也
紘用一組,從下屈而上屬之於兩旁,結(jié)之於頷下,垂其餘也
又《儀禮·大射禮》鼗鼓倚于頌磬西紘
《註》紘,編磬繩也
又《淮南子·原道訓(xùn)》紘宇宙而章三光
《註》紘,綱也
又《淮南子·地形訓(xùn)》八殥之外有八紘
《註》紘,維也
維落天地而爲(wèi)之表,故曰紘
又《淮南子·精神訓(xùn)》天地之道至紘以大
《註》紘,宏也
又《韻補(bǔ)》如今讀葉先韻
《司馬相如·上林賦》道盡途殫,回車而還
消搖乎襄羊,降集乎北紘
纮的說文解字解釋紘【卷十三】【糸部】冠卷也
從糸厷聲
紭,紘或從弘
戶萌切說文解字注(紘)冠卷維也
維字今依玉篇補(bǔ)
卷經(jīng)典釋文起權(quán)反
玉藻
縞冠玄武
注曰
武、冠卷也
古者冠與卷殊
襍記注曰
秦人曰委
齊東曰武
喪大記注曰
武、吉冠之卷也
冠卷不得偁紘
故知冠卷下有維字
必爲(wèi)古本矣
周禮弁師注
朱紘、以朱組爲(wèi)紘也
紘一條屬?端於武
又曰
紐小鼻在武上、筓所貫也
士冠禮注曰
有筓者屈組爲(wèi)紘、垂?fàn)?wèi)飾
無筓者纓而結(jié)其絛
按有筓者謂冕弁
無筓者謂冠
許冖部冠下曰
弁冕之總名也
則此云冠卷維者、謂冕弁之紘以一組自頤下而上屬?耑於武者也
葢筓貫於武
紘實(shí)屬於筓首耳
許以筓統(tǒng)於卷、故曰冠卷維
許、鄭說略同
戴先生說冠無筓有武
冕弁有筓無武
紘屬於筓
說更明了
○引申之、凡中寛者曰紘
如月令其器圜以閎
閎讀爲(wèi)紘
淮南書有八紘
從糸
厷聲
戶萌切
古音在六部
(紭)紘或從弘
纮的古漢語解釋纮hóng①<名>系于頸下的帽帶
《左傳·桓公二年》:“衡、紞、~、綖,昭其度也
”②<名>編磐成組的繩子
《儀禮·大射》:“鼗倚于頌磬西~
”③<名>羅網(wǎng)
揚(yáng)雄《羽獵賦》:“遙噱乎~中
”④<動>維系
《淮南子·原道訓(xùn)》:“~宇宙而章三光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遍覽八~而觀四荒兮
”⑤<形>通“宏”,廣大
《淮南子·精神訓(xùn)》:“天地之道,至~以大
”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