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信息
指的部首: 扌
指的拼音: zhǐ
指的筆畫數(shù): 9
指的繁體字: 指
指的筆順: 一丨一ノフ丨フ一一
指的解釋: 指的基本解釋1.手指頭:食~
五~
屈~
首屈一~
2.一個手指頭的寬度叫“一指”,用來計(jì)算深淺寬窄等:下了三~雨
這雙鞋大了一~
兩~寬的紙條
3.(手指頭、物體尖端)對著;向著:用手一~
時(shí)針正~十二點(diǎn)
4.(頭發(fā))直立:發(fā)~
5.指點(diǎn):~導(dǎo)
~示
~出正確方向
有問題請您~出來
6.意思上指著:這不是~你說的,是~他的
7.指望;依靠:~靠
單~著一個人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
指的介紹〈名〉手指
手掌的五個終端部分之一指,手指也
——《說文》駢拇枝指
——《莊子·駢拇》是猶傴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頂者愈眾
——《荀子·儒效》指如削蔥根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兩鬢蒼蒼十指黑
——唐·白居易《賣炭翁》以指叩門
——明·歸有光《項(xiàng)脊軒志》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又如:指下(手指按下,比喻診脈看病);伸手不見五指;屈指可數(shù);指甲,指爪(指紋痕跡,手指尖端,指端背面扁平的表皮角質(zhì)層);指尺(古時(shí)以中指的中節(jié)為一寸);指掌(手指和手掌);指語(啞語的一種,以手指形狀、姿勢表示拼音字母)足指也叫做指乃捫足曰:“虜中吾指
”——《史記·高祖本紀(jì)》近代誤寫作“趾”意旨;意向其指極大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承從天之指
——《管子·侈靡》
注:“指,意也
”大將軍陰受上指
——《漢書·李廣傳》乃論六家之要指
——《漢書·司馬遷傳》又如:指約(旨意簡約);指略(要旨);指象(天以景象示意);指意(指意,意向)一個手指的寬度
如:肝大三指;二指寬〈動〉指向;指著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宋·王安石《傷仲永》微指左公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不能指其一端
——《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右手指卷
——明·魏學(xué)洢《核舟記》又如:指景(指著太陽,“指日心誓,嘆以自明也”);指天誓日(指著天、日發(fā)誓,表明心跡);指東劃西(指手劃腳做手勢)指定望路殊未窮,指期今已促
——唐·杜德輿《奉使宜春渡新淦江》又如:指省(由官員出一筆錢,免去抽簽,自己指定任職省分);指克(指定期限);指配(指定許配)指示辭也者,各指其所也
——《易·系辭上》又如:指麾(發(fā)令調(diào)度;指揮);指受(指注
受命,指示,指點(diǎn));指辦(指派辦理);指裁(指示,裁奪)指點(diǎn)指迷團(tuán)靈心講射,擅巧技妙算談天
——《鏡花緣》又如:指顧(手指目顧);指受(指點(diǎn);傳授);指訣(指點(diǎn)要訣);指告(指點(diǎn)曉諭);指喻(指正告知)指責(zé)里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
”——《漢書·王嘉傳》又如:指搠(指指點(diǎn)點(diǎn);指手畫腳);指切(指摘;指責(zé));指首(指名告發(fā));指怒(議論指斥)誣指[framesb.]灑家又不曾殺你,你如何拿住灑家,妄指平人
——《水滸全傳》又如:指攀(招供時(shí)攀扯牽連別人);妄指(無證誣告)闡明,陳述
如:指宜(指事類情
闡明,闡述整理);指申(指陳,指言;陳述,指明)〈形〉豎起發(fā)盡上指冠
——《戰(zhàn)國策·燕策》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又如:直指(筆直指向);指冠(頭發(fā)直豎)通“旨”
美好不時(shí)宜,不敬交,…,雖指,非禮也
——《荀子》指的釋意指手指
手掌的五個終端部分之一指,手指也
--《說文》駢拇枝指
--《莊子·駢拇》是猶傴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頂者愈眾
--《荀子·儒效》指如削蔥根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兩鬢蒼蒼十指黑
--唐·白居易《賣炭翁》以指叩門
--明·歸有光《項(xiàng)脊軒志》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又如指下(手指按下,比喻診脈看病);伸手不見五指;屈指可數(shù);指甲,指爪(指紋痕跡,手指尖端,指端背面扁平的表皮角質(zhì)層);指尺(古時(shí)以中指的中節(jié)為一寸);指掌(手指和手掌);指指zhǐ⒈手指(腳趾也可寫作"腳指")拇~
食~
~不勝屈(形容數(shù)量很多)
⒉用桿狀東西的尖端對著,向一定的目標(biāo)前進(jìn)~著
~向
用手一~
直~匪巢
⒊引導(dǎo),點(diǎn)明,告知~引
~導(dǎo)
~正
~路明燈
~出他的缺點(diǎn)
⒋責(zé)備,譴責(zé)~責(zé)(嚴(yán)厲責(zé)備)♂眉冷對千夫~
⒌仰仗,依仗~望
~靠
⒍直立,豎起令人發(fā)~
⒎意思,意圖,也作"旨"~意
話有所~
⒏一個指頭的寬度叫一指這本書三~厚
⒐⒑①指給人看
②上級對下級指明辦事的原則和方法等
③上級對下級具有指令性的話或文字
⒒⒓①數(shù)學(xué)上表示一個數(shù)自乘的次數(shù),寫在數(shù)的右上角
如7自乘4次,寫作,4是指數(shù)
②統(tǒng)計(jì)中反映各個時(shí)期某一社會現(xiàn)象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biāo)
指某一社會現(xiàn)象的報(bào)告時(shí)期數(shù)值對基期數(shù)值之比物價(jià)~數(shù)
③說明地區(qū)差異或計(jì)劃完成情況的比數(shù)
⒔⒕①發(fā)令,調(diào)度~揮工作
②負(fù)責(zé)發(fā)令調(diào)度的人工程總~揮
⒖①指導(dǎo)點(diǎn)明
②評論,議論~點(diǎn)江山
⒗⒘指的康熙字典解釋指【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6畫〔古文〕《唐韻》職雉切《集韻》《韻會》軫視切,音旨
《說文》手指也
《易·說卦》艮爲(wèi)指
《疏》取其執(zhí)止物也
《左傳·宣四年》子公之食指動
《疏》一巨指,二食指,三將指,四無名指,五小指
又《定十四年》以戈擊闔廬傷將指
《註》足,大指也
言其將領(lǐng)諸指
足之用力,大指居多
手之取物,中指爲(wèi)長
故足以大指爲(wèi)將,手以中指爲(wèi)將
又《廣韻》斥也
《易·繫辭》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疏》各斥其爻卦之所適也
又示也
《禮·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
《前漢·蕭何傳》發(fā)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註》指示者,以手指示之
又《增韻》指麾也
《禮·曲禮》六十曰耆指使
《註》指事使人也
《前漢·賈誼傳》頤指如意
《註》但動頤指麾,則所欲皆如意
又直指,官名
《前漢·武帝紀(jì)》遣直指使者暴勝之等,衣繡衣,杖斧,分部,逐捕羣盜
又與旨恉通
意向也
《書·盤庚》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
《前漢·孔光傳》不希指茍合
《註》希望天子之旨意也
又歸趣也
《孟子》言近而指遠(yuǎn)者,善言也
《前漢·河閒獻(xiàn)王傳》文約指明
《註》指,謂義之所趨,若人以手指物也
又美也
《荀子·大略篇》不時(shí)宜,不敬交,不驩欣,雖指非禮也
《集韻》或從月作脂
指的說文解字解釋指【卷十二】【手部】手指也
從手旨聲
職雉切說文解字注(指)手指也
手非指不爲(wèi)用
大指曰巨指、曰巨擘
次曰食指、曰啑鹽指
中曰將指
次曰無名指
次曰小指
叚借爲(wèi)恉心部曰
恉、意也
從手
旨聲
職雉切
十五部
指的古漢語解釋指zhǐ①<名>手指
《賣炭翁》:“兩鬃蒼蒼十~黑
”《孔雀東南飛》:“~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
”②<動>用手指點(diǎn)
《陳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語,皆~目陳勝
”《始得西山宴游記》:“望西山,~異之
”③<動>指給……看
《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王翳曰:‘此項(xiàng)王也
’”④<動>指責(zé)
《漢書·王嘉傳》:“千夫所~,無病而死
”⑤<動>直立;豎起
《鴻門宴》:“頭發(fā)上~,目眥盡裂
”⑥<名>通“旨”
意圖;意旨
《陳涉世家》:“卜者知其意
”《屈原列傳》:“其稱文小而其~極大
”⑦<副>通“直”
直接
《愚公移山》:“~通豫南,達(dá)于漢陰
”【指點(diǎn)】⒈指出;指給人看
⒉指責(zé)
⒊評論;指導(dǎo)
【指意】意旨;意向
指
既的信息
既的部首: 旡
既的拼音: jì
既的筆畫數(shù): 9
既的繁體字: 既
既的筆順: フ一一フ丶一フノフ
既的解釋: 既的基本解釋1.已經(jīng):~成事實(shí)
~得利益
~往不咎
2.既然:~來之,則安之
~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3.完了;盡:食~
4.跟“且、又、也”等副詞呼應(yīng),表示兩種情況兼而有之:~高且大
~聰明又用功
~要有周密的計(jì)劃,也要有切實(shí)的措施
既的介紹〈動〉(會意
甲骨文字形,左邊是食器的形狀,右邊象一人吃罷而掉轉(zhuǎn)身體將要離開的樣子
本義:吃罷,吃過)同本義既,小食也
——《說文》
羅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
許訓(xùn)既為小食,義與形不協(xié)矣
”君既食
——《禮記·玉藻》不拜既爵
——《義禮·鄉(xiāng)飲酒禮》食盡
指日全食或月全食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春秋·桓公三年》
杜預(yù)注:“既,盡也
”其合相當(dāng)如襲辟者,日既是也
——漢·王充《論衡》完畢;完了既而曰
——《公羊傳·宣公元年》
注:“事畢也
”既者,盡也
有繼之辭也
——《谷梁傳》既月
——《虞書》董澤之蒲可勝既乎
——《左傳·宣公十二年》藪澤肆既
——《國語·周語》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shí)
——《莊子·應(yīng)帝王》又如:既濟(jì)(六十四卦之
離下坎上
意指萬事皆濟(jì));既冠之后(成年之后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副〉已經(jīng)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既祖,取道
(祭過路神,就要上路
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戰(zhàn)國策·燕策》既克
——《左傳·莊公十年》既其出
——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既加冠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遍試之,無出其右者
——《聊齋志異·促織》既泣之三日
——清·龔自珍《病梅館記》又如:既成(已經(jīng)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賓客稱主人優(yōu)厚待客的客氣話)不久;隨即楚成王以商臣為太子,既欲置公子職
——《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昔李斯與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
——《鹽鐵論·毀學(xué)》常用“則”、“就”、“那么”相呼應(yīng),相當(dāng)于“既然”既定策則仆須急歸營
——梁啟超《譚嗣同傳》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的黨;既以(既然已經(jīng));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
都表示:既然不是這樣,如果不是這樣,不然的話)跟“且”、“又”、“也”、“還”等詞配合,表示同時(shí)具有兩種情況[both…and;aswellas]屈平既嫉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堅(jiān)持原則,又靈活運(yùn)用既的釋意既(會意
甲骨文字形,左邊是食器的形狀,右邊象一人吃罷而掉轉(zhuǎn)身體將要離開的樣子
本義吃罷,吃過)同本義既,小食也
--《說文》
羅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
許訓(xùn)既為小食,義與形不協(xié)矣
”君既食
--《禮記·玉藻》不拜既爵
--《義禮·鄉(xiāng)飲酒禮》食盡
指日全食或月全食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春秋·桓公三年》
杜預(yù)注既,盡也
”其合相當(dāng)如襲辟者,日既是也
--漢·王充《論衡》完畢;完了既而曰
--《公羊傳·宣公元年》
注事畢也
”既jì⒈盡,完了,終了語未~
食~(指日蝕、月蝕的蝕盡)
⒉副詞
已經(jīng)~成事實(shí)
~往不咎
⒊副詞
不久,后來~而縫合
⒋連詞
常跟"且"、"又"、"也"等連用〈表〉兩種情況并存~矮且小
~做得快,又做得好
~要數(shù)量多,也要質(zhì)量高
⒌既xì1.贈送人的谷物或飼料
既的康熙字典解釋旣【卯集下】【無部】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7畫《唐韻》居豙切《集韻》《韻會》居氣切,音曁
《說文》小食也
從皀?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旣
○按今《論語》作氣
又《玉篇》已也
《易·小畜》旣雨旣處
《詩·召南》亦旣見止,亦旣覯止
又《博雅》盡也
《易·旣濟(jì)疏》旣者,皆盡之稱
《書·舜典》旣月
《左傳·桓元年》日有食之?dāng)?br>又《博雅》旣,失也
又與漑同
《史記·五帝紀(jì)》帝嚳旣執(zhí)中而徧天下
《註》徐廣曰:古旣字作水旁
又《集韻》幾利切,音冀
義同
又許旣切,音欷
餼或作旣
饋客芻米也
《禮·中庸》旣廩稱事
《註》旣讀爲(wèi)?zhàn)q
餼廩,稍食也
《正字通》俗旣字
旣字中匕作丨二
既的說文解字解釋旣【卷五】【皀部】小食也
從皀旡聲
《論語》曰:“不使勝食旣
”居未切說文解字注(旣)小食也
此與口部嘰音義皆同
玉藻、少儀作禨
假借字也
引伸之義爲(wèi)盡也已也
如春秋日有食之?dāng)?br>周本紀(jì)東西周皆入於秦
周旣不祀
正與小食相反
此如亂訓(xùn)治、徂訓(xùn)存
旣者、終也
終則有始
小食則必盡
盡則復(fù)生
從皀
旡聲
居未切
十五部
論語曰
不使勝食旣
鄉(xiāng)黨篇文
此引經(jīng)說假借也
論語以旣爲(wèi)氣
如商書以爲(wèi)好、詩以夃爲(wèi)姑之類
今論語作氣
氣氣古今字
作氣、葢魯論也
許偁、葢古文論語也
或云
謂不使肉勝於食
但小小食之
說固可通
然古人之文
云不使勝則巳足
不必贅此字
既的古漢語解釋既jì①<動>盡;完;終了
韓愈《進(jìn)學(xué)解》:“言未~,有笑于列者曰
”②<副>后來;不久
《左傳·成公二年》:“~,衛(wèi)人賞之以邑
”③<副>已經(jīng),……以后
《廉頗藺相如列傳》:“~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④<副>全;都;皆
《屈原列傳》:“楚人~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連>既然;既然是
《歸去來兮辭》:“~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dú)悲
”《季氏將伐顓臾》:“~來之,則安之
”⑥<連>與“且”、“又”、“亦”相呼應(yīng),表并列關(guān)系
《芙蕖》:“有風(fēng)~作飄搖之態(tài),無風(fēng)亦呈裊娜之姿
”《謀攻》:“三軍~惑且疑,則諸侯之難到矣
”⑦<副>通“即”,就;便
《荊軻刺秦王》:“軻~取圖奉之
””【既而】不久;過了不久
【既且】已經(jīng)過去
【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日
【既夕】古喪禮土葬前最后一次吊哭的晚上
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