捩的信息
捩的部首: 扌
捩的拼音: liè
捩的筆畫數(shù): 11
捩的繁體字: 捩
捩的筆順: 一丨一丶フ一ノ一ノ丶丶
捩的解釋: 捩的基本解釋扭轉:轉~點(轉折點)
捩的介紹〈動〉拗折,折斷從旁穴中取一人,捩其頸,飲其血而拋其尸
——清·東軒主人《述異記》扭轉
如:捩筋(扭筋;抽筋兒);捩轉(掉轉;扭轉);捩舵(捩柁,捩柂
撥轉船舵
指行船)違逆;不順
如:捩眼(不順眼;左右側視;側目而視);捩眥(左右側視)捩的釋意捩〈動〉拗折,折斷從旁穴中取一人,捩其頸,飲其血而拋其尸
--清·東軒主人《述異記》扭轉違逆;不順捩轉捩轉車身捩liè扭轉轉~點(轉折點)
捩lì1.琵琶的撥子
2.指撥動琵琶
3.拴;關鍵
捩的康熙字典解釋捩【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8畫《唐韻》《集韻》《韻會》郞計切,音麗
琵琶撥也
或作棙
又《唐韻》練結切《集韻》《韻會》力結切,戾入聲
拗也
《增韻》紾也
《韓愈·送窮文》捩手翻羹
《王安石·彭蠡詩》東西捩萬舟回
又折也,撕也
通作戾
或作挒
亦作攦
捩的古漢語解釋捩liè①<動>扭轉
韓愈《送窮文》:“~手覆羹,轉喉觸諱
”②<動>折
陸龜蒙《引泉》:“凌風~桂花
”lì<名>琵琶撥子
梁簡文帝《詠內(nèi)人晝眠》:“攀鉤落綺障,插~舉琵琶
”捩
蹴的信息
蹴的部首: 足
蹴的拼音: cù
蹴的筆畫數(shù): 19
蹴的繁體字: 蹴
蹴的筆順: 丨フ一丨一丨一丶一丨フ一丨ノ丶一ノフ丶
蹴的解釋: 蹴的基本解釋1.踢:~鞠(踢球)
2.踏:~踏
一~而就
蹴的介紹1.蹴[cù]2.蹴[jiu]蹴[cù]〈動〉(形聲
從足,就聲
本義:踩,踏)同本義蹴,躡也
——《說文》蹴,蹋也
以足逆蹋曰蹴
——《一切經(jīng)音義》引說文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告子上》又如:蹴跑(踐踏);蹴踐(踐踏);蹴踏(踩;踏)踢
如:蹴踏(踢);蹴球(踢球);蹴鞠(踢球)追逐
如:蹴討(追迫討伐);蹴擊(跟蹤追擊)另見jiu蹴[jiu]——“圪蹴”(gējiu):方言,蹲另見cù蹴的釋意蹴(形聲
從足,就聲
本義踩,踏)同本義蹴,躡也
--《說文》蹴,蹋也
以足逆蹋曰蹴
--《一切經(jīng)音義》引說文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告子上》又如蹴跑(踐踏);蹴踐(踐踏);蹴踏(踩;踏)踢追逐蹴踏他騎著馬,不管路上有人躺著,就蹴踏了過去蹴cù①踢~鞠(踢球)
②踩;踏一~而就
【蹴鞠】中國古代一種足球運動
蹴踢
鞠一種實心皮球
蹴zú1.恭敬貌
參見"蹴然"
蹴的康熙字典解釋蹴【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2畫《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子六切,音噈
《說文》躡也
《孟子》蹴爾而與之
《趙岐註》蹴,蹋也
《後漢·梁冀傳》六博蹴鞠
《註》《劉向·別錄》蹴鞠者,傳言黃帝時所作
或曰起戰(zhàn)國時
《類篇》或作蹙
又《廣韻》七宿切《集韻》七六切,音?
義同
又《集韻》《類篇》就六切,音摵
蹴然,敬貌
蹴的說文解字解釋蹴【卷二】【足部】躡也
從足就聲
七宿切說文解字注(蹴)躡也
玄應云
說文
蹴、蹋也
以足逆蹋之曰蹴
從足
就聲
七宿切
三部
蹴的古漢語解釋蹴cù①<動>踩;踏
《漢書·賈誼傳》:“~其芻者有罰
”(芻:喂牲畜的草
)成語有“一蹴而就”
②<動>踢
《漢書·枚乘傳》:“臨山澤,弋獵射馭狗馬
……~鞠刻鏤
”(弋獵:射獵
鞠:古代的一種皮球
)③<形>不安
見“蹴蹴”、“蹴然”
【蹴蹴】驚悚不安
《莊子·天運》:“子貢~然立不安
”【蹴鞠】也作“蹴踘”、“蹋鞠”、“蹹鞠”
踢球
古代軍中習武之戲
【蹴然】形容局促不安
《莊子·寓言》:“陽子~變?nèi)菰唬骸绰劽?br>’”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