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召
政召是由漢字"政"(讀音:zhèng,部首:攵,筆畫數(shù):9)和漢字"召"(讀音:zhào,shào,部首:口,筆畫數(shù):5)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漢字的含義,政召可能表示:
- 政(政的基本解釋1.政治:~綱)和召(召的基本解釋[zhào]1.召喚:~集)的組合意義
政的信息
政的部首: 攵
政的拼音: zhèng
政的筆畫數(shù): 9
政的繁體字: 政
政的筆順: 一丨一丨一ノ一ノ丶
政的解釋: 政的基本解釋1.政治:~綱
~工人員
2.政府:黨~軍民
3.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yè)務:財~
郵~
4.指家庭或團體的事務:家~
?!?br>政的介紹1.政[zhèng]2.政[zhēng]政[zhèng]〈動〉(會意兼形聲
從攴從正,正亦聲
攴(pū)敲擊
統(tǒng)治者靠皮鞭來推行其政治
“正”是光明正大
本義:匡正)同本義政,正也
——《說文》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論語·有政》馬注必從上之政下
——《墨子·天志上》俚句戲呈伯母大人粲政
——清·秋瑾《致琴文書》又如:正己主持政事蓋善政者,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興,文武迭用
——《后漢書》又如:政本(為政的根本);政主(執(zhí)政者);政官(掌管軍政的官員);政術(施政的方法);政要(施政要領);政理(為政之道);政路(為政的途徑)〈名〉政治;政事其政不獲
——《詩·大雅·皇矣》
釋文:“政,政教也
”使帥其屬而掌邦政
——《周禮·夏官》荊國之為政
——《呂氏春秋·察今》論厚薄為之政
——《韓非子·五蠹》上下肅然,稱為政理
——《后漢書·張衡傳》元政紊弛
——明·高啟《書博雞者事》言時政者
——清·張廷玉《明史》沽名亂政
又如:政化(政治和教化);政地(處理政事的地方);政爭(政治斗爭);政役(政事役使);政拙(拙于政事);政制(政治制度);政俗(政治與風俗)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yè)務
如:民政;郵政;財政指家庭或團體的事務
如:家政;校政政策;法令先王之政
——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袁有守多惠政
——明·高啟《書博雞者事》又如:政刑(政令和刑罰);政典(政策和制度);政條(政令);政道(施政的方略)官長;主事者政諸侯
——《墨子·非命上》以為大政
——《左傳·昭公十五年》周公作立政
——《書·立政》又如:學政;鹽政舊說做官一任為一政
如:歷官七政政權州吁果殺其君而奪之政
——《韓非子·內儲說下》策略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孫子》朝廷;政府機關在其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脫脫《宋史》姓另見zhēng政[zhēng]〈動〉通“征”(zhēng)征伐先為之政
——《管子·勢》吳政荊
——《韓非子·內儲下》諸侯力政
——《大戴禮記·用兵》征稅寬政役
——《管子·小匡》相地而衰政
——《荀子·王制》庶民弛政
——《禮記·樂記》另見zhèng政的釋意政(會意兼形聲
從攴從正,正亦聲
攴敲擊
統(tǒng)治者靠皮鞭來推行其政治
正”是光明正大
本義匡正)同本義政,正也
--《說文》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論語·有政》馬注必從上之政下
--《墨子·天志上》俚句戲呈伯母大人粲政
--清·秋瑾《致琴文書》又如正己主持政事蓋善政者,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興,文武迭用
--《后漢書》又如政本(為政的根本);政主(執(zhí)政者);政官(掌管軍政的官員);政術(施政的方法);政要(施政要領);政理(為政之道);政路(為政的途徑)政政治;政事政zhèng⒈政治,它是經濟的集中表現(xiàn)
其實質是一定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斗爭
它的表現(xiàn)形式為階級、政黨、社會團體和個人在國內及國際關系方面的活動
⒉屬于政治的~黨
~策
~事
參~議~
⒊政府(國家行政機關)的簡稱擁~愛民
精兵簡~
⒋指某些部門或單位主管的業(yè)務郵~
財~
民~
?!?br>⒌通"正"①正直,公正公~無私
②改正斧~
請指~
⒍⒎⒏⒐⒑政zhēng1.征伐;征討
2.賦稅
3.指徭役
政的康熙字典解釋政【卯集下】【攴部】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4畫《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之盛切,音正
《說文》正也
《釋名》政,正也,下所取正也
《易·賁卦》君子以明庶政
《書·舜典》以齊七政
《傳》日月五星各異政
又《洪範》農用八政
《疏》食爲八政之首,故以農言之
《周禮·天官·大宰》建邦之六典,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
《左傳·桓二年》政以正民
又《禮·王制》五十不從力政
《註》力政,城道之役也
又姓
《廣韻》出姓苑
又《集韻》《韻會》諸盈切,音征
賦也
通作征
《周禮·地官·均人》掌均地政
《註》政,讀爲征
地政謂地守地職之稅也
《說文》從攴作政
政字原從攴作
政的說文解字解釋政【卷三】【攴部】正也
從攴從正,正亦聲
之盛切說文解字注(政)正也
論語
孔子曰
政者、正也
從攴正
正亦聲
之盛切
十一部
政的古漢語解釋政zhèng①<名>政治;政事
《岳陽樓記》:“~通人和,百廢俱興
”②<名>政令;法令
《齊桓晉文之事》:“今王發(fā)~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③<名>策略;謀略
《謀攻》:“其次伐兵,下~攻城
”【政教】政令教化
政的謎語1.證言不足先放行(打一漢字)2.去掉前言后語(打一字)政
召的信息
召的部首: 口
召的拼音: zhào,shào
召的筆畫數(shù): 5
召的繁體字: 召
召的筆順: フノ丨フ一
召的解釋: 召的基本解釋[zhào]1.召喚:~集
他已被上級~回北京
2.姓
3.寺廟(多用于地名):烏審~
羅布~(都在內蒙古)
[蒙][shào]1.周朝國名,在今陜西鳳翔一帶
2.姓
召的介紹1.召[zhào]召[zhào]〈動〉(形聲
從口,刀聲
本義:呼喚)召喚
用言語叫人來召,呼也
從口,刀聲
以言曰召,以手曰招
——《說文》召,呼也
——《廣雅·釋詁二》召有司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召趙御吏
大府召視兒
——唐·柳宗元《童區(qū)寄傳》亦召供奉
——宋·王讜《唐語林·雅量》又如:召呼(呼喚;通知;交代);召致(使之至;喚來)招致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
——《荀子·勸學》召武受辭
——《漢書·李廣蘇建傳》收召后學
——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召鬧取怒
又如:召引(招引;引導);召幸(被招致或寵愛的人);召取(導致;引來)邀請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鄰人
——《淮南子·脩務》
注:“召,猶請也
”令召客者酒酣
——《呂氏春秋·分職》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
——《呂氏春秋》征召來授予官職或另有調用于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
——《史記·李將軍列傳》召三老
——《史記·陳涉世家》累召不應
——《后漢書·張衡傳》卒不召
——《明史》召為南京右僉都御史
感化和召喚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文心雕龍》召集召令徒屬
——《史記·陳涉世家》悉召群臣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召諸貴人
——《漢書·李廣蘇建傳》召會武官
另見shào召的釋意召(形聲
從口,刀聲
本義呼喚)召喚
用言語叫人來召,呼也
從口,刀聲
以言曰召,以手曰招
--《說文》召,呼也
--《廣雅·釋詁二》召有司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召趙御吏
大府召視兒
--唐·柳宗元《童區(qū)寄傳》亦召供奉
--宋·王讜《唐語林·雅量》又如召呼(呼喚;通知;交代);召致(使之至;喚來)招致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
--《荀子·勸學》召武受辭
--《漢書·李廣蘇建傳》收召后學
--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召鬧取怒
又如召引(招引;引導);召shào⒈姓
召zhào⒈呼喚,招致~呼
~喚
~見
~集∨~
~之即來
~過
~禍
感~
召的康熙字典解釋召【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畫:5畫,部外筆畫:2畫《唐韻》直少切《集韻》《韻會》《正韻》直笑切,潮去聲
《說文》評也
《王逸曰》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書·甘誓》大戰(zhàn)于甘,乃召六卿
《詩·齊風》自公召之
《禮·曲禮》父召,無諾唯而起
又《廣韻》《正韻》實照切《集韻》《韻會》時照切,同邵
《廣韻》邑名
《詩序》甘棠,美召伯也
《箋》召伯,姬姓,名奭,食邑于召
又姓
《廣韻》召公之後
《前漢·循吏傳》召信臣,九江壽春人
《氏族博考》春秋召與邵一氏,後分爲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邵
召的說文解字解釋召【卷二】【口部】也
從口刀聲
直少切說文解字注(召)也
言部曰
、召也
從口
刀聲
直少切
二部
召的古漢語解釋召zhào①<動>呼喚
《荊軻刺秦王》:“方急時,不及~下兵
”②<動>召見
《張衡傳》:“大將軍鄧陟奇其才,累~不應
”③<動>召集
《陳涉世家》:“號令~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④<動>招致
《呂氏春秋·君守》:“此所謂以陽~陽,以陰~陰
”召的謎語1.刃(打一漢字)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