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鬷
旒鬷是由漢字"旒"(讀音:liú,部首:方,筆畫數(shù):13)和漢字"鬷"(讀音:zōng,部首:鬲,筆畫數(shù):19)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gè)漢字的含義,旒鬷可能表示:
- 旒(旒的基本解釋1.旗子上的飄帶)和鬷(鬷的基本解釋1.古代的一種釜)的組合意義
旒的信息
旒的部首: 方
旒的拼音: liú
旒的筆畫數(shù): 13
旒的繁體字: 旒
旒的筆順: 丶一フノノ一丶一フ丶ノ丨フ
旒的解釋: 旒的基本解釋1.旗子上的飄帶
2.古代帝王禮帽前后的玉串
旒的介紹〈名〉旗子下邊懸垂的飾物旗十有二旒
——《禮記》
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綴(旌旗的垂飾
系結(jié)于旌旗之上
喻附屬);旒蘇(旒旗的垂飾)古代皇帝禮帽前后的玉串[tasselsonancientcrowns,etc.]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禮記·玉藻》又如:旒纊;旒紞(冕冠上懸垂的玉串);旒扆(借稱帝王
扆為帝王座位后的屏風(fēng))旒的釋意旒〈名〉旗子下邊懸垂的飾物旗十有二旒
--《禮記》
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綴(旌旗的垂飾
系結(jié)于旌旗之上
喻附屬);旒蘇(旒旗的垂飾)古代皇帝禮帽前后的玉串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禮記·玉藻》又如旒纊;旒紞(冕冠上懸垂的玉串);旒扆(借稱帝王
扆為帝王座位后的屏風(fēng))旒liú⒈旗子上的飄帶
⒉〈古〉帝王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
旒的康熙字典解釋旒【卯集下】【方部】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9畫《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求切,音劉
《玉篇》旌旗垂者
《類篇》旌旗之?dāng)?br>《詩·商頌》爲(wèi)下國綴旒
《傳》旒,章也
《箋》旌旗之垂者也
又冕旒,以絲繩貫玉,垂冕前後也
《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註》天子以五采爲(wèi)旒,旒十有二
又《韻補(bǔ)》葉力救切
《皮日休·補(bǔ)九夏歌》何以樂之,金石九奏
何以賜之,龍旂九旒
《集韻》或作斿旈
旒的說文解字解釋?【卷七】【?部】旌旗之流也
從?攸聲
以周切說文解字注(?)旌旗之流也
宋刊本皆作流
作旒者俗
從?
攸聲
以周切
三部
篇、韻皆餘昭切
旒的古漢語解釋旒liú①<名>古代旗幟邊緣上懸垂的裝飾品
《論衡·變動》:“旌旗垂~
”②<名>古代帝王禮帽上前后懸垂的玉串
東方朔《答客難》:“冕而前~
”旒
鬷的信息
鬷的部首: 鬲
鬷的拼音: zōng
鬷的筆畫數(shù): 19
鬷的繁體字: 鬷
鬷的筆順: 一丨フ一丨フ丶ノ一丨ノ丶フ丨ノ丶ノフ丶
鬷的解釋: 鬷的基本解釋1.古代的一種釜
2.古通“總”,聚集:“~六校之飛將
”3.姓
鬷的釋意鬷zōng1.釜的一種
2.通"奏"
奏進(jìn)
參見"鬷假"
3.通"總"
會聚
4.姓
春秋有鬷蔑
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鬷的康熙字典解釋鬷【亥集上】【鬲部】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9畫《唐韻》子紅切《集韻》《韻會》祖叢切,音葼
《說文》釜屬也
又《詩·風(fēng)》越以鬷邁
《傳》鬷,數(shù)也
《疏》鬷謂麻縷,毎數(shù)一升而用繩紀(jì)之,故鬷爲(wèi)數(shù)也
又《詩·商頌》鬷假無言
《傳》總也
○按《中庸》引《詩》作奏假
又地名
《後漢·郡國志》隮隂郡定陶有三鬷亭
《註》湯伐三鬷
又姓
《左傳·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shí),甚好龍,以服事帝舜
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
又《廣韻》作孔切《集韻》《正韻》祖動切,音摠
草名
《爾雅·釋草》素華軌鬷
又《集韻》作弄切,音糉
漢侯國名
○按《前漢·王子侯年表》作鬷,音悾
又子弄反,又子公反
鬷的說文解字解釋鬷【卷三】【鬲部】釜屬
從鬲?聲
子紅切說文解字注(鬷)鬴屬
廣雅
鐈鬲鬷也
陳風(fēng)
越以鬷邁
商頌
鬷假無言
毛曰
鬷、數(shù)也
又曰
鬷、緫也
數(shù)讀如數(shù)罟之?dāng)?shù)
數(shù)罟、豳風(fēng)作緵罟
魚麗作緫罟
然則二傳皆謂鬷者、緫之假借字也
從鬲
?聲
子紅切
九部
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