柢郤
柢郤是由漢字"柢"(讀音:dǐ,chí,部首:木,筆畫數(shù):9)和漢字"郤"(讀音:xì,部首:阝,筆畫數(shù):9)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漢字的含義,柢郤可能表示:
- 柢(柢的基本解釋[dǐ]樹木的根;引申為基礎:根深~固)和郤(郤的基本解釋1.同“隙”)的組合意義
柢的信息
柢的部首: 木
柢的拼音: dǐ,chí
柢的筆畫數(shù): 9
柢的繁體字: 柢
柢的筆順: 一丨ノ丶ノフ一フ丶
柢的解釋: 柢的基本解釋[dǐ]樹木的根;引申為基礎:根深~固
他的英文很有根~
[chí]1.碓衡,杵柄
《集韻·支韻》:“柢,《字林》:碓衡
”2.桃
《集韻·支韻》:“柢,桃也
”柢的介紹1.柢[dǐ]柢[dǐ]〈名〉(形聲
從木,氐(dǐ)聲
本義:樹根,根柢)同本義
特指直根柢,本也
——《爾雅·釋言》柢也者,本之所以建生也
——《韓非子·解老》蟠木根柢
——《漢書·鄒陽傳》又素無根柢之容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老子》比喻事物的本源或基礎后來村里的青年女人又要追問根柢了
——茅盾《殘冬》柢的釋意柢(形聲
從木,氐聲
本義樹根,根柢)同本義
特指直根柢,本也
--《爾雅·釋言》柢也者,本之所以建生也
--《韓非子·解老》蟠木根柢
--《漢書·鄒陽傳》又素無根柢之容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老子》比喻事物的本源或基礎后來村里的青年女人又要追問根柢了
--茅盾《殘冬》柢dǐ1.樹根
特指直根
2.物體的底
3.根基,基礎
4.源,本源
5.通"氐"
大概;大略
6.通"胝"
牲之本體,古代用于祭祀
7.通"抵"﹑"抵"
柢的康熙字典解釋柢【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5畫《唐韻》《韻會》都禮切《正韻》典禮切,音邸
《說文》根也
《徐鍇曰》華葉之根曰蒂,木之根曰柢
《老子·道德經(jīng)》深根固柢
《何劭·遊仙詩》根柢無雕落
又與邸通
《爾雅·釋器》邸謂之柢
《郭註》根柢皆物之邸,邸卽底
又《唐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音帝
又《唐韻》《廣韻》都奚切《集韻》《正韻》都黎切,音低
義同
柢的說文解字解釋柢【卷六】【木部】木根也
從木氐聲
都禮切說文解字注(柢)木根也
道德經(jīng)
深其根
固其柢
長生久視之道
韓非解老曰
樹木有曼根
有直根
直根者、書之所謂柢也
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
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
按?者曰直根
橫者曰曼根
柢或借蒂字爲之
又借氐字爲之
節(jié)南山傳曰氐本也是
從木
氐聲
都禮切
十五部
柢的古漢語解釋柢dǐ<名>樹根;根底
《韓非五·解老》:“~固則生長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蟠木根~,輪囷離詭
”(蟠結(jié)的樹根彎曲奇特
)【引】基礎
左思《吳都郡》:“霸王之所根~,開國之所基趾
”柢
郤的信息
郤的部首: 阝
郤的拼音: xì
郤的筆畫數(shù): 9
郤的繁體字: 郤
郤的筆順: ノ丶ノ丶丨フ一フ丨
郤的解釋: 郤的基本解釋1.同“隙”
2.姓
郤的介紹〈名〉(形聲
從邑,谷(què)聲
本義:晉國大夫叔虎的封地
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帶)同本義[Xi,afief]郤,晉大夫叔虎邑也
——《說文》郤鄉(xiāng)在河內(nèi)
——《聲類》又如:郤詵丹桂(亦作“郤桂”、“郤詵枝”
晉郤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自視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王
后喻科舉及第)假借為“隙”
空隙;裂縫若白駒之過郤
——《莊子》相見于郤地曰會
——《禮記·曲禮》又如:郤穴(孔穴);郤地(兩國交界之地
即國境線)隔閡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史記·項羽本紀》與紅陽侯有郤
——《漢書·孫寶傳》
師古曰:“郤,與隙同
”小恙,不舒適玉體有所郤
——《戰(zhàn)國策·趙策》郤的康熙字典解釋郤【酉集下】【邑部】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7畫《唐韻》綺戟切《韻會》《正韻》乞逆切,音
《說文》晉大夫叔虎邑
又姓
《正韻》晉大夫郤獻子之後,與郄通
又仰也
《儀禮·士昏禮》贊啓會郤于敦南
《疏》郤,仰也
謂仰于地也
又與通
《禮·曲禮》諸侯相見於郤地曰會
《註》郤地,謂閒之地
又骨肉之交也
《莊子·養(yǎng)生主》批大郤,導大窽
又怨也
《史記·項羽紀》令將軍與臣有郤
◎按《正韻》從,音其虐切,非山谷之谷
從從阝爲隙,從谷從卩爲卻,形雖似而實不同也
郤的說文解字解釋郤【卷六】【邑部】晉大夫叔虎邑也
從邑谷聲
綺切說文解字注(郤)晉大夫叔虎邑也
叔虎之子曰郤芮
以邑爲氏
從邑
谷聲
綺?切
古音在五部
郤的古漢語解釋郤xì①<名>縫隙;空隙
《庖丁解?!罚骸芭蟆瑢Т蟾U,因其固然
”②<名>比喻嫌隙感情上的裂縫;隔閡;矛盾
《鴻門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
”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