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敦是由漢字"桂"(讀音:guì,部首:木,筆畫數(shù):10)和漢字"敦"(讀音:dūn,duì,部首:攵,筆畫數(shù):12)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gè)漢字的含義,桂敦可能表示:
- 桂(桂的基本解釋1.桂花樹,木犀的通稱)和敦(敦的基本解釋[dūn]1.厚道:~厚)的組合意義
桂的信息
桂的部首: 木
桂的拼音: guì
桂的筆畫數(shù): 10
桂的繁體字: 桂
桂的筆順: 一丨ノ丶一丨一一丨一
桂的解釋: 桂的基本解釋1.桂花樹,木犀的通稱
2.肉桂樹,常綠喬木
樹皮即桂皮或稱肉桂,有香味,可供藥用,又作調(diào)料
3.廣西的別稱
桂的介紹〈名〉(形聲
從木,圭聲
本義:木名
《說文》:“江南木,百藥之長
”)肉桂(Cinnamomumcassia),常綠喬木,花黃色,果實(shí)黑色,樹皮可做健胃劑,又可調(diào)味芩藭厚樸桂栝蔞
——《急就篇》月桂屬的喬木或灌木,尤指月桂,其葉子被古希臘人用來為德爾斐神桂冠競技運(yùn)動(dòng)的勝利者加冠即木犀(Osmanthusfragrans),亦稱“桂花”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對生、橢圓形,花黃色或黃白色,極芳香,果黑色
花可作香料[sweet-osmanthus]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又如:桂靄(桂花的香氣);桂魄(相傳月中有桂,因以借指月亮);桂醑(桂花美酒);桂花(月光);桂殿涼蟾(月亮的別稱
傳說月亮里有桂樹和蟾蜍而得名)廣西簡稱
如:桂海(南海的別稱
指南方廣西等地)姓桂的釋意桂〈名〉(形聲
從木,圭聲
本義木名
《說文》江南木,百藥之長
”)肉桂(cinnamomumcassia),常綠喬木,花黃色,果實(shí)黑色,樹皮可做健胃劑,又可調(diào)味芩藭厚樸桂栝蔞
--《急就篇》月桂屬的喬木或灌木,尤指月桂,其葉子被古希臘人用來為德爾斐神桂冠競技運(yùn)動(dòng)的勝利者加冠即木犀(osmanthusfragrans),亦稱桂花”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對生、橢圓形,花黃色或黃白色,極芳香,果黑色
花可作香料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又如桂靄(桂桂guì⒈桂花樹,常綠小喬木或灌木
花黃或白色,供觀賞,又可做香料或佐食~花糕
~花酒
⒉桂皮樹,常綠喬木,花黃色
樹皮可供藥用,又可做調(diào)味品
⒊肉桂,常綠喬木,花白色
樹皮供藥用,又可做香料
⒋月桂樹,常綠喬木,花黃色
葉子可做香料
⒌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簡稱
桂的康熙字典解釋桂【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6畫《唐韻》古惠切《集韻》《韻會(huì)》涓惠切《正韻》居胃切,音昋
《說文》江南木,百藥之長
《禮·檀弓》草木之滋,薑桂之謂也
《本草圖經(jīng)》桂有三種: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陽
《爾雅·釋木》梫,木桂
《蘇恭云》牡桂卽木桂也
《離騷經(jīng)》雜申椒與菌桂
又《陶弘景·別錄》單名桂者,恐或是牡桂,人多呼丹桂,正謂皮赤爾
《淮南·招隱士》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又桂林,郡名
《史記·武帝紀(jì)》南取百越之地,以爲(wèi)桂林、象郡
又姓
《姓苑》漢末,陽城炅橫四子避難,一居幽州,姓桂
桂的說文解字解釋桂【卷六】【木部】江南木,百藥之長
從木圭聲
古惠切說文解字注(桂)江南木
本艸曰
桂生桂陽
牡桂生南海山谷
箘桂生交趾、桂林山谷
百藥之長
本艸經(jīng)木部上品首列牡桂、菌桂
箘桂味辛溫
主百病
養(yǎng)精神
和顔色
爲(wèi)諸藥先聘通使
故許云百藥之長
檀弓、內(nèi)則皆薑桂竝言
劉逵引本艸經(jīng)正文曰
菌桂、圓如竹
出交趾
然則其樹正圓如竹
故名箘桂
今本艸云
無骨
正圓如竹
不系之正文
無骨、葢謂空心也
左思賦
邛竹緣嶺
箘桂臨崖
正以竹之實(shí)中者與桂之虛中者反對也
從木
圭聲
古惠切
十六部
桂的謎語1.佳人離去,倚木憂傷
(打一字)2.橋頭佳人相道別(打一漢字)3.得閑出門街邊走(打一字)4.杜絕是非(打一字)5.閨中閑來獨(dú)掩門(打一漢字)6.堆土栽樹(打一字)7.加加減減得十八(打一字)桂
敦的信息
敦的部首: 攵
敦的拼音: dūn,duì
敦的筆畫數(shù): 12
敦的繁體字: 敦
敦的筆順: 丶一丨フ一フ丨一ノ一ノ丶
敦的解釋: 敦的基本解釋[dūn]1.厚道:~厚
2.誠懇:~聘
[duì]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敦的介紹1.敦[duì]2.敦[dūn]敦[duì]〈名〉古代食器
青銅制
蓋和器身都作半圓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蓋可倒置
流行于戰(zhàn)國時(shí)期有虞氏之兩敦
——《禮記·明堂位》另見dūn敦[dūn]〈形〉(形聲
從“攴”,表示與以手持械的動(dòng)作有關(guān)
本義:投擲)厚道
誠樸寬厚;厚重;篤實(shí)說禮樂而敦詩書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乞言,從求善言,可以為政者,敦使受之
——《詩·行葦·序》鄭箋盡力莫如敦篤
——《左傳·成公十三年》敦祗恭厚
——《韓非子·難言》樂者敦和
——《禮記·樂記》乃夫敦樂而無憂
——《禮記·樂記》敦外親
——《漢書·鮑宣傳》又如:敦雅(敦厚文雅);敦固(敦厚鞏固);敦篤(敦厚篤實(shí));敦勉(敦厚勤勉);敦至(篤實(shí)周全);敦善(敦良,敦厚善良)厚實(shí)使虞敦匠
——《孟子·公孫丑下》
注:“敦匠,厚作棺也
”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
——《爾雅·釋丘》又如:敦實(shí)的身材;敦丘(一層的小山丘);敦崇(結(jié)實(shí)高大);敦然(粗厚結(jié)實(shí));敦密(厚實(shí)密致);敦敦實(shí)實(shí)(身體壯實(shí))勤勉,專心且刻苦地完成任務(wù)軥錄疾力,以敦比其事業(yè),而不敢怠傲
——《荀子·榮辱》又如:敦習(xí)(敦學(xué)
勤勉學(xué)習(xí));敦敦(孜孜不息);敦比(孜孜不息地工作)友誼深厚徒作千里曲,弦絕念彌敦
——謝靈運(yùn)《入彭蠡湖口》又如:敦故(敦舊
親厚故舊);敦序(親睦和順);敦倫(夫妻間的性生活)豐富,豐厚敦厐純固于是乎成
——《國語·周語上》民生敦厐
——《左傳·成公十六年》又如:敦物(豐富的物產(chǎn));敦龐(豐厚富足;同“敦厐”)〈動(dòng)〉督促;管理使虞敦匠事
——《孟子·公孫丑下》又如:敦逼(催促逼迫);敦率(遵守,恪守);敦比(治理;辦理);敦世厲俗(促使世俗風(fēng)尚純樸起來)勸導(dǎo)并勉勵(lì)敦眾神使式道兮
——《漢書·揚(yáng)雄傳》又如:敦曉(勸勉開導(dǎo));敦誘(勸勉誘導(dǎo));敦教(勉勵(lì)教誨)注重
如:敦教(注重禮教);敦友(重視友情)推崇,崇尚
如:敦樂(崇尚音樂);敦獎(jiǎng)(推崇褒揚(yáng));敦禮(尊崇禮教);敦本務(wù)實(shí)(崇尚根本,注重實(shí)際)另見duì敦的釋意敦(形聲
從攴”,表示與以手持械的動(dòng)作有關(guān)
本義投擲)厚道
誠樸寬厚;厚重;篤實(shí)說禮樂而敦詩書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乞言,從求善言,可以為政者,敦使受之
--《詩·行葦·序》鄭箋盡力莫如敦篤
--《左傳·成公十三年》敦祗恭厚
--《韓非子·難言》樂者敦和
--《禮記·樂記》乃夫敦樂而無憂
--《禮記·樂記》敦外親
--《漢書·鮑宣傳》又如敦雅(敦厚文雅);敦固(敦厚鞏固);敦篤(敦厚篤實(shí));敦勉(敦厚勤勉);敦至(篤實(shí)周全);敦善(敦良,敦厚善良)厚實(shí)使虞敦匠
╠敦dūn①誠懇~請
②姓
【敦促】誠懇地催促
【敦厚】忠厚
【敦煌石窟】中國著名石窟
位于甘肅省敦煌縣東南
前秦建元二年(366),僧樂尊開始鑿窟造象
歷經(jīng)隋、唐以至元代,均有所修建
現(xiàn)尚存有壁畫和雕塑作品的共486窟,計(jì)有壁畫12萬平方米,造像2415尊
壁畫包括本生、佛傳、經(jīng)變、供養(yǎng)人和建筑彩畫圖案等;造像都是泥塑,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
這些作品反映了中國從4世紀(jì)到14世紀(jì)的部分社會(huì)生活及歷代造型藝術(shù)的發(fā)展情況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后,窟內(nèi)歷史文物和藝術(shù)品遭到斯坦因、伯賢、華爾納等外國掠奪者的大量盜竊和破壞
建國后設(shè)立敦煌文物研究所,進(jìn)行修復(fù)、保管和研究工作
1987年12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又名千佛洞、莫高窟
【敦刻爾克撤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英法盟軍從法國向英國的一次大撤退
1940年5月,德軍侵入比利時(shí),擊敗英法盟軍
在比利時(shí)境內(nèi)的英法盟軍約40萬人,約有34萬人經(jīng)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海港通過英吉利海峽撤至英國,避免了主要軍事力量全軍覆沒的危險(xiǎn)
【敦請】誠心地邀請
【敦實(shí)】(人或物)粗短而結(jié)實(shí)
敦duī1.治理,管理
2.投擲;捶擊
3.獨(dú)處貌
4.比試
敦duì1.古代食器
用以盛黍﹑稷﹑稻﹑粱等
形狀較多
一般為三短足,圓腹,二環(huán)耳,有蓋
圈足的敦,蓋上多有提柄
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
2.指形制較大的酒器
3.通"憝"
怨恨,怨怒
敦dùn1.豎
2.同"墩"
土堆
3.指形狀似土堆的東西
敦tún1.布陳,屯聚
2.古時(shí)軍伍編制單位
參見"敦長"
敦tuán1.聚攏貌
2.謂聚攏
3.通"團(tuán)"
圓形
參見"敦瓜"
敦diāo1.雕畫,文飾
參見"敦弓"﹑"敦琢"
敦的康熙字典解釋敦【卯集下】【攴部】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8畫〔古文〕《廣韻》《集韻》都昆切,音墩
《說文》作
怒也,詆也
一曰誰何也
又《五經(jīng)文字》敦,厚也
《易·臨卦》敦臨吉
《疏》厚也
又《詩·邶風(fēng)》王事敦我
《釋文》韓詩云:敦,迫也
鄭都回反,猶投擲也
又《爾雅·釋詁》敦,勉也
《疏》敦者,厚相勉也
《前漢·揚(yáng)雄傳》敦衆(zhòng)神使式道兮
《註》師古曰:敦,勉也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午曰敦牂
《史記·歷書註》敦,盛也
又《揚(yáng)子·方言》敦,大也
又姓
《廣韻》敦洽,衞之醜人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huì)》《正韻》都回切,音堆
《詩·豳風(fēng)》敦彼獨(dú)宿
《傳》敦敦然獨(dú)宿也
又《詩·魯頌》敦商之旅
《箋》敦,治也
又《莊子·說劒篇》今日試使士敦劒
《註》敦,斷也
又《廣韻》度官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徒官切,音團(tuán)
《詩·豳風(fēng)》有敦瓜苦
《傳》敦,猶專專也
《疏》敦,是瓜繫蔓之貌,言瓜繫於蔓,專專然也
《釋文》徒丹反
《朱傳》音堆
又《詩·大雅》敦彼行葦
《傳》聚貌
《釋文》徒端反
又《集韻》徒渾切,音屯
《詩·大雅》鋪敦淮濆
《箋》當(dāng)作屯
《揚(yáng)雄·甘泉賦》敦萬騎於中營兮
《註》敦與屯同
也
又《類篇》敦煌,郡名
又《集韻》《韻會(huì)》丁聊切,音雕
《詩·大雅》敦弓旣堅(jiān)
《傳》敦弓,畫弓也
天子敦弓音彫
《疏》敦與彫,古今之異
又《詩·周頌》敦琢其旅
《疏》敦雕古今字
《朱傳》音堆
又《集韻》都內(nèi)切,音對
《儀禮士昏禮》黍稷四敦皆蓋
《禮·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
《註》敦音對
黍稷器
《疏》敦與瑚璉簠簋連方,故云黍稷器也
又《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dòng)穸?br>《註》敦,槃?lì)?,古者以槃盛血,以敦盛?br>又《集韻》大到切,音道
幬,或作敦
覆也
《周禮·春官·司幾筵》每敦一幾
《註》敦讀曰燾
覆也
又《集韻》杜皓切,音稻
又留切,音儔
義同
又《集韻》《正韻》杜本切,音盾
《左傳·文十八年》天下之民
謂之渾敦
《註》謂驩兜渾敦,不開通之貌
《疏》混沌與渾敦,字之異耳
又《廣韻》《集韻》《韻會(huì)》《正韻》都困切
通作頓
《爾雅·釋丘》丘一成爲(wèi)敦丘
《疏》詩衞風(fēng)氓篇,至于頓丘,是也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
《註》敦,音頓
《史記·歷書註》困敦,混沌也
又《莊子·列禦》敦杖蹙之
《音義》敦,音頓
司馬云:豎也
又《集韻》主尹切,音準(zhǔn)
淳,或作敦
《周禮·天官·內(nèi)宰》出其度量淳制
《註》故書淳爲(wèi)敦
杜子春讀敦爲(wèi)純
純者,謂幅廣也
又《集韻》他昆切
憞,或省作敦
憞者,恨心不明也
又《韻補(bǔ)》葉都鈞切
《崔瑗·南陽文學(xué)頌》我國旣淳,我俗旣敦
又葉亭年切
《蘇軾·祭同安郡夫人文》嗣爲(wèi)兄弟,莫如君賢
婦職旣備,母儀甚敦
敦的說文解字解釋敦【卷三】【攴部】怒也
詆也
一曰誰何也
從攴聲
都昆切
又,丁回切說文解字注(敦)怒也
詆也
一曰誰何也
皆責(zé)問之意
邶風(fēng)
王事敦我
毛曰
敦厚也
按心部惇、厚也
然則凡云敦厚者、皆假敦爲(wèi)惇
此字本義訓(xùn)責(zé)問
故從攵
誰何見言部
從攴
聲
都昆切
十三部
敦的古漢語解釋敦dūn①厚
《國語·周語上》:“夫民之大事在農(nóng),……~龐純固,于是乎成
”《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雖~必困
”(知道正確的道理而不去實(shí)行,即使知識(shí)淵博,也一定會(huì)處于困境
)【引】厚道
《韓非子·難言》:“~祇恭厚
”【又】注重,推崇
謝朓《賦貧民田》詩:“~本抑工商,均業(yè)省兼并
”②<動(dòng)>敦促;督促
《晉書·謝安傳》:“累下郡縣~逼,不得已赴召
”tún通“屯”
駐扎
揚(yáng)雄《甘泉賦》:“~萬騎于中營兮,方玉車之千乘
”duì古時(shí)盛黍稷的器具
《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
”diāo通“雕”
彩畫;刻畫
《詩經(jīng)·大雅·行葦》:“~弓既堅(jiān),四鍭既鈞
”tuán①團(tuán);園
《詩經(jīng)·豳風(fēng)·東山》:“有~瓜苦,烝在栗薪
”②<形>聚攏的樣子
《詩經(jīng)·大雅·行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
”【敦本】注重根本
本,指農(nóng)業(yè)
【敦龐】富足
敦厚、淳樸
【敦序】分其次序而親重之
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