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仞是由漢字"汶"(讀音:wèn,mén,部首:氵,筆畫數(shù):7)和漢字"仞"(讀音:rèn,部首:亻,筆畫數(shù):5)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gè)漢字的含義,汶仞可能表示:
- 汶(汶的基本解釋[wèn]〔~水〕水名,在中國山東?。┖拓穑ㄘ鸬幕窘忉尮艜r(shí)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萬~高山)的組合意義
汶的信息
汶的部首: 氵
汶的拼音: wèn,mén
汶的筆畫數(shù): 7
汶的繁體字: 汶
汶的筆順: 丶丶一丶一ノ丶
汶的解釋: 汶的基本解釋[wèn]〔~水〕水名,在中國山東省
亦稱“大汶河”
[mén]〔~~〕心中昏暗不明,如“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者乎?”汶的介紹1.汶[Wèn]2.汶[mén]汶[Wèn]〈名〉水名今大汶水,又稱“大汶河”,發(fā)源于山東省萊蕪縣北,古代本經(jīng)東平縣至梁山東南,流入濟(jì)水
今主流西注東平湖,北入黃河浮于汶,達(dá)于濟(jì)
——《書·禹貢》今汶河
古稱“汶水”
源出山東省臨朐縣南,東北流,至安丘東北入濰河
如:汶上(汶水之北
泛指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齊國之地);汶陽川(汶水);汶陽田(在汶水北
春秋時(shí)魯國屬地
在今山東泰安市西南一帶);汶陽田反(比喻失而復(fù)返)汶[mén]另見wèn汶的釋意汶汶men受物之汶汶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汶水名今大汶水,又稱大汶河”,發(fā)源于山東省萊蕪縣北,古代本經(jīng)東平縣至梁山東南,流入濟(jì)水
今主流西注東平湖,北入黃河浮于汶,達(dá)于濟(jì)
--《書·禹貢》今汶河
古稱汶水”
源出山東省臨朐縣南,東北流,至安丘東北入濰河
如汶上(汶水之北
泛指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齊國之地);汶陽川(汶水);汶陽田(在汶水北
春秋時(shí)魯國屬地
在今山東泰安市西南一帶);汶陽田反(比喻失而復(fù)返)汶wèn⒈汶河,在山東省
⒉汶川縣,在四川省
汶mén1.見"汶汶"
2.蒙蔽
汶mín1.山名
2.水名
岷江
汶的康熙字典解釋汶【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4畫〔古文〕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文運(yùn)切,音問
水名
《書·禹貢》浮于汶,達(dá)于濟(jì)
又濟(jì)東北會于汶
《前漢·地理志》泰山郡萊蕪縣原山汶水出,西南入泲
《水經(jīng)》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壽張縣,至安民亭入于濟(jì)
《註》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俗謂之胡盧堆
牟縣,古牟國,故俗謂是水爲(wèi)牟汶
汶水又右合北汶水,水出太山天門下谷東流,西南逕汶陽縣,又西南逕桃鄕縣,自桃鄕四分,當(dāng)其派別之處,謂之四汶口
左二水雙流至無鹽郈鄕平陸故城,合爲(wèi)茂都澱
次一汶至壽張故城東,遂爲(wèi)澤渚
右一汶逕壽張縣西南,注長直溝,西流入泲
《淮南子·地形訓(xùn)》汶出弗其
《高誘註》弗其,山名,在朱虛縣東
◎按誘說乃東汶,非經(jīng)所謂入濟(jì)者也
又《前漢·地理志》瑯邪郡朱虛縣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
《說文》維作濰
《水經(jīng)》汶水出朱虛縣泰山
《酈道元注》伏琛晏謨言,水出縣東西峿山,山在小泰山東
地理風(fēng)俗記曰:朱虛縣東四十里有峿城,亭故縣也
汶水逕峿城北,又北過淳於縣西
濰水過縣東,其城東北則兩川交會也
又《水經(jīng)注》?崮水有二源雙會,東導(dǎo)一川,俗謂之汶水,東經(jīng)蒙隂縣,注桑泉水,又東北流入於沂
又汶上,縣名
《廣輿記》本漢平陸,今屬兗州府
又《集韻》武粉切,音吻
義同
又《廣韻》《集韻》無分切,音文
黏唾也
又遼東有汶城
《盛輔之云》卽孤竹國也
音文
又《廣韻》武巾切《集韻》眉貧切《正韻》彌鄰切,音珉
與岷通
汶江也
《書·禹貢》岷嶓旣藝
《又》岷山導(dǎo)江
《史記》皆作汶
《山海經(jīng)》大江出汶山
《輿地廣記》汶山在茂州汶山縣西北,俗謂之鐵豹嶺
禹之導(dǎo)江,發(fā)跡於此
又汶山,郡名
汶川,縣名
《蜀王本紀(jì)》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
廣柔隋攺曰汶川
《廣輿記》今屬成都府
又《集韻》謨奔切《韻會》謨昆切,音門
汶濛,玷辱也
《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正字通》汶水,今一統(tǒng)志列爲(wèi)三,曰塹汶,徐汶,靑汶
章本淸曰:入濟(jì)之汶,見禹貢,論語
汶上,書傳謂之北汶,卽今大淸河入濰之汶,見漢書
入沂之汶,見水經(jīng)
齊有三汶,淸河爲(wèi)大
述征記:泰山郡水皆名汶,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皆源別流同,又在三汶之外
汶的說文解字解釋汶【卷十一】【水部】水
出瑯邪朱虛東泰山,東入濰
從水文聲
桑欽說:汶水出泰山萊蕪,西南入泲
亡運(yùn)切說文解字注(汶)汶水
出瑯邪朱虛東泰山
東入濰瑯邪郡朱虛、見前志
後志屬北海國
今山東靑州府臨胊縣東六十里有朱虛故城
前志朱虛下云
東泰山、汶水所出
東至安丘入維
水經(jīng)曰
汶水、出朱虛縣泰山
北過其縣東
又北過淳于縣西
又東北入於濰
謂之東汶水
以別於禹貢汶水也
按東泰山卽封禪書黃帝封東泰山、今沂山是也
今東汶河源出臨胊縣南沂山東北谷
東流近穆陵關(guān)
折東北流數(shù)十里
折東流百五十里
至安邱縣西南境
折東北流經(jīng)縣城西北
又東流數(shù)十里與濰水會
從水
文聲
亡運(yùn)切
十三部
按二汶水在齊
漢人崏山崏江字作汶山汶江
以古音同讀如文之故
謂之假借可也
考工記
貉踰汶則死
淮南子同
鄭云
汶水在魯北
酈注以入汶水篇
考工記多齊語、則謂入?之汶無疑也
殷敬順剏爲(wèi)異說
殊非是
桑欽說
汶水出泰山萊蕪
西南入泲
此謂禹貢汶水也
上文渭水、濕水、沂水皆舉別說
皆謂一水而說源有不同也
此則畫然二水
源流皆異
泰山郡萊蕪、二志同
前志萊蕪下曰
原山、禹貢汶水出
西南入泲
桑欽所言
水經(jīng)於濟(jì)水曰
又東北過壽張縣西畍安民亭南
汶水從東北來注之
於汶水曰
又西南過壽張縣北
又西南至安民亭入於濟(jì)
按舊泲水合汶於安民亭
今東平州西南十里安山鎭卽古亭也
今汶水出今山東泰安府萊蕪縣東北七十里之原山
亦名馬耳山
西南流經(jīng)縣城西北
又經(jīng)泰安府南境
又經(jīng)寧陽縣北境
至汶上縣北之戴村壩
又經(jīng)汶上西南境之南旺
分流南北
南流者四分以接徐沛
北流者六分以接臨淸
自明永樂中宋禮開會通河以及國朝運(yùn)河皆全資汶水
而入泲之故道湮矣
前志朱虛下但云汶水
萊蕪下則云禹貢汶水
然則出朱虛入濰者、非禹貢汶水也
汶
仞的信息
仞的部首: 亻
仞的拼音: rèn
仞的筆畫數(shù): 5
仞的繁體字: 仞
仞的筆順: ノ丨フノ丶
仞的解釋: 仞的基本解釋古時(shí)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萬~高山
為山九~,功虧一簣
仞的介紹〈名〉(形聲
從人,刃聲
本義:古代長度單位
周制八尺,漢制七尺)同本義[ren,anancientmeasureofvaryinglength]仞,伸臂一尋八尺也
——《說文》按,諸說不一筑宮仞有三尺
——《禮記·祭義》深八尺謂之洫,深二仞謂之澮
——《考工記·匠人》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列子·湯問》一片孤城萬仞山
——唐·王之渙《涼州詞》夫子之墻數(shù)仞
——《論語·子張》春秋時(shí)楚地名,在今湖北省十堰市東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
——《左傳》用同“刃”
鋒刃,借指刀劍之類的兵器[sameas“刃”]仞,通作刃
——《正字通》〈動〉測量深度計(jì)丈數(shù),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
——《左傳》“認(rèn)”的古字
承認(rèn)公理者,猶云眾所同仞之界域
——章炳麟《四惑論》通“認(rèn)”
辨認(rèn)
如:仞識論(認(rèn)識論)認(rèn)為,當(dāng)作非其事者勿仞也…
仞人之事者敗
——《淮南子·人間》惟通州五代所置,向無郡名,政和末,始賜名靜海,史家遂誤仞改州為郡矣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通“忍”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勝計(jì)也
——《墨子》〈形〉通“韌”
柔軟而堅(jiān)固鞏用黃牛之革
——《易·革》
三國魏·王弼注:“牛之革堅(jiān)仞不可變也
”通“牣”
滿,充滿虛宮館而勿仞
——司馬相如《上林賦》充仞其中者
——司馬相如《子虛賦》又如:仞積(堆滿)仞的釋意仞(形聲
從人,刃聲
本義古代長度單位
周制八尺,漢制七尺)同本義仞,伸臂一尋八尺也
--《說文》按,諸說不一筑宮仞有三尺
--《禮記·祭義》深八尺謂之洫,深二仞謂之澮
--《考工記·匠人》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列子·湯問》一片孤城萬仞山
--唐·王之渙《涼州詞》夫子之墻數(shù)仞
--《論語·子張》春秋時(shí)楚地名,在今湖北省十堰市東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
--《左傳》用同刃”
鋒刃,借指刀劍之類的兵器仞rèn〈古〉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仞的康熙字典解釋仞【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畫:5畫,部外筆畫:3畫《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而振切,音刃
《孔安國曰》八尺曰仞
《禮·祭義》築宮仞有三尺
《前漢·賈誼傳》鳳凰翔於千仞
又度深曰仞
《左傳·昭三十二年》仞溝洫
又與認(rèn)通
《列子·天瑞篇》天地萬物不相離,仞而有之,皆惑也
《註》仞卽認(rèn)
《淮南子·人閒訓(xùn)》非其事者,勿仞也
仞人之事者敗
又與牣通
滿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充仞其中
又地名
《左傳·文十六年》楚子貝自仞以伐庸
《註》仞入庸道
一作軔
《孟子》掘井九軔
《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爲(wèi)仞,中人之身,長八尺,兩臂尋之,亦八尺,兩足步之,亦八尺
度高深以仞,度短長以尋,度地以步
《小爾雅》四尺曰仞,王肅從之
包咸鄭謂七尺曰仞
《書》爲(wèi)山九仞
《釋文》仞,七尺也
《應(yīng)劭·漢書註》:五尺六寸曰仞
顏師古非之曰:八尺曰仞,取人申臂之一尋也
顏說與孔安國同,顏以八尺爲(wèi)仞是也
《說文》以仞爲(wèi)申臂一尋,非
一尋止六尺耳
或曰古尺短,周尺八尺,以今度之一寸,又減二分,應(yīng)劭之說據(jù)漢尺也
《莊子·庚桑楚》步仞之丘註:七尺曰仞,亦非
仞的說文解字解釋仞【卷八】【人部】伸臂一尋,八尺
從人刃聲
而震切說文解字注(仞)伸臂一尋八尺
按此解疑非許之舊
恐後人改竄爲(wèi)之
尺部下云
周制寸尺咫尋常仭諸度量
皆以人之體爲(wèi)法
假令尋仭同物
許不當(dāng)?舉之矣
諸家之說仭也
王肅、趙岐、王逸、曹操、李筌、顏師古、房玄齡、鮑彪諸人並曰八尺
而鄭周禮儀禮注、包咸論語注、高誘注呂氏春秋、王逸注大招招?、李謐明堂制度論、郭璞注司馬相如賦用司馬彪之說、陸德明莊子釋文則皆謂七尺
淮南子原道訓(xùn)注八尺
而覽冥訓(xùn)注則云七尺
百仭者七百尺
證以呂氏春秋注則原道注可疑
近歙程氏瑤田通藝錄有說曰
言七尺者是也
楊雄方言云
度廣曰尋
杜預(yù)左傳仭溝洫注
度深曰仭
二書皆言人伸?手以度物之名
而尋爲(wèi)八尺、仭必七尺者、何也
同一伸手度物
而廣深用之
其勢自不得不異
人長八尺
伸?手亦八尺
用以度廣
其勢全伸而不屈
而用之以度深
則必上下其左右手而側(cè)其身焉
身側(cè)則胸與所度之物不能相摩
於是?手不能全伸而成弧之形
弧而求其弦以爲(wèi)仭必不能八尺
故七尺曰仭
亦其勢然也
說文測下云
深所至也
玉篇云
度深曰測
測之爲(wèi)言側(cè)也
余說與之合矣
玉裁謂
程說甚精
仭說可定矣
考工記
廣二尋、深二仭謂之澮
倘其度同八尺
何不皆曰二尋
如上文廣二尺、深二尺之例也
許書於尺下旣尋仭兼舉
尋者、八尺也
見寸部
則仭下必當(dāng)云七尺
今本乃淺人所竄易耳
程氏又曰
小爾雅云四尺
應(yīng)邵云五尺六寸
此其繆易見也
從人
刄聲
而震切
十二部
或借爲(wèi)牣滿字
孟子
掘井九軔
借軔爲(wèi)之
仞的古漢語解釋仞rèn①<名>古代長度單位
八尺為一仞
一說七尺,也有以五尺或六尺或四尺為一仞的
古代尺度不同,一尺的長短也不一致,通常一仞相當(dāng)于一個(gè)成年人向兩側(cè)伸開兩臂后從左后指手到右手指中間的距離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
”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