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的信息
涌的部首: 氵
涌的拼音: yǒng,chōng
涌的筆畫數(shù): 10
涌的繁體字: 湧
涌的筆順: 丶丶一フ丶丨フ一一丨
涌的解釋: 涌的基本解釋[yǒng]1.水或云氣冒出:淚如泉~
風起云~
2.從水或云氣中冒出:雨過天晴,~出一輪明月
臉上~起了笑容
3.波峰呈半圓形,波長特別大、波速特別高的海浪
[chōng]河汊(多用于地名):河~
蝦~(在廣東)
涌的介紹1.涌[chōng]2.涌[yǒng]涌[chōng]〈名〉〈方〉∶河汊天黑了,風越來越緊,徐炳華把船駛進就近的小河涌里
——陳殘云《香飄四季》多用于地名另見yōng涌[yǒng]〈動〉(形聲
從水,甬(yǒng)聲
本義:水向上冒)同本義涌,滕也
——《說文》涌,出也
——《廣雅》濫泉正出
正出,涌出也
——《爾雅·釋水》泉暴出者曰涌
——《論衡·狀留》醴泉涌于清室,通川過于中庭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泉暴出者曰涌
——漢·王充《論衡》又如:涌沸(噴涌出沸騰的水);涌泉(水向上噴出的泉)引申指云、霧、煙、氣等上騰冒出洪波涌起
——《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云煙沸涌
——唐·李朝威《柳毅傳》亦浪涌
——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風云騰涌
又如:風起云涌
亦泛指其他事物突然冒出、升起烈焰應手涌出,故以火山名軍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又如:涌聚(涌現(xiàn)聚合);涌觸(涌現(xiàn)于心頭的感觸)水奔涌,翻騰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唐·杜甫《秋興》又如:涌溜(洶涌的水流);涌溜溜(形容翻卷飄動);涌湍(激流;奔流);涌裔(水波騰涌貌);涌激(洶涌激蕩);涌沸(翻騰);排排巨浪向岸邊涌來比喻物價騰貴
如:涌長(急劇增長);涌貴(物價猛漲)嘔吐
如:涌泄(嘔吐排泄)另見chōng“湧”另見yǒng涌的釋意涌(形聲
從水,甬聲
本義水向上冒)同本義涌,滕也
--《說文》涌,出也
--《廣雅》濫泉正出
正出,涌出也
--《爾雅·釋水》泉暴出者曰涌
--《論衡·狀留》醴泉涌于清室,通川過于中庭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泉暴出者曰涌
--漢·王充《論衡》又如涌沸(噴涌出沸騰的水);涌泉(水向上噴出的泉)引申指云、霧、煙、氣等上騰冒出洪波涌起
--《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云煙沸涌
--唐·李朝威《柳毅傳》亦浪涌
--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風云騰涌
涌(湧)yǒng⒈水從下向上冒出~泉
⒉像水那樣向上涌或涌出風起云~
涌chōng1.河汊
多用于地名
涌的康熙字典解釋涌【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7畫《唐韻》余隴切《集韻》《韻會》尹竦切,音勇
《說文》騰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洶涌澎湃
又水名
《水經(jīng)》江水至華容縣,又東涌水注之
《集韻》或作湧
涌的說文解字解釋涌【卷十一】【水部】滕也
從水甬聲
一曰涌水,在楚國
余隴切說文解字注(涌)滕也
滕、水超踴也
二篆宜相連
今本葢非古也
從水
甬聲
余隴切
九部
一曰涌水
在楚國
左傳荘十八年
閻敖遊涌而逸
楚子殺之
杜曰
涌水在南郡華容縣
華容今湖北荊州府監(jiān)利縣地
涌水在今江陵縣東南
自監(jiān)利縣流入夏水支流也
水經(jīng)曰
江水、又東南當華容縣南
涌水入焉
酈云
水自夏水南通於江
謂之涌口
涌的古漢語解釋涌yǒng①<動>水向上冒
《觀滄?!罚骸扒镲L蕭瑟,洪波~起
”②<形>升騰、滾騰的樣子
《柳毅傳》:“宮殿擺簸,云煙沸~
”【涌裔】水波騰涌的樣子
涌
滁的信息
滁的部首: 氵
滁的拼音: chú
滁的筆畫數(shù): 12
滁的繁體字: 滁
滁的筆順: 丶丶一フ丨ノ丶一一丨ノ丶
滁的解釋: 滁的基本解釋滁州(Chúzhōu),地名,在安徽
滁的介紹〈名〉水名
在安徽省東部
源出肥東縣東北,折而東流,經(jīng)滁縣至江蘇省六合縣注入長江
本作“涂”,唐人改作“滁”古州名
在安徽省東部,滁河流域,鄰接江蘇省,津浦鐵路縱貫
特產(chǎn)“滁菊”、“滁州竹籃”
境內(nèi)瑯琊山風景幽美,為游覽勝地環(huán)滁皆山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滁的釋意滁水名古州名環(huán)滁皆山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滁chú滁州,在安徽省
滁的康熙字典解釋滁【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10畫《唐韻》直魚切《集韻》《韻會》陳如切《正韻》長魚切,音除
水名,出簸箕山,入海
又州名
《廣輿記》秦屬九江郡,東晉曰南譙,北齊曰北譙,隋唐宋曰滁州
滁的說文解字解釋滁【卷十一】【水部】水名
從水除聲
直魚切說文解字注(涂)涂水
出益州牧靡南山
西北入繩
繩各本譌作澠
今正
牧前志作收
後志作牧
華陽國志竟作
李奇曰
靡音麻
收靡卽麻
常璩曰
麻縣山出好麻
收牧三字皆同紐
釋益州太守碑牧靡字三見
晉書亦作牧矣
益州郡牧靡、二志同
前志曰
南山臘、涂水所出
西北至越巂入繩
過郡二
行千二十里
水經(jīng)注若水篇曰
若水、又東
涂水注之
水出建寧郡之收靡縣南山
縣山竝卽草以立名
山在縣東烏句山南五百里
山生收靡
可以解毒
涂水導源臘谷
西北流至越巂入若水
按涂水出臘谷
故漢志謂之臘
涂水、漢志說文皆云入繩
而水經(jīng)注云入若水者、善長云若水、又逕越巂大莋縣入繩
繩水出徼外
南逕旄牛道
至大莋與若水合
自下亦通謂之繩水矣
諸書錄記羣水
或言入若
又言注繩
正是異水沿注
通爲一津
隨納通稱也
水道提綱曰
金沙江卽古繩水
鴉龍江一名打沖河
卽古若水
金沙江出番地
至雲(yún)南姚安府大姚縣境合鴉龍江、至四川敘州府治宜賓縣西南境入於江
金沙自犛石山發(fā)源
至雲(yún)南麗江府境已四千二百餘里
自麗江至四川敘州府又二千五百餘里
源遠流長
所受大水數(shù)十
小水無數(shù)
其爲大江上源無疑也
玉裁謂多以金沙爲大江正源
然非禹貢崏山道江之旨
禹貢於河源江源皆舉其近者
聖人不尙遠略之意
牧靡今何縣
涂水今何水
未審
從水
余聲
同都切
五部
按古道塗、塗墍字皆作涂
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