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的信息
游的部首: 氵
游的拼音: yóu
游的筆畫數(shù): 12
游的繁體字: 遊
游的筆順: 丶丶一丶一フノノ一フ丨一
游的解釋: 游的基本解釋1.人或動物在水里行動:~泳
魚在水里~
2.各處從容地行走;閑逛:~覽
~園
~玩
~人
~遍大江南北
3.交游;來往
4.不固定的;經(jīng)常移動的:~牧
~民
~擊
~資
5.江河的一段:上~
中~
下~
6.姓
游的介紹〈名〉(形聲)同本義[flag’sstreamer]游,旌旗之流也
——《說文》為下國綴旒
——《詩·長發(fā)》鞶厲游纓,昭其數(shù)也
——《左傳·桓公十二年》江河的一段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秦風(fēng)》又如:上游;下游;中游鳥媒,獵人馴養(yǎng)用以招引野鳥的家鳥恐吾游之晏起,慮原禽之罕至
——《文選·潘岳·射雉賦》古水名
淮河下游分支
由今江蘇省漣水縣、灌南縣至連云港市入黃海姓〈動〉人或動物在水里浮行或潛泳其父善游
——《呂氏春秋·察今》子豈遽善游
魚游于沸鼎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游魚細石
——吳均《與朱元思書》流動,不固定皆若空游無所依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又如:游衍(游游衍衍
游蕩;游樂;干干停停,拖延時間);游花插趣(游蕩作樂);游回磨轉(zhuǎn)(團團轉(zhuǎn));游行(到處漫游)遊、邎yóu〈動〉遨游;游覽;游玩,優(yōu)游逍遙噬肯來遊
——《詩·唐風(fēng)·有杕之杜》遊毋倨
——《禮記·曲禮》
注:“行也
”膳飲從于遊
——《禮記·王制》
注:“謂出入上觀
”厥壤可遊
——《封禪文》
注:“遨也
”文王不敢盤于遊用
——《書·無逸》同游者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游人雖未盛
——明·袁宏道《滿井游記》余游巴黎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又如:游春白相(春游;踏青);游學(xué)呈子(報告本人外出,請求保留學(xué)籍的呈文);游仙(漫游仙界)結(jié)交;交游此真吾所愿從游
——《史記·酈生傳》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息交以絕游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又如:游藝(外出游學(xué),以文交友);游合(交游聚會);游從(相隨同游;交往,特指與長輩交往);游集(從各處來聚集)閑逛,悠閑無所事事
如:游營撞尸(罵人話
指到處游逛的人);游花浪子(不務(wù)正業(yè),一味吃喝嫖賭尋歡作樂的人);游頭浪子(游手好閑的浪蕩子弟);游勇(失去統(tǒng)屬的逃散的兵士)行走;飛行;巡行
如:游營(游行示眾);游禽(飛鳥);游騎(擔任巡邏突擊的騎兵)游說;宣揚孔子?xùn)|游
——《列子·湯問》又如:游夫(游說的人);游化(潛移默化;云游教化);游慝(憑借游說從事邪惡活動)考察,學(xué)習(xí)游于三輔
——《后漢書·張衡傳》出訪勸東游
——清·梁啟超《譚嗣同傳》勸君東游
〈形〉虛浮不實
如:游嘴(游花
油腔滑調(diào),善于狡辯);游文(浮泛的文字);游言(浮夸不實的言論);游財(浮財);游詞(浮夸輕薄的言辭);游滑(油滑);游語(戲謔的、挑逗的言辭)游的釋意游(形聲)同本義游,旌旗之流也
--《說文》為下國綴旒
--《詩·長發(fā)》韖厲游纓,昭其數(shù)也
--《左傳·桓公十二年》江河的一段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秦風(fēng)》又如上游;下游;中游鳥媒,獵人馴養(yǎng)用以招引野鳥的家鳥恐吾游之晏起,慮原禽之罕至
--《文選·潘岳·射雉賦》古水名姓游人或動物在水里浮行或潛泳其父善游
--《呂氏春秋·察今》子豈遽善游
魚游于游yóu⒈在水里行動,在水上漂浮,泛指游泳~魚
泳之~之
暢~長江
⒉河流的一段上~
中~
⒊流動,不固定~人
~牧
~擊隊
⒋閑逛,從容的行走~園
~覽
~玩
⒌遠行,旅行~歷
遠~
外~
旅~
⒍交際,交往~說
交~
⒎縱,放縱~蕩
~恣
⒏捕捉鳥時,用于引誘同類鳥的鳥鳥~子
⒐⒑⒒有關(guān)陸地上活動的,"游"與"?游liú1.古代旌旗上的飄帶
游的康熙字典解釋游【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9畫〔古文〕汓《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猷
水名
《水經(jīng)注》淮水於淮浦縣枝分,北爲游水
又浮行也
《爾雅·釋水》順流而下曰遡游
《詩·秦風(fēng)》遡游從之
又《周禮·天官》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
《註》游,離宮也
又《管子·首憲篇》分理以爲十游,游爲之宗
又《尚書·考靈曜》地有四游,常動而人不知
又玩物適情之意
《禮·少儀》士依於德,游於藝
又閒曠也
《禮·王制》無游民
又自適貌
《詩·小雅》愼爾優(yōu)游
又枝葉扶疏貌
《詩·鄭風(fēng)》隰有游龍
《傳》龍紅草也
《箋》游,猶放縱也
言紅草放縱枝葉于隰中
又《集韻》徐由切,音囚
義同
又《集韻》《正韻》力求切,音留
旌旗之旒也
本作斿
亦作旒
《左傳·桓二年》鞶厲游纓
又九游,星也
《史記·天官書》九游九星,在玉井西南
又《韻補》葉延知切,音移
《司馬相如·上林賦》拖蜺旌,靡雲(yún)旗
前皮軒,後道游
又葉衣虛切,音於
《萬震南州異物志贊》合浦之人,習(xí)水善游
上視層潭,如猿仰株
游的說文解字解釋游【卷七】【?部】旌旗之流也
從?汓聲
,古文游
以周切說文解字注(游)旌旗之流也
流宋刊本皆同
集韻、類篇乃作旒
俗字耳
旗之游如水之流
故得偁流也
大常十有二游
旂九游
旟七游
旗六游
旐四游
周禮
王建大常
十有二游
上公建旂
九游
侯伯七游
子男五游
孤卿建旜
大夫士建物
其游各視其命之數(shù)
禮緯含文嘉云
天子之旗九仞十二旒曳地
諸侯七仞九旒齊軫
卿大夫五仞七旒齊較
士三仞五旒齊首
皆不言其命數(shù)
未可信
旗之正幅爲縿
游則屬焉
節(jié)服氏
六人維王之大常
注
王旌十二旒
??以縷綴連
旁三人持之
然則旗之制
游屬於?旁
十二游者、一旁六游
九游、則?旁一四一五
巳下可知也
曳地、齊軫皆謂游
其正幅之長
爾雅曰
旐長?
餘未聞
游亦曰旓
楊雄賦有此字
大人賦作髾游
周禮省作斿
引伸爲凡垂流之偁
如弁師說冕弁之斿是
又引伸爲出游、嬉游
俗作遊
從?
汓聲
以周切
三部
此字省作斿
俗作旒
集韻云
斿亦作?
按此說必有據(jù)
上文?篆與此同義
而居非其次
當移此下
正之曰
游或作?
()古文游
從?者、流行之義也
從?者、汓省聲也
俗作遊者、合二篆爲一字
游的古漢語解釋游yóu①<動>在水上漂浮
《與朱元思書》:“~魚細石,直視無礙
”②<動>游玩
《赤壁賦》:“蘇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③<動>出游;游歷
《兩小兒辯日》:“孔子?xùn)|~
”④<動>交往
《鴻門宴》:“秦時與臣~,項伯殺人,臣活之
”【又】特指請教學(xué)問
《送東陽馬生序》:“又患無碩師名人與~,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
”⑤<動>游說
《馮諼客孟嘗君》:“西~于梁
”【辨】游,遊
凡有關(guān)水中活動,一般只用“游”,不可以用“遊”;而有關(guān)陸上活動的,“游”與“遊”可以通用
【游食】吃閑飯
【游子】離家外出的人
游
垂的信息
垂的部首: 丿
垂的拼音: chuí
垂的筆畫數(shù): 8
垂的繁體字: 垂
垂的筆順: ノ一丨一丨丨一一
垂的解釋: 垂的基本解釋1.耷(d?。├聛恚骸?br>2.留傳:永~不朽!3.將;快要:~老
功敗~成
4.敬辭
稱長輩、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念
~詢
垂的介紹〈名〉(形聲
從土,(chuí)聲
本義:邊疆)通“陲”
邊疆;邊境垂,遠邊也
——《說文》
按,下垂的垂,說文作垂
垂,疆也
——《廣韻》寡人無良邊垂之臣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今大國之地,半天下有二垂
——《戰(zhàn)國策·秦策四》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垂
——曹植《白馬篇》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
——《荀子·臣道》堂檐下靠階的地方又如:垂堂(堂邊近階處屋檐下)〈動〉垂掛垂帶悸兮
——《詩·衛(wèi)風(fēng)·芄蘭》垂發(fā)
——《后漢書·鄧禹傳》紅羅復(fù)斗帳,四角垂香囊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每至手足無可著處,澄源必先登垂接
——《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又如:垂垂(形容下垂的樣子);垂絲(垂下發(fā)絲);垂梢(馬尾長而下垂);垂涕(哭泣);垂髫(童子未行冠禮前,頭發(fā)下垂,用以指童年或兒童)敬語,多用于尊稱長輩、上級對自己的行動
如:垂音(垂示于文辭);垂則,垂法(垂示法則);垂訓(xùn)(垂示教訓(xùn))賜予
如:垂盼(優(yōu)待);垂佑(賜予保佑)留傳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后世法
——韓愈《答李詡書》又如:垂名竹帛(名載史冊;流芳后世);垂教(留傳教訓(xùn)于后世);永垂不朽注意;留意
如:垂青(看重;見愛);垂顧(看重;寵愛)低下,放低
如:垂意(降意;垂念);垂光(光輝下照)〈形〉垂直的,與地平面成九十度角度的
如:垂面細長下掛的——多用于樹
如:垂柳;垂絲(下垂的絲狀枝條);垂云(低垂的云彩)〈副〉接近,快要
如:垂及(將至);垂斃(垂死):垂沒(將死);垂年(晚年,將死之年)垂的釋意垂(形聲
從土,聲
本義邊疆)通陲”
邊疆;邊境垂,遠邊也
--《說文》
按,下垂的垂,說文作垂
垂,疆也
--《廣韻》寡人無良邊垂之臣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今大國之地,半天下有二垂
--《戰(zhàn)國策·秦策四》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垂
--曹植《白馬篇》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
--《荀子·臣道》堂檐下靠階的地方又如垂堂(堂邊近階處屋檐下)垂垂掛垂帶悸兮
--《詩·衛(wèi)風(fēng)·芄蘭》垂發(fā)
--《后漢書·鄧禹傳》紅羅復(fù)斗帳,四角垂香囊
--《玉臺新詠·垂的康熙字典解釋垂【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5畫〔古文〕《唐韻》《集韻》是爲切,音甀
自上縋下
《易·大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詩·小雅》垂帶而厲
又布也
《後漢·鄧禹傳》垂功名於竹帛
又同陲
堂之盡處近階者
《書·顧命》一人冕執(zhí)戣,立于東垂
一人冕執(zhí)瞿,立于西垂
《史記·袁盎傳》臣閒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又邊垂
《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垂
《前漢·谷永傳》方今四垂宴然
又地名
《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
《註》垂,衞地,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
《宣八年》仲遂卒于垂
《註》齊地
又《集韻》馳僞切,音縋
鄉(xiāng)名
在縣
又《集韻》樹僞切《正韻》殊僞切,音瑞
《書·舜典》垂共工
陸德明讀
又將及也
杜甫有垂老別詩
垂的說文解字解釋垂【卷十三】【土部】遠邊也
從土聲
是爲切〖注〗、、、,古文
說文解字注(垂)遠邊也
?部曰
邊者、行?崖也
?者、遠邊也
崖者、高邊也
邊本謂行於?崖
因之?崖有遠邊高邊之偁
厓有山邊之偁矣
逍遙游
翼若?天之雲(yún)
崔云
?猶邊也
其大如天一面雲(yún)也
漢書
千金之子、坐不?堂
謂坐不於堂之邊也
?本謂遠邊
引申之、凡邊皆曰?
俗書邊?字作?
乃由用?爲
不得不用?爲?矣
部曰
?、危也
則無邊義
從土
聲
是爲切
古音在十七部
垂的古漢語解釋垂chuí①<名>邊疆,邊境
又寫作“陲”
曹植《白馬篇》:“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
”②<動>垂掛
《促織》:“入其舍,則密室~簾
”《孔雀東南飛》:“紅羅復(fù)斗帳,四角~香囊
”③<動>垂落,落下
《荊軻刺秦王》:“士皆~淚涕泣
”《行路難》:“閑來~犯釣碧溪上
”④<動>流傳
《荀子·王霸》:“名~乎后世
”成語有“永垂不朽
”⑤<動>臨近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以大杖擊二十,~死
”⑥<副>敬詞
表示對方高于自己
白居易《答崔侍郎書》:“~問以鄙況
”《中山狼傳》:“請訴之,愿丈人~聽
”【垂成】1.接近完成
陳壽《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實欲使卒~之功,編于前史之末
”2.指莊稼將近成熟
蘇軾《祈睛吳山祝文》:“歲既大熟,惟神之賜;害于~,匪神之意
”【垂垂】1.漸漸
2.表下落
3.低垂
4.延伸
【垂拱】1.垂衣拱手,言不親理事務(wù)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而治
”后多用以頌揚帝王無為而治
吳兢《貞觀政要·君道》:“鳴琴~,不言而化
”2.猶“袖手”
形容置身事外
司馬遷《史記·黥布列傳》:“大王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淮者,~而觀其孰勝
”3.兩手重合而下垂,表恭敬
《禮記·玉藻》:“凡侍于君,紳垂,足如履齊,頤霤,~,視下而聽上
”【垂暮】傍晚,比喻晚年
【垂榮】煥發(fā)光彩
【垂世】留傳后世
【垂示】1.留給后人示范
范曄《后漢書·順烈梁皇后紀》:“無以述遵先世,~后世也
”2.謙詞
表示對方居高以示下
駱賓王《和<閨情詩>啟》:“學(xué)士袁慶隆奉宣教旨,~《閨情詩》并序
”【垂髫】古時候兒童頭發(fā)下垂,故用以代指兒童
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并怡然自樂
”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