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的信息
湖的部首: 氵
湖的拼音: hú
湖的筆畫數(shù): 12
湖的繁體字: 湖
湖的筆順: 丶丶一一丨丨フ一ノフ一一
湖的解釋: 湖的基本解釋1.湖泊,四周為陸地的廣闊水域:洞庭~
昆明~
2.指湖南、湖北:~廣
3.指浙江湖州:~筆
湖的介紹〈名〉(形聲
從水,胡聲
本義:陸地上聚積的大水體)湖泊,積水的大泊湖,大陂也
——《說文》揚(yáng)州浸有五湖
浸,川澤所仰以灌溉也
——《周禮·職方》
按:古言鴻隙大陂,言汪汪千頃陂,皆謂大池也
凡大澤蓄水,南方名曰湖
”江海陂湖園池
——《漢書·元帝紀(jì)》
注:“深水也
”戰(zhàn)于五湖
——《國語·越語》又如:湖池(湖泊池沼);湖膠(湖水結(jié)冰);湖埭(湖的堤壩);湖海(湖與海的合稱;泛指天下之地)古州名
隋仁壽二年置,治所在今浙江省吳興縣
指浙江省的湖州市
如:湖絲(浙江湖州市生產(chǎn)的蠶絲)古縣名
在今河南省靈寶縣西古水名
在河南省靈寶縣西南,發(fā)源于夸父山,北流入黃河指湖南,湖北
如:兩湖兩廣;湖廣熟,天下足(湖南、湖北兩省盛產(chǎn)稻米,兩湖豐收,則天下糧足)湖的釋意湖〈名〉(形聲
從水,胡聲
本義陸地上聚積的大水體)湖泊,積水的大泊湖,大陂也
--《說文》揚(yáng)州浸有五湖
浸,川澤所仰以灌溉也
--《周禮·職方》
按古言鴻隙大陂,言汪汪千頃陂,皆謂大池也
凡大澤蓄水,南方名曰湖
”江海陂湖園池
--《漢書·元帝紀(jì)》
注深水也
”戰(zhàn)于五湖
--《國語·越語》又如湖池(湖泊池沼);湖膠(湖水結(jié)冰);湖埭(湖的堤壩);湖海(湖與海的合稱;泛指天下之地)古州名古縣名湖hú⒈陸地上聚積的大水~泊
西~
莫愁~
⒉湖的康熙字典解釋湖【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9畫《唐韻》戸吳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洪孤切,音胡
《說文》大陂也
《周禮·夏官·職方氏》楊州,其浸五湖
《水經(jīng)注》五湖,謂長塘湖,太湖,射貴湖,上湖,滆湖
又水名
《水經(jīng)注》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
又州名
《廣輿記》屬浙江,吳曰吳興,隋唐曰湖州,今爲(wèi)湖州府
湖的說文解字解釋湖【卷十一】【水部】大陂也
從水胡聲
揚(yáng)州浸,有五湖
浸,川澤所仰以灌漑也
戶吳切說文解字注(湖)大陂也
部曰
陂、一曰池也
然則大陂謂大池也
古言鴻隙大陂、言汪汪若千頃陂皆謂大池也
池以鍾水
湖特鍾水之大者耳
從水
胡聲
戶吳切
五部
楊州濅有五湖
職方氏曰
楊州、其澤藪曰具區(qū)
其浸五湖
鄭曰
具區(qū)、五湖在吳南
按經(jīng)具區(qū)、五湖分析言之
五湖之非具區(qū)明矣
鄭云皆在吳南
則其相聯(lián)屬可知也
濅、逗
川澤所仰以漑灌者也
上文言渭、雝州浸
汾、冀州浸
潞、冀州浸
溠、荊州浸
沭、沂皆青州浸
五湖、楊州浸
下文曰湛、豫州浸
皆據(jù)職方爲(wèi)言
此總釋浸字
以補(bǔ)濅篆下所未備也
鄭曰
浸可以爲(wèi)陂灌漑者
按可以爲(wèi)陂、謂可以爲(wèi)池也
許云川澤所仰以漑灌者、謂職方其澤藪其川其浸三者析言之
川流或竭
澤水本希
藉浸水亭蓄者多
可以灌注之
故必兼言浸也
上文漑字下曰
漑、灌注也
風(fēng)俗通曰
湖者、言流瀆四面所猥也
川澤所仰以漑灌也
用許語
湖的謎語1.水中撈月吃苦頭(打一字)2.古月在水中(打一漢字)3.半是苦澀半是腥(打一字)4.西江月懷古(打一漢字)湖
箸的信息
箸的部首: 竹
箸的拼音: zhù
箸的筆畫數(shù): 14
箸的繁體字: 箸
箸的筆順: ノ一丶ノ一丶一丨一ノ丨フ一一
箸的解釋: 箸的基本解釋筷子
箸的介紹〈名〉(形聲
從竹,者聲
本義:筷子
又作“筯”)同本義羹之有菜者用梜
——《禮記·曲禮》
注:“今人或謂箸為梜
”紂為象箸,而箕子唏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停杯投箸不能食
——唐·李白《行路難》輟箸嘆曰
——清·周容《芋老人傳》又亦輟箸曰
又獨(dú)一箸間
又如:長箸(較長的筷子);箸長碗短(比喻餐具凌亂不齊);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動(dòng)〉通“著”
顯明;顯示知命者也,箸是者也
——《荀子·非十二子》霸者之善箸焉
——《荀子·強(qiáng)國》致忠信,箸仁義
——《荀子·王霸》撰寫,寫作
后作“著”箸《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
——《后漢書》及稍定漢諸儀法,皆叔孫生為太常所論著也
——《史記》又如:箸錄(記載;記錄);箸論(著作,論述);箸撰(撰述;寫成的作品)箸的釋意箸(形聲
從竹,者聲
本義筷子
又作筯”)同本義羹之有菜者用梜
--《禮記·曲禮》
注今人或謂箸為梜
”紂為象箸,而箕子唏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停杯投箸不能食
--唐·李白《行路難》輟箸嘆曰
--清·周容《芋老人傳》又亦輟箸曰
又獨(dú)一箸間
又如長箸(較長的筷子);箸長碗短(比喻餐具凌亂不齊);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箸通著”
顯明;顯示知命者也,箸是者也
--《荀子·非十二子》霸者之善箸焉
--《荀子·強(qiáng)國》致忠信,箸仁義
--《箸zhù1.筷子
箸zhuó1.附著
2.穿著
箸的康熙字典解釋箸【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9畫〔古文〕《廣韻》遲倨切《集韻》《韻會(huì)》遲據(jù)切《正韻》治據(jù)切,音寧
匙箸,飯具
《禮·曲禮》飯黍毋以箸
《史記註》箸卽筯也
又與櫡同
《史記·絳侯世家》景帝召條侯食,獨(dú)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櫡
《註》櫡,《漢書》作箸,食所用也
《嶺表錄》南海岸邊沙中生沙箸,一名越王竹,相傳越王棄餘算而生,若細(xì)荻,高尺餘,春吐苗,箕心茗骨,靑而且勁
南海人愛其色,以爲(wèi)酒籌
凡欲採者,須輕步向前拔之,聞行聲,遽縮入沙中不可得
又《集韻》陟略切《正韻》直略切,音著
被服也
一曰附也,黏也
《戰(zhàn)國策》智伯曰:兵箸晉陽三年矣
《註》箸,言附其城
又《廣韻》《集韻》同著
《列子·仲尼篇》形物其箸
《註》形物,猶事理也
事理自明,非我之功也
又與寧同,門屛閒也
《周語》大夫日恪位箸以儆其官
箸的說文解字解釋箸【卷五】【竹部】飯攲也
從竹者聲
陟慮切
又,遟倨切說文解字注(箸)飯?也
?各本作攲
支部攲、持去也
危部?、?也
?者傾側(cè)意
箸必傾側(cè)用之
故曰飯?
宗廟宥座之器曰攲器
古亦當(dāng)作?器也
箸、曲禮謂之梜
假借爲(wèi)箸落、爲(wèi)箸明
古無去入之別
字亦不從艸也
從竹
者聲
陟慮切
又遟倨切
五部
箸的古漢語解釋箸zhù①<名>筷子
《韓非子·說林上》:“紂為象~而箕子怖
”②<副>通“著”
明顯;顯著
《荀子·大略》:“夫類之相從也,如此之~也
”zhuó<動(dòng)>通“著”
附著;穿著
《世說新語·雅量》:“此手那可使~賊?”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