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的信息
爨的部首: 火
爨的拼音: cuàn
爨的筆畫數(shù): 30
爨的繁體字: 爨
爨的筆順: ノ丨一一丨フ一丨フ一フ一一丶フ一丨ノ丶一丨ノ丶一ノ丶丶ノノ丶
爨的解釋: 爨的基本解釋1.燒火煮飯:分~
分居異~(舊時(shí)指弟兄分家過日子)
2.灶:執(zhí)~
3.姓
爨的介紹〈動(dòng)〉燒火做飯爨,炊也
——《廣雅》取其進(jìn)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
——《說文系傳》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又如:爨人(爨夫
廚師);爨室(廚房);爨婦(執(zhí)炊的女人)燒;燒煮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fā)
——《水經(jīng)注》〈名〉爐灶
一種土、陶制的廚房爐子、灶翻憐爨下勞薪
——張炎《風(fēng)人松》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煙(吹煙)爨的釋意姓爨cuàn①燒火做飯分居異~(舊時(shí)指弟兄分家)
②火灶
③姓
爨的康熙字典解釋爨【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畫:29畫,部外筆畫:25畫〔古文〕《廣韻》七亂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取亂切,音
《說文》齊謂之炊爨
象持甑,冂爲(wèi)竈口,廾推林內(nèi)火
《玉篇》竈也
《詩(shī)·小雅》執(zhí)爨踖踖
《傳》爨,饔爨,稟爨也
《疏》饔爨以煑肉,廩爨以炊米
《周禮·天官·亨人》職外內(nèi)饔之爨亨煑
《註》爨,今之竈
主於其竈煑物
《儀禮·士昏禮》大羹湆在爨
《註》爨,火上
又姓
《華陽(yáng)國(guó)志》昌寧大姓有爨習(xí)
《蜀志》建寧大姓
蜀錄有交州刺史爨深
又《集韻》或作熶
詳熶字註
又取絹切,音縓
炊也
又七丸切,音攛
義同
《周禮·夏官·挈壷氏》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註》以火炊水
◎按周禮,詩(shī)傳,釋文,爨俱音七絃切,釋經(jīng)傳爨字之義,大約動(dòng)音爲(wèi)平聲,靜音爲(wèi)去聲
然左傳宣十五年傳:析骸以爨
註:爨,炊也
及孟子,以甑爨
似皆宜讀平聲
乃孟子無釋文
左傳,釋文,亦音七亂反
則平去又未嘗拘也
爨的說文解字解釋爨【卷三】【爨部】齊謂之炊爨
象持甑,冂爲(wèi)竈口,廾推林內(nèi)火
凡爨之屬皆從爨
,籒文爨省
七亂切說文解字注(爨)齊謂炊爨
各本謂下衍之字
今正
火部曰
炊、爨也
然則二字互相訓(xùn)
孟子趙注曰
爨炊也
齊謂炊爨者、齊人謂炊曰爨
古言謂則不言曰
如毛傳婦人謂嫁歸是也
特牲、少牢禮注皆曰
爨、竈也
此因爨必於竈
故謂竈爲(wèi)爨
禮器燔柴於爨同
楚茨傳曰
爨、饔爨廩爨也
此謂竈
又曰
踖踖、爨竈有容也
此謂炊
?象持甑
中似甑、臼持之
今本?譌臼
冖爲(wèi)竈口
推林內(nèi)火
林、柴也
內(nèi)同納
凡爨之屬皆從爨
七亂切
十四部
()籒文爨省
然則爨本古文也
爨的古漢語(yǔ)解釋爨cuàn①<動(dòng)>燒火做飯
《孟子·滕文公》:“許子以釜甑~,以鐵耕乎?”②<名>灶
《項(xiàng)脊軒志》:“迨諸父異~,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
”③<名>戲曲名詞
宋雜劇、金院本中某些簡(jiǎn)短表演的名稱
如《樸百花爨》、《文房四寶爨》等
④<名>我國(guó)古代地域名與民族名
魏晉南北朝時(shí),由今云南東部地區(qū)統(tǒng)治集團(tuán)爨氏大姓演變而成
晉宋至隋唐時(shí),爨氏分為東西二部,均在云南東部
元代一般以東爨居民為黑爨,以西爨居民為白爨
爨
止的信息
止的部首: 止
止的拼音: zhǐ
止的筆畫數(shù): 4
止的繁體字: 止
止的筆順: 丨一丨一
止的解釋: 止的基本解釋1.停止:~步
~境
不~
2.攔阻;使停止:禁~
制~
~血
~痛
~得住
~不住
3.(到、至…)截止:展覽從10月1日起至10月14日~
4.僅;只:這話你說過不~一次了
5.姓
止的介紹〈名〉(“趾”的本字
象形
甲骨文字形
上象腳趾頭,下象腳面和腳掌
本義:腳)同本義止,下基也
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
——《說文》北止
——《儀禮·士昏禮》
注:“足也
”屨校滅止
——《易·噬嗑》舉止高
——《漢書·五行志》四之日舉止
——《漢書·食貨志》當(dāng)劓者,笞三百,當(dāng)斬左止者,笞五百
——《漢書·刑法志》〈動(dòng)〉停住,中斷進(jìn)程止,停也,息也
——《廣韻》亦可以止矣
——《呂氏春秋·下賢》
注:“止,休也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也
——《韓詩(shī)外傳》羽飛乃止
——《三國(guó)志·諸葛亮傳》雪止
——《資治通鑒·唐紀(jì)》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聊齋志異·狼三則》絮絮不止
——《虞初新志·秋聲詩(shī)自序》又漸拍斷止
又如:止步;止怒;止瀉;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戰(zhàn)爭(zhēng));止止(猶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軍(讓軍隊(duì)停止前進(jìn))阻止,不讓進(jìn)行笑而止之
——《列子·湯問》相如止臣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又相如固止
使人止晉鄙
——《史記·魏公子列傳》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
——清·狄夷散人《玉嬌梨》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聲);止善(阻止別人做好事);止節(jié)(阻塞;節(jié)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為)駐守
如:止壁(頓兵扎營(yíng));止舍(駐扎宿營(yíng));止守(留守);止次(駐扎)居住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詩(shī)·商頌·玄鳥》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停留,逗留南陽(yáng)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則有禍
——《搜神記》止子路宿
(止,使……留下
)——《論語(yǔ)·微子》又如:止頓(止留
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處于最完美的境界)〈副〉僅;只技止此耳
——唐·柳宗元《三戒》止印二三本
——宋·沈括《夢(mèng)溪筆談·活板》只十有一日
——明·張溥《五人墓碑記》止增笑耳
——《聊齋志異·狼三則》又止露尻尾
又止有剩骨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還沒有抄完;止有此數(shù)了在句末可表肯定陳述語(yǔ)氣,相當(dāng)于“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景行:大道
)——《詩(shī)·小雅》止的釋意止(趾”的本字
象形
甲骨文字形
上象腳趾頭,下象腳面和腳掌
本義腳)同本義止,下基也
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
--《說文》北止
--《儀禮·士昏禮》
注足也
”屨校滅止
--《易·噬嗑》舉止高
--《漢書·五行志》四之日舉止
--《漢書·食貨志》當(dāng)劓者,笞三百,當(dāng)斬左止者,笞五百
--《漢書·刑法志》止停住,中斷進(jìn)程止,停也,息也
--《廣韻》亦可以止矣
--《呂氏春秋·下賢》
注止,休也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也
--《韓詩(shī)外傳》羽飛止zhǐ⒈停住~步
?!?br>學(xué)無~境
令行禁~
〈引〉居住,棲息投~
鳥~于桑
⒉禁,阻住禁~
阻~
制~
~血
~痛藥
⒊到期停住截~
迄今為~
⒋只,僅不~一宿
~談風(fēng)月
⒌〈古〉稱腳斬左~◇寫作"趾"
⒍文言語(yǔ)氣詞高山仰~
止的康熙字典解釋止【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畫:4畫,部外筆畫:0畫《唐韻》《集韻》《韻會(huì)》諸市切,音芷
《說文》下基也
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fàn)?wèi)足
《徐曰》初生根幹也
又《廣韻》停也,足也
《易·艮卦》艮,止也
時(shí)止則止,時(shí)行則行
《老子·道德經(jīng)》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又靜也
《禮·玉藻》口容止
《註》不妄動(dòng)也
《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zhòng)止
又已也,息也
《論語(yǔ)》止吾止也
《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wèi)衰止
又居也
《詩(shī)·大雅》乃慰乃止
又《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又心之所安爲(wèi)止
《書·益稷》安汝止
《孔傳》言當(dāng)先安好惡所止
《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
《大學(xué)》云:爲(wèi)人君止於仁,爲(wèi)人臣止於敬,好惡所止,謂此類也
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謂
又留也
《論語(yǔ)》止子路宿
《孟子》可以止而止
又行師營(yíng)曰止,暫待曰次
又凡戰(zhàn)而被獲曰止
《左傳·隱十一年》公與鄭人戰(zhàn)於狐壤,止焉
《杜註》內(nèi)諱獲,故言止
又《僖十五年》輅秦伯將止之
又容止
《詩(shī)·鄘風(fēng)》人而無止
《箋》止,容止
無止則無禮節(jié)也
《孝經(jīng)·聖治章》容止可觀
又舉止
《齊書·張欣泰傳》欣泰著鹿皮冠衲衣
世祖曰:將家兒何敢作此舉止
又俗謂德行曰行止
《外史檮杌》鄭奕敎子《文選》
其兄曰:莫學(xué)沈、謝嘲風(fēng)弄月,汙人行止
又樂器
《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
《註》止者,其椎名也
《書·益稷》合止柷敔
《鄭註》柷,狀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
又鳥集亦曰止
《詩(shī)·小雅》載飛載止
又三止,三禮也
《班固·幽通賦》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乎三止
《註》謂齊之先伯夷典三禮也
又語(yǔ)辭
《詩(shī)·周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又首止,衞地名
在陳留襄邑
《春秋·僖五年》齊侯會(huì)王世子于首止
又與趾同
《儀禮·士昏禮》皆有枕北止
《鄭註》止,足也
古文止作趾
《山海經(jīng)》韓流麟身,渠股豚止
《郭註》止,足也
《前漢·郊祀歌》獲白麟,爰五止
《師古註》止,足也
時(shí)白麟足有五蹄
止的說文解字解釋止【卷二】【止部】下基也
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fàn)?wèi)足
凡止之屬皆從止
諸市切說文解字注(止)下基也
與?同部同義
象艸木出有阯
止象艸木生有阯
屮象艸木初生形
象艸過屮枝莖益大
出象艸木益滋上出達(dá)也
故?止?fàn)?wèi)足
此引伸假借之法
凡以韋爲(wèi)皮韋、以朋爲(wèi)朋黨、以來爲(wèi)行來之來、以西爲(wèi)東西之西、以子爲(wèi)人之偁皆是也
以止?fàn)?wèi)人足之偁與以子爲(wèi)人之偁正同
許書無趾字
止卽趾也
詩(shī)麟之止
易賁其止、壯于前止
士昏禮北止
注曰
止、足也
古文止?fàn)?wèi)趾
許同鄭從今文
故不錄趾字
如從今文名、不錄古文銘也
或疑銘趾當(dāng)爲(wèi)今文
名止當(dāng)爲(wèi)古文
周尚文
自有委曲煩重之字不合於倉(cāng)頡者
故名止者、古文也
銘趾者、後出之古文也
古文禮今文禮者、猶言古本今本也
古本出於周、從後出之古文
今本行於漢、轉(zhuǎn)從冣初之古文
猶楷之體、時(shí)或有捨小篆用古籒體者也
諸市切
一部
凡止之屬皆從止
止的古漢語(yǔ)解釋止zhǐ①<名>腳
《漢書·刑法志》:“當(dāng)斬左~者,笞五百
”這個(gè)意義后來寫作“趾”
②<動(dòng)>停止
《察今》:“舟~,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又】<動(dòng)使動(dòng)>使……停止
《鴻門宴》:“交戟之衛(wèi)士欲~(之)不內(nèi)
”③<動(dòng)>住下
《游黃山記》:“復(fù)從峽度棧以上,~文殊院
”④<動(dòng)>留住
《荷蓧丈人》:“~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⑤<動(dòng)>阻止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之
”⑥<動(dòng)>中止
《〈論語(yǔ)〉十則》:“臂如為山,未成一簣,~吾止也
”⑦<副>通“只”
只是;僅僅
《黔之驢》:“技~此耳
”《活板》:“若~印三二本,未為簡(jiǎn)易
”⑧<助>用于句未,表示感嘆
《詩(shī)經(jīng)·南山》:“既曰歸~,曷又懷~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