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的信息
琵的部首: 比
琵的拼音: pí
琵的筆畫數(shù): 12
琵的繁體字: 琵
琵的筆順: 一一丨一一一丨一一フノフ
琵的解釋: 琵的基本解釋〔琵琶〕撥弦樂器
體半梨形,曲頸,四弦
戴假指甲彈奏
音域廣闊(能奏所有半音),音色獨(dú)特,技法豐富
常用于獨(dú)奏、合奏和伴奏
琵的釋意琵琶,是在西漢裁箏筑”的基礎(chǔ)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
它從西漢試制,歷東漢、魏晉、至隋唐,基本定型
它在漢末魏初始獲枇杷”名
魏晉時,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琵琶骨琵琶行為君翻作《琵琶行》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琵pí[琵琶]有四根弦的彈撥樂器,下部橢圓形,上部有長柄,頭部彎曲
琵的康熙字典解釋琵【午集上】【玉部】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8畫《唐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音毗
《說文》琵琶,樂器
馬上弦索
從珡,比,意兼聲
《廣韻》推手爲(wèi)琵,引手爲(wèi)琶,取其鼓時,以爲(wèi)之名
《集韻》馬上所鼓,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
或從手
《風(fēng)俗通》長尺五寸,象三才五行
四絃象四時
唐書自下逆鼓曰琵,自上順鼓曰琶
近代樂家所作,不知所起,傅琵琶序云:漢送烏孫公主,念其道遠(yuǎn),思慕故國,使知音者於馬上作之
《古今樂錄》琵琶出於絃鞉,杜摯以爲(wèi)興之秦末,蓋古長城役,百姓絃鞉而鼓之
又魚名
《左思·吳都賦》鮫鯔琵琶
《註》會稽琵琶魚無鱗,形似琵琶
又《容齋隨筆》白樂天以琵字作入聲讀
如云:四絃不似琵琶聲,亂瀉眞珠細(xì)撼鈴
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皆入聲也
琵的說文解字解釋琵【卷十二】【琴部】琵琶,樂器
從珡比聲
房脂切琵的謎語1.一王持一匕二王比拼(打一漢字)2.班前班后比團(tuán)結(jié)(打一字)3.上面一樣,下面一樣(打一字)4.玫瑰半天兩傾心(打一漢字)琵
瞬的信息
瞬的部首: 目
瞬的拼音: shùn
瞬的筆畫數(shù): 17
瞬的繁體字: 瞬
瞬的筆順: 丨フ一一一ノ丶丶ノ丶フノフ丶一フ丨
瞬的解釋: 瞬的基本解釋眼珠兒一動;一眨眼:轉(zhuǎn)~
~間
~將結(jié)束
一~即逝
瞬的介紹〈動〉(形聲
從目,舜聲
本義:眨眼)同本義爾先學(xué)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列子·湯問》又如:一瞬(一眨眼工夫)眼珠轉(zhuǎn)動直視,不能瞬
——張機(jī)《金匱要略》視,看
如:瞬視(目眨動;注視)驚恐
同“眴”適見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親之而走
——《莊子》
陸德明釋文:“眴若,本亦作‘瞬’
司馬云:驚貌
”一眨眼的工夫
如:瞬華(一眨眼的時光);瞬霎(謂眨眼之間)瞬的釋意瞬(形聲
從目,舜聲
本義眨眼)同本義爾先學(xué)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列子·湯問》又如一瞬(一眨眼工夫)眼珠轉(zhuǎn)動直視,不能瞬
--張機(jī)《金匱要略》視,看驚恐
同眴”適見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親之而走
--《莊子》
陸德明釋文眴若,本亦作‘瞬’
司馬云驚貌
”瞬瞬的康熙字典解釋瞬【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畫:17畫,部外筆畫:12畫《廣韻》舒閏切《集韻》《韻會》《正韻》輸閏切,音舜
目自動也
《列子·湯問篇》紀(jì)昌學(xué)射於飛衞,衞曰:爾先學(xué)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宋史·韓世忠傳》目瞬如電
又《埤雅》木槿朝生夕隕,一名舜
蓋瞬之義取諸此
《陸機(jī)·文賦》觀古今之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司馬法嚴(yán)位篇》一人之禁,無過瞬息
《玉篇》與瞚同
《集韻》亦作眴?瞤
瞬的古漢語解釋瞬shùn①<動>眨眼
《列子·湯問》:“爾先學(xué)不~,而后可言射矣
”《赤壁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
”②<名>很短的時間
《活板》:“以草火,~息可成
”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