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冠是由漢字"甬"(讀音:yǒng,部首:用,筆畫數(shù):7)和漢字"冠"(讀音:guān,guàn,部首:冖,筆畫數(shù):9)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gè)漢字的含義,甬冠可能表示:
- 甬(甬的基本解釋1.甬江,水名)和冠(冠的基本解釋[guān]1.帽子:皇~)的組合意義
甬的信息
甬的部首: 用
甬的拼音: yǒng
甬的筆畫數(shù): 7
甬的繁體字: 甬
甬的筆順: フ丶丨フ一一丨
甬的解釋: 甬的基本解釋1.甬江,水名
在浙江
流經(jīng)寧波
2.浙江寧波的別稱
甬的介紹〈名〉(形聲
從兯(hàn),用聲
小篆字形
兯,象花蓓蕾之形
①本義:草木花結(jié)蓓蕾的樣子
②鐘柄)古代鐘柄名[oneofbell'shandle]甬本是鐘,乃后人用字變遷,縮小其義為鐘柄
——楊樹達(dá)《積微居小學(xué)述林》古代兩旁有墻垣遮蔽的通道
如:甬路(樓房之間有篷頂?shù)耐ǖ?院落中的磚石路)仆役;傭工
如:甬官(古代掌管徭役的官)甬江
在浙江,流過寧波寧波市的別稱
因境內(nèi)有甬江而得名通“桶”古斗斛一類量器谷口銅甬,容十斗,重四十斤
——《集古錄》甬的釋意甬(形聲
從兯,用聲
小篆字形
兯,象花蓓蕾之形
①本義草木花結(jié)蓓蕾的樣子
②鐘柄)古代鐘柄名甬本是鐘,乃后人用字變遷,縮小其義為鐘柄
--楊樹達(dá)《積微居小學(xué)述林》古代兩旁有墻垣遮蔽的通道仆役;傭工甬江寧波市的別稱通桶”古斗斛一類量器谷口銅甬,容十斗,重四十斤
--《集甬yǒng⒈浙江省寧波市的簡稱
⒉①兩邊有墻的通道
②有棚頂?shù)淖呃取⑦^道~~相連
甬的康熙字典解釋甬【午集上】【用部】康熙筆畫:7畫,部外筆畫:2畫《唐韻》余隴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尹竦切,音勇
《說文》草木華甬甬然也
《徐曰》甬之言涌也,若泉涌出也
又甬道
《史記·秦始皇紀(jì)》築甬道
《註》應(yīng)劭曰:謂馳道外築牆,天子於中,外人不見也
《項(xiàng)羽紀(jì)註》應(yīng)劭曰:恐?jǐn)斥n輺重,故築牆垣如街
《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修爲(wèi)牆垣甬
道相連
《註》甬道,飛閣複道也
《韓愈詩》雲(yún)韶凝禁甬
《註》宮禁巷道也
《正字通》按甬道之名雖同,或馳道外,或軍伍中,或?qū)m巷道,其用不一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鳧氏爲(wèi)鍾,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
《註》此二名者,鍾柄
又《揚(yáng)子·方言》自關(guān)而東,魏宋楚之閒,保庸謂之甬
又地名
《左傳·哀二十二年》越滅吳,請使吳王居甬東
甬東,越地,會(huì)?句章縣,東海中洲也
又量名
《禮·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甬
《註》甬,今斛也
又《博雅》甬,常也
又《集韻》《韻會(huì)》杜孔切,音動(dòng),管也
與筩同
甬的說文解字解釋甬【卷七】【部】艸木華甬甬然也
從用聲
余隴切說文解字注(甬)艸木甬甬然也
小徐曰
甬之言涌也
若水涌出也
周禮
鐘柄爲(wèi)?zhàn)?br>按凡從甬聲之字皆興起之意
從?
用聲
余隴切
十部
甬的古漢語解釋甬yǒng<名>鐘柄
《考工記·鳧氏》:“鳧氏為鐘……舞上謂之~
”【甬道】⒈兩旁有墻的馳道或通道
⒉高樓間有棚頂?shù)耐ǖ?br>甬
冠的信息
冠的部首: 冖
冠的拼音: guān,guàn
冠的筆畫數(shù): 9
冠的繁體字: 冠
冠的筆順: 丶フ一一ノフ一丨丶
冠的解釋: 冠的基本解釋[guān]1.帽子:皇~
桂~
衣~整齊
怒發(fā)沖~
2.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雞~
樹~
[guàn]1.把帽子戴在頭上(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表示已成年):未~(不到二十歲)
2.在前面加上某種名號或文字:縣名前~上省名
3.居第一位:~軍
名~全球
4.指冠軍:奪~
三連~(連續(xù)三次獲得冠軍)
5.姓
冠的介紹1.冠[guàn]2.冠[guān]冠[guàn]〈動(dòng)〉戴;戴帽子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楚辭·屈原·涉江》許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戰(zhàn)國策·齊策》又如:沐猴而冠;冠帶(戴帽系帶子
借指穿著官服);冠巾(戴上帽子、頭巾);冠狗(戴帽的狗
比喻不知禮義的人)超出眾人;超過;位居第一位冠群臣,聲施后世
——《史記·蕭相國世家》將軍勇冠三軍,才為出世,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shí),然以功業(yè)大,人莫之非
——宋·司馬光《訓(xùn)儉示康》又如:冠帶醫(yī)生(大醫(yī)院有稱職的醫(yī)生);冠首(位居于眾人之上);冠絕(遙居首位);冠倫(蓋過同輩)加在前頭
如:冠頭(加在前頭);冠序(在書前加序言);冠篇(寫序言);冠以題辭〈名〉古代男子到成年則舉行加冠禮,叫做冠
一般在二十歲[ceremonymarkingaman'scomingofageat20]男子二十冠而字
——《禮記·曲禮上》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先進(jìn)》弱冠弄柔翰
——左思《詠史》又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歲而冠,并賜以字);冠士(已行過冠禮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過冠禮的男子
指二十歲成年男子);冠歲(男子二十歲);弱冠(剛成年);冠者(指成年人)排于首位的事例
如:冠部(吏部
古代中央設(shè)六部,以吏部為首);冠族(顯貴的豪門世族);冠首(首位)勝利的獎(jiǎng)賞或榮譽(yù)的標(biāo)志,尤指代表運(yùn)動(dòng)中獲得冠軍的稱號
如:奪冠[語]∶冠詞的簡稱另見guān冠[guān]〈名〉(會(huì)意
從“冖”(mì),用布帛蒙覆
從“元”(人頭),從“寸”(手)
意思是:手拿布帛之類的制品加在人的頭上,即“冠”
本義:帽子)同本義冠,弁冕之總名也
——《說文》冠至尊也
——《禮記·問喪》緇布冠
——《儀禮·士冠禮》
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
——《周禮·司服》怒發(fā)上沖冠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新沐者必彈冠
——《楚辭·漁父》冠蓋相望,乘堅(jiān)策肥
——漢·晁錯(cuò)《論貴粟疏》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
——《明史·海瑞傳》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yè)耶?——明·劉基《賣柑者言》又如:衣冠整齊;怒發(fā)沖冠;二十而冠;冠禮;冠巾;冠玉(帽子上裝飾的美玉
后多用來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與佩玉
亦指官吏士紳);冠綬(禮帽與印綬)頂端
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為足而聳立于地的大石)指突起像帽子的東西[cap-likeobject]
如:樹冠;花冠;冠珥(太陽邊緣外面的發(fā)光氣團(tuán));冠銹病公雞頭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加丁不釋
——《聊齋志異·促織》如:雞冠另見guàn冠的釋意冠〈名〉(會(huì)意
從冖”(用布帛蒙覆
從元”(人頭),從寸”(手)
意思是手拿布帛之類的制品加在人的頭上,即冠”
本義帽子)同本義冠,弁冕之總名也
--《說文》冠至尊也
--《禮記·問喪》緇布冠
--《儀禮·士冠禮》
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
--《周禮·司服》怒發(fā)上沖冠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新沐者必彈冠
--《楚辭·漁父》冠蓋相望,乘堅(jiān)策肥
--漢·晁錯(cuò)《論貴粟疏》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
--《明史·海瑞傳》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冠guàn⒈〈古〉一種禮儀
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表〉已經(jīng)成人,因稱二十歲左右的男子為"弱冠"(弱指少年)
⒉位居第一,超群出眾~軍
產(chǎn)值~全國
⒊戴帽子~儒冠者
⒋用于前面,有"加上"的意思~以作家桂冠
冠guān⒈帽子衣~整潔
怒發(fā)沖~
⒉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高起的東西雞~
花~子
冠的康熙字典解釋冠【子集下】【冖部】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7畫《唐韻》《集韻》《韻會(huì)》古丸切《正韻》沽歡切,音官
《說文》絭也,所以絭髮
從冖,元
冠有法制,故從寸
《徐曰》取其在首,故從元
古亦謂冠爲(wèi)元服
《白虎通》冠者,卷也
卷持其髮也
《釋名》冠,貫也,所以貫韜髮也
《後漢·輿服志》上古穴居野處,衣毛冒皮
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胡,遂制冠冕纓緌
又姓
《風(fēng)俗通》古者鶡冠子之後
又《唐韻》《集韻》《韻會(huì)》《正韻》古玩切,官去聲
《禮·曲禮》二十曰弱冠
《冠儀》冠者,禮之始也
故聖王重冠
《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
《韻會(huì)》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又爲(wèi)衆(zhòng)之首曰冠
《前漢·魏相丙吉傳贊》高祖開基,蕭曹爲(wèi)冠
《史記·灌夫傳》夫名冠三軍
又姓
《韻會(huì)》列仙傳有仙人冠先
又葉俱倫切,音麇
《張紘枕箴》瓌材允麗,惟淑惟珍
安安文枕,式彼弁冠
又《韻補(bǔ)》葉居員切,眷平聲
《劉歆·孟母贊》子學(xué)不進(jìn),斷機(jī)示焉
子遂成德,爲(wèi)當(dāng)世冠
又葉扃縣切,音睊
《蘇轍·燕山詩》丹子號無策,亦數(shù)游俠冠
玉帛非足云:女子罹蹈踐
冠的說文解字解釋冠【卷七】【冖部】絭也
所以絭髮,弁冕之緫名也
從冂從元,元亦聲
冠有法制,從寸
古丸切〖注〗徐鍇曰:“取其在首,故從元
”說文解字注(冠)絭也
曡韻爲(wèi)訓(xùn)
所?絭髮
絭者、纕臂繩之名
所?約束褎?wù)咭?br>冠以約束髮
故曰絭髮
引伸爲(wèi)凡覆葢之偁
弁冕之總名也
析言之冕弁冠三者異制
渾言之則冕弁亦冠也
從冖元
會(huì)意
元猶首也
元亦聲
古?切
十四部
冠有法制
謂尊卑異服
故從寸
古凡法度之字多從寸者
冠的古漢語解釋冠guān①<名>帽子
《屈原列傳》:“新沐者必彈~
”②<名>鳥類頭頂上突出的肉或翎毛
《促織》:“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上,力叮不釋
”【辨】冠,冕,巾,弁,帽
“冠”是帽子總稱
“冕”是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
“巾”是扎在頭上的織物
“弁”是用皮革做成的帽子
“帽”是后起字
guàn①<動(dòng)>戴帽子
《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切云之崔嵬
”②<名>古代的一種禮儀,男子二十歲束發(fā)加冠,表示已成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者五六人
”③<動(dòng)>位居第一
《訓(xùn)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一時(shí)
”【冠蓋】官吏的衣著和車乘
引申指官吏
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