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的信息
疲的部首: 疒
疲的拼音: pí
疲的筆畫數(shù): 10
疲的繁體字: 疲
疲的筆順: 丶一ノ丶一フノ丨フ丶
疲的解釋: 疲的基本解釋1.身體勞累的感覺:~乏
~倦
~勞
~憊
~敝
精~力盡
2.懈怠,不起勁:~塌
~軟
疲的介紹〈形〉(形聲
從疒,皮聲
病字旁念chuáng,據(jù)甲骨文,象人躺在床上害病的樣子
以它作形旁的字一般與疾病有關(guān)
本義:疲乏;困倦)同本義疲,勞也
——《說文》疲,乏也
——《玉篇》苶然疲役
——《莊子·齊物論》疲馬之死也
——《淮南子·俶真》士民疲病于內(nèi)
——《韓非子·初見秦》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
——《資治通鑒》又如:精疲力盡;疲敝(疲乏困苦);疲玩(疲塌輕忽);疲曳(疲弱困頓,比喻年老);疲鈍(疲倦困頓);疲頑(疲困倦怠);疲匱(疲累困乏);疲弊(困苦窮乏,是疲敝);疲人(疲困之人);疲耗(困頓耗損);疲匱(勞累窮乏);疲羸(困苦窮乏)衰老;衰弱以疲馬犬羊?yàn)閹?br>——《管子·小筐》
注:“謂瘦也
”又如:疲癃(衰老龍鐘或有殘疾的人);疲冗(衰弱無能);疲劣(衰弱惡劣);疲羸(衰弱)厭倦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后漢書·光武帝紀(jì)》〈動〉停止余欣秦土,忽有此經(jīng)
…載玩載詠,欲疲不能,遂佐對校
——晉·道安《鞞婆沙序》疲軟
如:橡膠期貨交易在疲了一陣之后,收盤時又稍稍堅穩(wěn)了一點(diǎn)衰敗;凋敝
如:疲暮(暮年;衰老);疲老(衰老);疲瘵(凋敝);疲罷(疲敝,衰敗)疲的釋意?!葱巍?形聲
從疒,皮聲
病字旁念檔芿杮L據(jù)甲骨據(jù)甲骨文,象人躺在床上害病的樣子
以它作形旁的字一般與疾病有關(guān)
本義疲乏;困倦)同本義疲,勞也
--《說文》疲,乏也
--《玉篇》苶然疲役
--《莊子·齊物論》疲馬之死也
--《淮南子·俶真》士民疲病于內(nèi)
--《韓非子·初見秦》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
--《資治通鑒》又如筋疲力盡;疲敝(疲乏困苦);疲玩(疲塌輕忽);疲曳(疲弱困頓,比喻年老);疲鈍(疲倦困頓);疲頑(疲困倦怠);疲匱(疲累困乏);疲弊(困苦窮乏,是疲敝);疲人(疲困之人);頗(困頓耗損)疲pí⒈累,勞累,倦怠,乏力~累
~勞
~憊
~倦
~乏無力
筋~力盡
~于奔命
⒉[疲癃]衰老多病
⒊[疲塌][疲沓]懈怠,不起勁再不能~塌的工作
疲的康熙字典解釋?!疚缂小俊攫诓俊靠滴豕P畫:10畫,部外筆畫:5畫《唐韻》符羈切《集韻》《韻會》《正韻》蒲麋切,音皮
《說文》勞力也
《玉篇》乏也
《增韻》倦也
《前漢·萬石君傳》慶慙不任職,上書曰:臣幸得待罪丞相,疲駑無以輔治
《後漢·光武紀(jì)》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又《增韻》止也
又《管子·小匡篇》諸侯以疲馬犬羊?yàn)閹?br>《注》疲謂瘦也
又《集韻》或作罷
《左傳·成十六年》奸時以動,而疲民以逞
《釋文》疲,亦本作罷
又《類篇》章移切,音支
病也
《類篇》或作疷
疲的說文解字解釋?!揪砥摺俊攫诓俊縿谝?br>從疒皮聲
符羈切說文解字注(疲)勞也
經(jīng)傳多假罷爲(wèi)之
從
皮聲
符羈切
古音在十七部
疲的古漢語解釋疲pí①<形>疲乏;勞累
《赤壁之戰(zhàn)》:“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
”②<形>瘦弱;老
《管子·小匡》:“故使天下諸侯以~馬犬羊?yàn)閳?br>”疲
抻的信息
抻的部首: 扌
抻的拼音: chēn
抻的筆畫數(shù): 8
抻的繁體字: 抻
抻的筆順: 一丨一丨フ一一丨
抻的解釋: 抻的基本解釋拉;扯:~面
~著脖子看
皮筋兒越~越長
抻的介紹〈動〉拉長東西抻,手伸物也
——《集韻》扯兩個有人命血債的財主,被團(tuán)民抻著發(fā)辮,砍頭示眾
——馮驥才《義和拳》拖延這樣抻的時間越長,糧價就越往高漲
我們再抻一抻有好處
——浩然《洪濤集》抻的釋意抻拉長東西抻,手伸物也
--《集韻》扯兩個有人命血債的財主,被團(tuán)民抻著發(fā)辮,砍頭示眾
--馮驥才《義和拳》拖延這樣抻的時間越長,糧價就越往高漲
我們再抻一抻有好處
--浩然《洪濤集》抻面抻面抻(捵)chēn扯,拉~面條
~袖子
~~衣服
抻的康熙字典解釋抻【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5畫《唐韻》《集韻》試刃切,申去聲
展也,抻物長也
又《集韻》癡鄰切
與伸同
申也,引戾也
或作搷
抻的說文解字解釋伸【卷八】【人部】屈伸
從人申聲
失人切說文解字注(伸)屈伸
屈者、無尾也
伸之反也
屈伸、謠俗共知之語
故以爲(wèi)訓(xùn)
屈亦作詘
所謂隨體詰詘也
伸古經(jīng)傳皆作信
周易
詘信相感而利生焉
又尺蠖之詘
以求信也
又引而信之
韋昭漢書音義云
信古伸字
謂古文假借字
許書冣目曰
近而申之
以究萬原
古本申作信
又蟲部
尺蠖、屈伸蟲也
太平御覽引作曲信蟲
從人
申聲
疑此字不古
古但作詘信
或用申?duì)?wèi)之
本無伸字
以屈伸訓(xùn)伸篆
亦非說解之體
宋毛晃曰
古惟申字
後加立人以別之
失人切
十二部
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