矟歋
矟歋是由漢字"矟"(讀音:shuò,部首:矛,筆畫數(shù):12)和漢字"歋"(讀音:yē,部首:欠,筆畫數(shù):14)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漢字的含義,矟歋可能表示:
- 矟(矟的基本解釋同“槊”)和歋(歋的基本解釋古同“揶”:“年衰只怕~歈鬼)的組合意義
矟的信息
矟的部首: 矛
矟的拼音: shuò
矟的筆畫數(shù): 12
矟的繁體字: 矟
矟的筆順: フ丶フ丨ノ丨丶ノ丨フ一一
矟的解釋: 矟的基本解釋同“槊”
矟的介紹〈名〉古兵器名,即長矛
也作“槊”
如:矟毦(指槊上用羽毛所做的纓)矟的釋意矟shuò1.古代兵器
長矛,槊
矟的康熙字典解釋矟【午集中】【矛部】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7畫《廣韻》所角切《集韻》《韻會》《正韻》色角切,音朔
《博雅》矛也
《釋名》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
《晉書·劉邁傳》桓敬道戲馬?事前,以矟擬殷仲堪
邁謂敬道曰:馬矟有餘,精理不足
《宋史·儀衞志》矟,長矛也
木刃黑質(zhì)盡雲(yún)氣
又?矟,唐金吾將軍執(zhí)之
宋制,鹵簿出則八枚前導
又《王羲之·題衞夫人筆陣圖》紙者,陣也
筆者,刀矟也
墨者,鍪甲也
水硏者,城池也
心意者,將軍也
《集韻》亦作槊鎙
矟
歋的信息
歋的部首: 欠
歋的拼音: yē
歋的筆畫數(shù): 14
歋的繁體字: 歋
歋的筆順: ノノ丨一フノ一フノフノフノ丶
歋的解釋: 歋的基本解釋古同“揶”:“年衰只怕~歈鬼
”歋的康熙字典解釋歋【辰集下】【欠部】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10畫《唐韻》以支切《集韻》余支切,音移
《說文》人相笑相歋瘉
或作擨,亦省作搋
又《廣韻》以遮切《集韻》余遮切,音耶
義同
亦作揶
擨字原從作
歋的說文解字解釋歋【卷八】【欠部】人相笑相歋瘉
從欠虒聲
以支切說文解字注(歋)人相相歋瘉
後漢書王霸傳
市人皆大
舉手邪揄之
李注
說文曰
歋、手相也
歋音弋支反
音踰
或音由
按據(jù)此注
似許書本有篆
然許本無?
則無從欠?聲之字可知
方言本無正字
不妨下字作瘉
瘉之或從歈、或作、或作揄、或作?
猶歋之或作?、或作邪、或作捓、或作搋耳
此謂人相
故字從欠
李注引手相
恐是因正文而誤
從欠
虒聲
以支切
十六部
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