竷欷
竷欷是由漢字"竷"(讀音:kǎn,kàn,部首:立,筆畫數(shù):20)和漢字"欷"(讀音:xī,部首:欠,筆畫數(shù):11)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漢字的含義,竷欷可能表示:
- 竷(竷的基本解釋[kǎn]1.邊歌邊舞)和欷(欷的基本解釋〔欷歔〕同“唏噓”欷的介紹〈動〉(形聲)的組合意義
竷的信息
竷的部首: 立
竷的拼音: kǎn,kàn
竷的筆畫數(shù): 20
竷的繁體字: 竷
竷的筆順: 丶一丶ノ一丨フ一一一丨ノフ丶一フ丨ノフ丶
竷的解釋: 竷的基本解釋[kǎn]1.邊歌邊舞
2.一種樂器,即箜篌
3.象聲詞,鼓聲
4.和諧悅耳的聲音
[kàn]擊鼓
竷的釋意竷kǎn1.樂器名
即坎侯﹑空侯
2.見"竷竷"
竷的康熙字典解釋竷【午集下】【立部】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4畫《廣韻》苦紺切《集韻》苦濫切,音闞
擊鼓也
又《廣韻》《集韻》苦感切,音坎
舞曲名
《玉篇》和悅之響也
又《字彙補》樂器名
吳競樂府解題云:漢武帝滅南粵,祠太乙后土,令樂人侯暉依琴造竷,以工人姓侯,故名坎侯
後語譌以坎爲(wèi)空
竷的說文解字解釋竷【卷五】【夊部】繇也舞也
樂有章
從章從夅從夊
《詩》曰:“竷竷舞我
”苦感切說文解字注(竷)繇也舞也
繇當(dāng)作?
?、徒歌也
上也字衍
謠舞者、謠且舞也
詩序曰
維淸、奏象舞也
武、奏大武也
禮記文王世子、明堂位、祭統(tǒng)皆云
管象、舞大武
象與大武皆謂周頌武篇
鄭注祭統(tǒng)云
吹管而舞武象之樂也
樂記說武以詠歎淫液、發(fā)揚蹈厲竝言
則舞兼歌矣
故其字從章從夊
從夊
從章
樂有章也
說從章之意
夅聲
巳上十字今更正
夅聲在九部
與八部合韻
苦感切
八部
詩曰
竷竷我
各本作舞
今依韻會訂
士部引墫墫舞我
則此當(dāng)同詩作矣
今小雅伐木作坎坎
毛無傳
而陳風(fēng)曰
坎坎、擊聲也
魏風(fēng)傳曰
坎坎、伐木聲也
魯詩伐檀作欿欿
疑竷竷我容取三家
與毛異
竷
欷的信息
欷的部首: 欠
欷的拼音: xī
欷的筆畫數(shù): 11
欷的繁體字: 欷
欷的筆順: ノ丶一ノ丨フ丨ノフノ丶
欷的解釋: 欷的基本解釋〔欷歔〕同“唏噓”欷的介紹〈動〉(形聲
從欠,希聲
“欠”與出氣有關(guān)
本義:抽噎;哽咽)同本義直憯悽惏栗,清劆塱涼增欷
——《文選·宋玉·風(fēng)賦》又如:欷歔(哽咽;嘆氣);欷吁(嗟嘆的聲音)欷的釋意欷〈動〉(形聲
從欠,希聲
欠”與出氣有關(guān)
本義抽噎;哽咽)同本義直憯悽惏栗,清劆塱涼增欷
--《文選·宋玉·風(fēng)賦》又如欷?欷xī⒈欷的康熙字典解釋欷【辰集下】【欠部】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7畫《唐韻》《集韻》《韻會》香衣切,音希
《說文》歔也
《徐曰》歔欷者,悲泣氣咽而抽息也
一曰歔欷,懼貌
《屈原·離騷》曾歔欷余鬱邑
《後漢·馮衍傳》忠臣過故墟而歔欷
通作唏
《史記·諸侯年表》紂爲(wèi)象箸而箕子唏
《註》卽欷歔之欷
《韓愈·送區(qū)弘詩》獨子之節(jié)可歎唏
《註》與欷同
哀而不止
又《廣韻》《集韻》《韻會》許旣切,音餼
義同
一曰泣餘聲
《宋玉·風(fēng)賦》淸涼增欷
《張衡·南都賦》坐者悽欷
《註》欷,虛毅切
又《王僧虔·祭顏延之文》以此忍哀,敬陳奠饋
申酌長懷,顧望歔欷
《杜甫·荒村詩》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皆讀去聲
欷的說文解字解釋欷【卷八】【欠部】歔也
從欠,稀省聲
香衣切說文解字注(欷)歔也
欷亦作唏
史記
紂爲(wèi)象箸而箕子唏
從欠
希聲
香衣切
十五部
欷的古漢語解釋欷xī①<動>抽噎;哽咽
《漢書·中山靖王勝傳》:“臣聞悲者不可為累~
”②<動>悲嘆;嘆息
《中山狼傳》:“丈人聞之,~歔再三
”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