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巉
竺巉是由漢字"竺"(讀音:zhú,dǔ,部首:竹,筆畫數(shù):8)和漢字"巉"(讀音:chán,部首:山,筆畫數(shù):20)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漢字的含義,竺巉可能表示:
- 竺(竺的基本解釋[zhú]1.〔天~〕印度的古稱)和巉(巉的基本解釋山勢高險的樣子)的組合意義
竺的信息
竺的部首: 竹
竺的拼音: zhú,dǔ
竺的筆畫數(shù): 8
竺的繁體字: 竺
竺的筆順: ノ一丶ノ一丶一一
竺的解釋: 竺的基本解釋[zhú]1.〔天~〕印度的古稱
2.姓
[dǔ]古同“篤”,厚
竺的介紹1.竺[zhú]竺[zhú]〈名〉(形聲
從二,竹聲
本義:竹)同本義竺,竹也
——《廣雅》
王念孫疏證:“竺、竹同聲字
方言有重輕,故又謂竹為竺也
”印度古譯名“天竺”的簡稱雙匣猶傳竺國經(jīng)
——林景熙《夢中作》又如:竺經(jīng)(佛經(jīng));竺國(天竺
古印度的別稱);竺域(指天竺
即今印度);竺土(指天竺國
指古印度)山名,在浙江省杭州市西靈隱山飛來峰之南,分上中下三天竺,俗稱三竺朝游三竺,暮宿兩峰
——《西湖佳話》古代的一種樂器高漸離擊竺
——《戰(zhàn)國策·燕策》非絲非竺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形〉與佛教、佛典有關(guān)的閑吟竺仙偈,清絕過于玉
——前蜀·貫休《夜雨》又如:竺法(佛法);竺乾(佛,佛法);竺書(佛書;佛經(jīng));竺學(xué)(佛學(xué));竺教(又稱“佛乾氏”
即佛教)竺的釋意竺(形聲
從二,竹聲
本義竹)同本義竺,竹也
--《廣雅》
王念孫疏證竺、竹同聲字
方言有重輕,故又謂竹為竺也
”印度古譯名天竺”的簡稱雙匣猶傳竺國經(jīng)
--林景熙《夢中作》又如竺經(jīng)(佛經(jīng));竺國(天竺
古印度的別稱);竺域(指天竺
即今印度);竺土(指天竺國
指古印度)山名朝游三竺,暮宿兩峰
--《西湖佳話》古代的一種樂器高漸離擊竺
--《戰(zhàn)國策·燕策》非絲非竺
--宋·歐竺zhú竺dǔ1.通"篤"●;深
2.通"毒"
憎恨;憎惡
竺的康熙字典解釋竺【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2畫《廣韻》《集韻》《韻會》張六切《正韻》之六切,音竹
《廣雅》竺,竹也
其表曰笢
又天竺,國名
《後漢·西域傳》天竺國,一名身毒國,在月氏東南數(shù)千里
《山海經(jīng)》有國名曰朝鮮、天毒
《郭璞註》卽天竺國
《括地志》天竺國,有東、西、南、北、中央五國
《通志略》天竺卽捐毒也
又姓
《後漢·竇融傳》酒泉都尉竺曾
又地名
《福建志》福淸縣石竺山,其產(chǎn)多竹而少筍
又《廣韻》東毒切《集韻》《正韻》都毒切,音篤
《爾雅·釋訓(xùn)》竺,厚也
《疏》與篤同
《楚辭·天問》稷惟元子,帝何竺之
《註》厚也
一作篤
又《廣韻》丁木切,音啄
義同
《集韻》或作笁
又作?
竺的說文解字解釋竺【卷十三】【二部】厚也
從二竹聲
冬毒切說文解字注(竺)也
各本作厚
今正
許意厚薄字當作
山陵之乃作?
不容一之
爾雅、毛傳皆曰
篤、厚也
今經(jīng)典絕少作竺者
惟釋詁尙存其舊
叚借之字行而眞字廢矣
篤、馬行鈍遲也
聲同而義略相近
故叚借之字專行焉
從
加厚之意
竹聲
冬毒切
三部
竺的古漢語解釋竺zhú<名>天竺,印度的古稱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詳夫天~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dǔ<形>通“篤”
厚,屈原《天問》:“稷惟元子,帝何~之
”竺的謎語1.兩根竹子(打一漢字)竺
巉的信息
巉的部首: 山
巉的拼音: chán
巉的筆畫數(shù): 20
巉的繁體字: 巉
巉的筆順: 丨フ丨ノ丶丨フ一一フノ丶ノ丶丨フ一ノフ丶
巉的解釋: 巉的基本解釋山勢高險的樣子
巉的介紹〈形〉險峻,陡峭循溪行山下,一帶峭壁巉崖
——《徐霞客游記》
又如:巉刻(山峰尖峭,如同刀削一般
比喻說話或文章尖刻);巉峭(高峻陡削)嶙峋突兀亂峰巉似槊,一水淡如油
——宋·蘇軾《壬寓二月寄子由》又如:巉屼(形容山石突兀重疊)巉的釋意巉險峻,陡峭循溪行山下,一帶峭壁巉崖
--《徐霞客游記》
又如巉刻(山峰尖峭,如同刀削一般
比喻說話或文章尖刻);巉峭(高峻陡削)嶙峋突兀亂峰巉似槊,一水淡如油
--宋·蘇軾《壬寓二月寄子由》又如巉屼(形容山石突兀重疊)巉崖重重谷壑芝蘭繞,處處巉崖苔蘚生
--《西游記》巉巖野花野草…要把巉巖裝扮起來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巉chán山勢高險~峻(山勢高且險)
【巉巖】高而險的山石
巉chán巉的康熙字典解釋巉【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畫:20畫,部外筆畫:17畫《廣韻》《集韻》《韻會》鋤銜切《正韻》鉏咸切,音讒
巉巖,高也
《正字通》山險絕如劖刻也
《宋玉·高唐賦》登巉巖而下望兮
《宋炳·登半石山詩》萬樹巉巖詭
又《玉篇》《廣韻》士檻切《集韻》士減切,音斬
與嶃嶄同
又通作漸
《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註》漸,士銜反
高峻貌
《集韻》或作
俗作巉,非
宗炳《登半石山詩》
巉的說文解字解釋磛【卷九】【石部】礹,石也
從石斬聲
鉅銜切說文解字注(磛)礹石也
按磛礹二篆之解、似當依玉篇更正
磛下云
磛礹、山石皃也
礹下云
磛礹也
乃合全書之例
今本乃爲淺人所亂耳
葢磛礹古多用爲連綿字
上林賦
嶄巖嵾嵳
郭云
皆峯嶺之皃
高堂賦
登巉巖而下望
西都賦
蹷嶄巖
皆卽此二篆也
古二篆分用者
小雅
漸漸之石傳曰
漸漸、山石高峻
此磛之假借字也
節(jié)南山傳曰
節(jié)、高峻皃
嚴嚴、積石皃
此礹之假借字也
嚴詩音義作巖
謂嚴爲或本
今按許書則巖者、厓也
礹者、山石皃
音同而義別
詩當作嚴爲長
從石
斬聲
鉏銜切
八部
巉的古漢語解釋巉chán<形>山勢高險的樣子
《過小孤山大孤山》:“自數(shù)十里外望之,碧峰~然孤起,上干云霄
”【巉巉】高峻險要的樣子
岑參《入劍門作寄杜楊二郎中……》詩:“凜凜三伏寒,~五丁跡
”【巉巖】高峻險要的山巖
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