繇的信息
繇的部首: 糸
繇的拼音: yáo,yóu,zhòu
繇的筆畫數(shù): 17
繇的繁體字: 繇
繇的筆順: ノ丶丶ノノ一一丨フ丨ノフフ丶丨ノ丶
繇的解釋: 繇的基本解釋[yáo]1.同“徭”
2.同“謠”
[yóu]古同“由”
[zhòu]古代占卜的文辭
繇的介紹1.繇[yáo]2.繇[yóu]3.繇[zhòu]繇[yáo]〈動〉(形聲
從系,本義:隨從)同本義魯顏無繇
——《史記·弟子傳》動搖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
——《史記》〈名〉力役,通“徭”繇者揭钁,負籠土
——《淮南子·精神》
高注:“繇役也
”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
——《史記·項羽本紀》減太官,省繇賦
——《漢書·景帝紀》又如:繇戍(遣民到邊境戍守,服役
同徭戍);繇役(古代百姓為朝庭服勞役的義務
同徭役);繇使(指供力役及為使者);繇賦(徭役和田賦捐稅)通“謠”
歌謠參人民繇俗
——《漢書·李尋傳》
顏師古云:“繇,讀與謠同
”又如:繇俗(歌謠風俗)古族名,秦漢時閩越族分為繇和東越兩部姓〈形〉茂盛;草茂盛厥草惟繇
——《書·禹貢》通“遙”
遠
是以繇其期,足以日也
——《荀子·禮論》另見yóu;zhòu繇[yóu]〈介〉從,自繇膝以下為揭,繇膝以上為涉
——《爾雅》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
——《史記·文帝本紀》〈動〉通“游”近者陸子優(yōu)繇
——《漢書·文帝紀》通“由”
經所繇適于治之路也
——《漢書·董仲書傳》政繇冢宰
——《漢書·魏相傳》
顏師古云:“繇,與由同
”繇朐汏輈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另見yáo;zhòu繇[zhòu]〈名〉通“籀”
古時占卜的文辭成風聞成季之繇
——《左傳·閔公二年》又如:繇詞(卦兆的占詞
繇,通“籀”);繇文(占卜的文辭)另見yáo;yóu繇的釋意繇(形聲
從系,本義隨從)同本義魯顏無繇
--《史記·弟子傳》動搖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
--《史記》繇力役,通徭”繇者揭钁,負籠土
--《淮南子·精神》
高注繇役也
”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
--《史記·項羽本紀》減太官,省繇賦
--《漢書·景帝紀》又如繇戍(遣民到邊境戍守,服役
同徭戍);繇役(古代百姓為朝庭服勞役的義務
同徭役);繇使(指供力役及為使者);繇賦(徭役和田賦捐稅)通謠”
歌謠參人民繇俗
--《漢書·李尋傳》
顏師古繇yóu⒈〈古〉同"由⒉⒍"
繇zhòu⒈〈古〉卜辭
繇yáo1.草木茂盛貌
2.通"徭"
徭役
3.通"謡"
歌謠
4.通"遙"
遠
5.通"搖"
動搖,搖動
6.通"陶"
7.古族名
古代越人的一支
原屬閩越族,秦漢時分布在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區(qū)
8.姓『有繇延
見《后漢書.郅惲傳》
繇的康熙字典解釋繇【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畫:17畫,部外筆畫:11畫《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餘招切,音遙
《說文》作?,隨從也
《徐鉉曰》今俗從?
又《書·禹貢》厥草惟繇
《傳》茂也
《釋文》抽也
又與徭同
《詩·大雅·民亦勞止箋》繇役煩多
《釋文》繇,本亦作徭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
《註》應劭曰:繇,役也
《前漢·高帝紀註》師古曰:繇,讀與徭同
古通用
又《文帝紀》省繇費以便民
又與陶同
《前漢·古今人表》咎繇,卽臯陶
又與謠同
《前漢·李尋傳》人民繇俗
又姓
《後漢·郅惲傳》西都督郵繇延
《註》繇姓,咎繇之後
又《廣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由
與由同
《易·坤卦》其所繇來者,漸矣
《左傳·昭二十六年》繇朐汰輈,匕入者三寸
《註》繇,過也
《前漢·文帝記》列侯亦無繇教訓其民
《註》師古曰:繇,讀與由同
又與猷同
《爾雅·釋詁》繇,道也
《疏》小雅巧言云:秩秩大猷
猷繇音義同
又與猶同
《爾雅·釋詁》繇,喜也
《註》禮記曰: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
猶卽繇也,古今字耳
又與悠同
《前漢·韋賢傳》犬馬繇繇
《註》師古曰:繇與悠同
悠悠,行貌
又與游同
《前漢·班固敘傳》陸子優(yōu)繇
○按《文選》作優(yōu)游
又《集韻》直切
《易·繫辭註》爻繇之辭,所以明得失
《釋文》服虔云:抽也,抽出吉兇也
韋昭云:由也,吉兇所由生也
《左傳·閔二年》成風聞成季之繇
《註》繇,卦兆之占辭
《爾雅·釋詁》繇,於也
《註》繇辭
《疏》卦兆之辭也
《干祿字書》繇,臯繇字
,卜兆辭
音胄
《佩集》,從?從卜從系
○按繇、經典皆通用
《說文》在系部,今幷入
繇的說文解字解釋?【卷十二】【系部】隨從也
從系?聲
余招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從?
文四重二說文解字注(?)隨從也
辵部曰
從、隨行也
隨、從也
?與隨、從三篆爲轉注
從系者、謂引之而往也
爾雅釋故曰
?、道也
詩書?作猷
叚借字
小雅
匪大猶是經
大雅
遠猶辰吿
傳皆曰
猶、道也
書大誥
猷爾多邦
猷亦道也
道路及導引、古同作道
皆隨從之義也
?之譌體作?
亦用爲?役字
?役者、隨從而爲之者也
從系
有所系而隨從之也
?聲
余招切
按此音非也
當以周切
三部
(由)或?字
古?由通用一字也
各本無此篆
全書由聲之字皆無?柢
今補
按詩、書、論語及他經傳皆用此字
其象形會意今不可知
或當從田有路可入也
韓詩橫由其畝傳曰
東西曰橫
南北曰由
毛詩由作從
繇的古漢語解釋繇yáo①<形>茂盛
《漢書·地理志上》:“草~木條
”②<名>通“徭”
勞役
《淮南子·精神》:“~者揭钁臿,負籠土
”③<形>通“遙”
遠
《荀子·禮論》:“是以~其期
”④<名>通“謠”
歌謠
《漢書·李尋傳》:“參人民~俗
”yóu<介>通“由”
從
《漢書·元帝紀》:“~是疏太子而愛淮陽王
”zhòu卜辭
《左傳·閔公二年》:“成風聞成季之~
”繇
椒的信息
椒的部首: 木
椒的拼音: jiāo
椒的筆畫數(shù): 12
椒的繁體字: 椒
椒的筆順: 一丨ノ丶丨一一丨ノ丶フ丶
椒的解釋: 椒的基本解釋1.辣椒,一年生草本植物
果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及辣椒素,有辣味,供食用
2.胡椒,多年生藤本植物
果實球形,有辣味,可作調味品或供藥用
3.花椒,落葉灌木
果實作調味品
椒的介紹〈名〉(形聲
從木,叔聲
本義:花椒)同本義
蕓香科植物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具香氣
單數(shù)羽狀復葉,果實作調味料,并可提芳香油入藥
種子可榨油,葉制農藥焚椒蘭也
——唐·杜牧《阿房宮賦》又如:椒科(泛指各種調味佐料);椒圖(椒涂
神話傳說中一種形似螺蚌的動物,性好閉口,古代常把它畫在門上做裝飾)辣椒
如:朝天椒;牛角椒椒的釋意椒〈名〉(形聲
從木,叔聲
本義花椒)同本義
蕓香科植物焚椒蘭也
--唐·杜牧《阿房宮賦》又如椒科(泛指各種調味佐料);椒圖(椒涂
神話傳說中一種形似螺蚌的動物,性好閉口,古代常把它畫在門上做裝飾)辣椒椒jiāo植物名
①花椒,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有刺
果實暗紅色,種子黑色,調味或供藥用
②胡椒,常綠藤本
果實紅色,干后變黑色叫"黑胡椒",去皮后白色叫"白胡椒",調味或供藥用
③椒的康熙字典解釋椒【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8畫《唐韻》卽消切《集韻》《正韻》茲消切,音焦
《說文》莍也
或作
亦作
《爾雅·釋木》椒榝醜莍
《註》莍萸子聚生成房貌
《疏》椒者,榝之類,實皆有莍彙自裹
《詩·唐風》椒聊之實,蕃衍盈升
《陸疏》聊,語助也
椒樹似茱萸,有針刺,葉堅而滑澤,蜀人作茶,吳人作茗
今成臯山中有椒,謂之竹葉椒
東海諸島亦有椒樹,子長而不圓,味似橘皮,島上獐、鹿食此,肉作椒橘香
又《漢官儀》皇后以椒塗壁,稱椒房,取其溫也
《桓子·新論》董賢女弟爲昭儀,居舍號椒風
又《荀子·禮論》椒蘭芬苾,所以養(yǎng)鼻也
又《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長幼以次拜賀,進椒酒
又土高四墮曰椒丘
《屈原·離騷》馳椒丘且焉止息
又山頂亦曰椒
《謝莊·月賦》菊散芳于山椒
又邑名
亦姓也
椒,春秋楚邑,椒舉以邑爲姓
又《集韻》子肖切,音醮
芬香也
《詩·周頌》有椒其馨
《說文》無椒字
茮,子寮切
《徐鍇曰》茮,卽今之椒
《正字通》謂徐氏不知椒成樹之誤
○按《通志》廣東椒有蔓生者
《眞臘風土記》胡椒纒藤而生
則草木可以用
椒的說文解字解釋茮【卷一】【艸部】茮莍
從艸尗聲
子寮切說文解字注(茮)茮莍也
此三字句
茮莍葢古語
猶詩之椒也
單呼曰茮
絫呼曰茮莍、茮
唐風
椒之實
毛曰
椒、椒也
釋木曰
椒、榝、醜莍、檓、大椒
神農本艸經有蜀椒
又有秦椒
從艸
爾雅
本艸、陸疏皆入木類
今驗實木也而說文正從艸
此沿自古籒者
凡析言有艸木之分統(tǒng)言則艸亦木也故造字有不拘爾
尗聲
子寮切古音在三部
椒的謎語1.又上小橋頭(打一漢字)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