艿捒
艿捒是由漢字"艿"(讀音:nǎi,部首:艸,筆畫數(shù):5)和漢字"捒"(讀音:shù,sǒng,sōu,部首:扌,筆畫數(shù):10)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漢字的含義,艿捒可能表示:
- 艿(艿的基本解釋見〖芋艿〗)和捒(捒的基本解釋[shù]1.裝束)的組合意義
艿的信息
艿的部首: 艸
艿的拼音: nǎi
艿的筆畫數(shù): 5
艿的繁體字: 艿
艿的筆順: 一丨丨フノ
艿的解釋: 艿的基本解釋見〖芋艿〗
艿的介紹1.艿[nǎi]2.艿[rèng]艿[nǎi]——見“芋艿”(yùnǎi):即芋頭艿[rèng]〈名〉亂草;雜草艿,艿草也
從草,乃聲
…字亦作芿
——《說文》藉艿燔林
——《列子·黃帝》又如:艿稗(泛指雜草
亦以喻蕪雜的事物)另見nǎi艿的釋意艿nai見芋艿”即芋頭芿艿reng亂草;雜草艿,艿草也
從草,乃聲
…字亦作芿
--《說文》藉艿燔林
--《列子·黃帝》又如艿稗(泛指雜草
亦以喻蕪雜的事物)艿nǎi艿réng1.舊草未割新草又生曰艿
引申為茂密的草
艿rèng1.割后再生的新草
2.亂草;雜草
艿的康熙字典解釋艿【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2畫《唐韻》如乗切《集韻》《韻會》如蒸切《正韻》如陵切,音仍
謂陳根草不芟,新草又生,相因仍也
所謂燒火艿者也
《唐書·裴延齡傳》延齡妄言:長安咸陽閒,得陂艿數(shù)百頃
《正字通》芿、艿同
◎按《唐韻》分爲(wèi)兩字,艿平聲,芿去聲
《集韻》二字雖通,然平聲則以艿爲(wèi)主,去聲則以艿爲(wèi)附,其意微有差別,古人必有所據(jù)
且考《唐書》,亦兩字分見,不宜倂合,今從《唐韻》
艿的說文解字解釋艿【卷一】【艸部】艸也
從艸乃聲
如乘切說文解字注(艿)艸也
按許謂艿爲(wèi)艸名也
廣韻云
陳根艸不芟
新艸又生
相因仍
所謂燒火艿
此別一義
其字亦作芿
列子
趙襄子狩於中山、藉芿燔林是也
今玉篇以舊艸不芟、新艸又生曰艿、係之說文
此孫強(qiáng)、陳彭年輩之誤也
從艸
乃聲
如乗切
六部
乃在一部
仍艿在六部者、合韻冣近也
籒文作?
艿
捒的信息
捒的部首: 扌
捒的拼音: shù,sǒng,sōu
捒的筆畫數(shù): 10
捒的繁體字: 捒
捒的筆順: 一丨一一丨フ一丨ノ丶
捒的解釋: 捒的基本解釋[shù]1.裝束
2.古同“束”,束縛
[sǒng]古同“竦”
[sōu]〔摟~〕取
捒的康熙字典解釋捒【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7畫《集韻》《韻會》筍勇切,同竦
敬也
一曰上也
又動也
本作
又《唐韻》《集韻》所據(jù)切,音疏
裝也
又《唐韻》色句切《集韻》《韻會》雙遇切,音數(shù)
又《集韻》舂遇切,輸去聲
義同
又《集韻》《韻會》輸玉切
與束同
縛也
又《集韻》先侯切,漱平聲
取也
與摗同
捒的說文解字解釋束【卷六】【束部】縛也
從囗木
凡束之屬皆從束
書玉切說文解字注(束)縛也
糸部曰
縛、束也
是爲(wèi)轉(zhuǎn)注
襍記曰
納幣一束
束五兩
兩五尋
從囗木
囗音韋、回也
詩言束薪、束楚、束蒲、皆囗木也
書玉切
三部
凡束之屬皆從束
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