詀籀是由漢字"詀"(讀音:zhān,部首:言,筆畫數(shù):12)和漢字"籀"(讀音:zhòu,部首:竹,筆畫數(shù):19)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gè)漢字的含義,詀籀可能表示:
- 詀(詀的基本解釋1.多言)和籀(籀的基本解釋1.籀文)的組合意義
籀的信息
籀的部首: 竹
籀的拼音: zhòu
籀的筆畫數(shù): 19
籀的繁體字: 籀
籀的筆順: ノ一丶ノ一丶一丨一ノフ丶フノ丨フ一丨一
籀的解釋: 籀的基本解釋1.籀文
2.閱讀:~讀
籀的介紹〈動(dòng)〉同本義籀,讀書也
——《說文》卜籀云
——《春秋傳》
按,今本《左傳》凡卦兆之詞皆以繇為之
重籀《論語》諸書
——章炳麟《檢論·訂孔下》睲河海之行、帝王、妃后、臣宰、農(nóng)工、徒隸之法,無不籀也
——清·龔自珍《知?dú)w子贊》又如:籀讀(誦讀);籀書(即籀文)通“抽”
抽取;引出揮兔豪而匪固,籀魚網(wǎng)而終滅
——唐·李儼《益州多寶寺道因法師碑文》序又如:籀演(引申;演繹)〈名〉漢字的一種文體
一名大篆周宣王史名籀,其所著文字曰籀文
亦曰大篆
——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籀,史籀,周太史造大篆
——《玉篇》仇校篆籀,篇章畢覿
——晉·左思《魏都賦》又如:籀文(我國(guó)古代書體的一種);籀篆(古代的一種書體
即大篆)籀的釋意籀同本義籀,讀書也
--《說文》卜籀云
--《春秋傳》
按,今本《左傳》凡卦兆之詞皆以繇為之
重籀《論語》諸書
--章炳麟《檢論·訂孔下》瞞河海之行、帝王、妃后、臣宰、農(nóng)工、徒隸之法,無不籀也
--清·龔自珍《知?dú)w子贊》又如籀讀(誦讀);籀書(即籀文)通抽”
抽取;引出揮兔豪而匪固,籀魚網(wǎng)而終滅
--唐·李儼《益州多寶寺道因法師碑文》序又如籀演(引申;演繹)籀漢字的一種文體
一名大篆周宣王史名籀,其所著文字曰籀文
亦曰大篆
--朱駿聲《籀zhòu⒈⒉閱讀~讀
諷~(誦讀)
籀的康熙字典解釋籒【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畫:21畫,部外筆畫:15畫《廣韻》《韻會(huì)》《正韻》直又切《集韻》直祐切,音胄
史籒,周宣王太史名,造大篆
《法書攷》籒文者,史籒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後人以名稱書,謂之籒文
《七略》曰:卽周時(shí)史官敎學(xué)童書也,與孔壁古文異體,卽奇字也
其跡則《石鼓文》存焉
《學(xué)古編》李斯旣作小篆,遂以籒文爲(wèi)大篆
又《說文》讀書也
籀的說文解字解釋籒【卷五】【竹部】讀書也
從竹?聲
《春秋傳》曰“卜籒”云
直又切〖注〗卜籒,占卜認(rèn)讀
說文解字注(籒)讀書也
言部曰
讀籒書也
敘目曰
尉律學(xué)僮十七巳上始試
諷籒書九千字
乃得爲(wèi)吏
試字句絕
諷籒連文
謂諷誦而抽繹之
滿九千字皆得六書之恉
乃得爲(wèi)吏也
此籒字之本義
經(jīng)傳尟用
周宣王時(shí)大史以爲(wèi)名
因以名所箸大篆曰籒文
迄今學(xué)者絕少知其本義者
故於讀下籒書改爲(wèi)誦書
於敘目釋爲(wèi)籒文九千字
重悂貤繆
可勝嘆哉
毛傳曰
讀抽也
方言曰抽、讀也
抽皆籒之假借
籒者抽也
讀者、續(xù)也
抽引其緒相續(xù)而不竆也
亦假紬字爲(wèi)之
大史公自序
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
如淳云
抽徹舊書故事而次述之也
亦借繇字爲(wèi)之
春秋傳?筮繇辭
今皆作繇
又俗作
據(jù)許則作籒
服?曰
繇、抽也
抽出吉兇
從竹
?聲
此形聲包會(huì)意
直又切
三部
春秋傳曰
?籒云
左傳?筮皆云繇
此言?以該筮也
籀的古漢語解釋籀zhòu①<動(dòng)>誦讀并領(lǐng)會(huì)
《說文解字?jǐn)ⅰ罚骸皩W(xué)僮十七以上始試,諷~書九千字
”②<名>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又名大篆
《文心雕龍·練字》:“乃李斯刪~而秦篆興
”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