讟掭
讟掭是由漢字"讟"(讀音:dú,部首:言,筆畫數(shù):29)和漢字"掭"(讀音:tiàn,部首:扌,筆畫數(shù):11)組成的漢字組合。
根據(jù)這兩個(gè)漢字的含義,讟掭可能表示:
- 讟(讟的基本解釋1.怨恨:“旦獲~于群弟兮)和掭(掭的基本解釋1.掭筆,用毛筆蘸墨在硯臺(tái)上弄?jiǎng)颍┑慕M合意義
讟的信息
讟的部首: 言
讟的拼音: dú
讟的筆畫數(shù): 29
讟的繁體字: 讟
讟的筆順: 丶一一一丨フ一一丨一丨フ丨丨一丨フ一一一ノ丶丶一一一丨フ一
讟的解釋: 讟的基本解釋1.怨恨:“旦獲~于群弟兮
”2.誹謗:“屈辱既加,則有怨恨,謗~之言出矣
”3.憎惡
讟的介紹〈動(dòng)〉怨恨讟,痛怨也
——《說文》怨讟動(dòng)于民
——《漢書·五行志》又如:謗讟(誹謗,怨言)誹謗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
——《左傳·宣公十二年》讟的釋意讟dú1.怨恨
2.指怨言
3.誹謗
讟的康熙字典解釋讟【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畫:29畫,部外筆畫:22畫〔古文〕?《唐韻》《集韻》《韻會(huì)》徒谷切《正韻》杜谷切,音獨(dú)
《說文》痛怨也
《徐鍇曰》象衆(zhòng)怨也
故從二言
《廣雅》惡也
《揚(yáng)子·方言》讟、咎,謗也
《郭註》謗,言噂讟也
《左傳·昭元年》民無謗讟
《杜註》讟,誹也
《前漢·五行志》怨讟動(dòng)於民
《師古註》讟,痛怨之言
讟的說文解字解釋讟【卷三】【誩部】痛怨也
從誩聲
《春秋傳》曰:“民無怨讟
”徒谷切文四重一說文解字注(讟)痛怨也
方言
讟、謗也
讟、痛也
二義相足
從誩
聲徒谷切
三部
春秋傳曰
民無怨讟
左傳昭元年曰民無謗讟
八年曰
怨讟動(dòng)於民
疑相涉而誤
讟
掭的信息
掭的部首: 扌
掭的拼音: tiàn
掭的筆畫數(shù): 11
掭的繁體字: 掭
掭的筆順: 一丨一一一ノ丶丨丶丶丶
掭的解釋: 掭的基本解釋1.掭筆,用毛筆蘸墨在硯臺(tái)上弄?jiǎng)?br>2.撥動(dòng):~以尖草(用尖草捅到洞中撥動(dòng))
掭的介紹〈動(dòng)〉輕輕撥動(dòng)掭以尖草
——《聊齋志異·促織》又如:掭燈用毛筆在硯臺(tái)內(nèi)蘸墨那判官慌忙捧筆,飽掭濃墨
——《西游記》又如:掭墨;掭筆掭的釋意掭〈動(dòng)〉輕輕撥動(dòng)掭以尖草
--《聊齋志異·促織》又如掭燈用毛筆在硯臺(tái)內(nèi)蘸墨那判官慌忙捧筆,飽掭濃墨
--《西游記》又如掭墨;掭筆掭tiàn⒈撥動(dòng)柴火的杖火~
⒉撥動(dòng)~柴
⒊蘸有墨汁的筆在硯臺(tái)上斜著理順筆毛~筆
掭的古漢語解釋掭tiàn①<動(dòng)>毛筆蘸墨后在硯臺(tái)上理順筆毛或弄?jiǎng)蚰?br>《西游記》:“那判官慌忙捧筆,飽~濃墨
”②<動(dòng)>撥動(dòng);撩撥
《促織》:“~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
”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