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的信息
食的部首: 飠
食的拼音: shí,sì,yì
食的筆畫數(shù): 9
食的繁體字: 食
食的筆順: ノ丶丶フ一一フノ丶
食的解釋: 食的基本解釋[shí]1.吃
特指吃飯:~肉
廢寢忘~
2.吃的東西:面~
小雞覓~
豐衣足~
3.供食用或調(diào)味用的:~糖
~鹽
4.人所見到的日、月虧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現(xiàn)象:日~
月~
[sì]拿東西給人吃
[yì]用于人名,如酈食其(jī)(漢朝人)
食的介紹1.食[shí]2.食[sì]3.食[yì]食[shí]〈名〉(會意
從饣皂,饣聲
本義:飯,飯食)同本義[cookedcereals,especiallyrice;food]食,饣米也
——《說文》
按,六谷之飯?jiān)皇?br>掌王之食飲
——《周禮·膳夫》
注:“飯也
”治其糧與其食
——《周禮·廩人》
注:“止居曰食
”共王及后之六食
——《周禮·饌?cè)恕?br>注:“六谷之飯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
——《左傳·隱公元年》甘其食,美其服
——《老子》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戰(zhàn)國策·齊策》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
——宋·司馬光《訓(xùn)儉示康》又如:食次(酒菜和點(diǎn)心之類;食品);食店(飯店);食壘(一種有幾層屜的食盒);食嗓(食道);食忌(飲食的禁忌);食官(古代掌管飲食的官);食膳(膳食,肴饌);食為民天(飲食是人民最重要之事)糧食籍兵乞食于西周
——《戰(zhàn)國策·西周策》
注:“糧也
”食太陰在卯穰
——《史記·貨殖列傳》
索隱:“謂谷也
”食,謂農(nóng)殖嘉谷,可食之物
——《漢書·食貨志》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唐·白居易《賣炭翁》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志·諸葛亮傳》又如:口中食(吃的糧食);食地(可種糧食的田地)食物的通稱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樂羊子妻》野獸在深山里沒有食吃
——魯迅《祝福》又如:豬食;雞食;貓食食祿,俸祿[official'ssalary]君子謀道而不謀食
——《論語·衛(wèi)靈公》食墨亦簡作“食”
龜卜的術(shù)語
古代龜卜兆與墨畫重合叫“食墨”,為吉兆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文選·張衡·東京賦》虧損
后作“蝕”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
——《史記》特指日蝕或月蝕彼月而食,則維其常
——《詩·小雅·十月之交》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易·豐》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左傳·隱公三年經(jīng)》是故圣王日食則修德,月食則修刑
——《管子·四時(shí)》〈動〉吃食舍肉
——《左傳·隱公元年》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zhàn)國策·齊策四》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宋·蘇洵《六國論》狗彘之畜,無失其時(shí),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孟子·梁惠王上》又如:廢寢忘食;以食食(sì)人;食母;食以草具;吞食;食犬(專供食用的狗);食酒(飲酒);食茶(自己飲用的茶);食息(吃飯休息,泛指休息);食藿懸鶉(形容貧窮困苦);食餼(即“補(bǔ)廩”
生員中的附生遞補(bǔ)為廩生);食獐(吃獐子);食肉寢皮(食其肉而寢處其皮
形容痛恨之極)靠著吃飯;賴以為生
引申為依賴、依靠尊為公侯,食邑萬戶
——《漢書·張安世傳》又如:食力(依賴民眾的賦稅生活);食采(受納采地的租稅);食邑(卿大夫的封地
收封地的租稅以供食用,故稱“食邑”,或稱“采邑”);食俸(官吏每月每歲所受的薪俸
又稱“食祿”);食加(靠大夫的田畝增加而生活);食官(靠官府發(fā)的糧食而生活);食租衣稅(靠收稅而生活);食職(靠職務(wù)所得而生活)享受;受居右,食嘉
——王充《論衡》又如:自食其果;食征(享用稅收);食德(享受先人的德澤);食報(bào)(受報(bào)答或受報(bào)應(yīng));食俸(享受俸祿)墾耕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禮記·檀弓上》又如:食力(依靠自己勞力而生活)背棄[諾言]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書·湯誓》又如:食言而肥接受,采納賢圣不能正不食諫諍之君
——《鹽鐵論》祭獻(xiàn),享祀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
——清·袁枚《祭妹文》又如:食監(jiān)(官名
漢置
掌管晦時(shí)祭祀)另見sì;yì食[sì]〈動〉拿東西給人吃
后作“飼”彼留子國,將其來食
——《詩·王風(fēng)·丘中有麻》
高亨云:“食通飼,給人以食物吃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
——《詩·小雅·綿蠻》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戰(zhàn)國策·齊策》吾業(yè)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
——明·劉基《賣柑者言》又如:食監(jiān)(監(jiān)督做飯的官);食養(yǎng)(供給生活用品);食官(管伙食的官);食士(給兵吃飯);食饑息勞(使饑餓者飽肚,使勞累者得到休息)使鬼神享受祭品
如:食祭(用酒飯祭祖)飼養(yǎng);喂養(yǎng);供養(yǎng)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
——《史記·商君列傳》謹(jǐn)食之,時(shí)而獻(xiàn)焉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唐·韓愈《雜記》又如:食馬(喂馬)引申為喂奶
如:食母(乳母);食子(用乳哺育子女)宴請餉食賓射,共其膳羞之牛
——《周禮·地官》另見shí;yì食[yì]——用于人名的字
如漢代的酈食其、審食其另見shí,sì食的釋意食(會意
從饣皂,饣聲
本義飯,飯食)同本義食,饣米也
--《說文》
按,六谷之飯?jiān)皇?br>掌王之食飲
--《周禮·膳夫》
注飯也
”治其糧與其食
--《周禮·廩人》
注止居曰食
”共王及后之六食
--《周禮·饌?cè)恕?br>注六谷之飯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
--《左傳·隱公元年》甘其食,美其服
--《老子》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戰(zhàn)國策·齊策》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
--宋·司馬光《訓(xùn)儉示康》又如食次(酒菜和點(diǎn)心之類;食品)食sì⒈供養(yǎng),拿東西給人吃~親(親父母)盡孝
食shí⒈吃~菜
~魚
廢寢忘~
⒉吃的東西糧~
肉~
~糖
~鹽
強(qiáng)兵足~
⒊日月虧缺或完全看不到,也作"蝕"日~
月~
全~
⒋⒌①手的第二指
②〈喻〉家庭中依靠供應(yīng)的人口~指浩繁
食yì1.人名用字
食的康熙字典解釋食【戌集下】【食部】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0畫〔古文〕餐《唐韻》乗力切《集韻》《韻會》實(shí)職切,音蝕
《說文》一米也
《玉篇》飯食
《增韻》殽饌也
又茹也,啗也
《釋名》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
《古史考》古者茹毛飮血,燧人鑽火,而人始裹肉而燔之,曰炮
及神農(nóng)時(shí),人方食穀,加米于燒石之上而食之
及黃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
《易·需卦》君子以飮食宴樂
《書·益稷》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
《傳》衆(zhòng)難得食處,則與稷教民播種之,決川有魚鱉,使民鮮食之
又《書·洪範(fàn)》惟辟玉食
《註》珍食也
又食祿也
《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又祭曰血食
《史記·涉世家》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又飮酒亦曰食
《前漢·于定國傳》定國食酒,至數(shù)石不亂
又耳食
《史記·六國表》學(xué)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又目食
《宋史·司馬光傳》飮食所以爲(wèi)味也,適口斯善矣
世人取果餌刻鏤之,朱綠之,以爲(wèi)槃案之翫,豈非以目食乎
又吐而復(fù)吞曰食
《書·湯誓》朕不食言
《左傳·僖十五年》我食吾言,背天地也
《爾雅·釋詁》食,僞也
《疏》言而不行,如食之消盡,故通謂僞言爲(wèi)食言,故此訓(xùn)食爲(wèi)僞也
又蠱惑曰食
《管子·君臣篇》明君在上,便嬖不能食其意
又消也
《左傳·哀元年》伍員曰:後雖悔之,不可食已
《註》食,消也
又《書·洛誥》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
《傳》卜必先墨畫龜,然後灼之,兆順食墨
又日食,月食
《易·豐卦》月盈則食
《春秋·隱三年》日有食之
又《左傳·襄九年》晉侯問於士弱曰:吾聞之,宋災(zāi),於是乎知有天道,何故
對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內(nèi)火
又《禮·檀弓》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註》不食,謂不墾耕
又《前漢·外戚傳》房與宮對食
《註》應(yīng)劭曰:宮人自相與爲(wèi)夫婦,名對食
房宮,二人名
又《揚(yáng)子·方言》食閻,勸也
南楚凡已不欲喜而旁人說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謂之食閻
又寒食,節(jié)名
《荊楚歲時(shí)記》去冬至一百五日,卽有疾風(fēng)甚雨,謂之寒食
又大食,國名,在西域波斯國西,都婆羅門,兵刃勁利,勇于野鬬
又《廣韻》戲名
博屬
又姓
漢有食子通
《希姓錄》後漢食于公
又《集韻》祥吏切《正韻》相吏切,音寺
《論語》有酒食,先生饌
《禮·曲禮》食居人之左
《註》食,飯屬也
又糧也
《周禮·地官·廩人》匪頒賙賜稍食
又以食與人也
《詩·小雅》飮之食之
《禮·內(nèi)則》國君世子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
《註》食謂乳養(yǎng)之也
《左傳·文元年》穀也食子
《註》食,養(yǎng)生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羊吏切,音異
《廣韻》人名
漢審食其,酈食其
《荀悅·漢紀(jì)》作異基
又葉式灼切,音爍
《易林》三河俱合,水怒踴躍
壞我王室,民困于食
食的說文解字解釋食【卷五】【食部】一米也
從皀亼聲
或說亼皀也
凡食之屬皆從食
乘力切〖注〗餐、,古文食
,食本字,從皀亼聲
?,古文香
說文解字注()亼米也
各本作一米也
玉篇同
葢孫強(qiáng)時(shí)巳誤矣
韻會本作米也
亦未是
今定爲(wèi)亼米也
由亼字俗罕用而誤也
以合下云亼口例之
則此當(dāng)爲(wèi)亼米信矣
亼、集也
集衆(zhòng)米而成食也
引伸之人用供口腹亦謂之食
此其相生之名義也
下文云
飯、食也
此食字引伸之義也
人食之曰飯
因之所食曰飯
猶之亼米曰食
因之用供口腹曰食也
食下不曰飯也者何也
食者自物言
飯者自人言
嫌其義不顯
故不以飯釋食也
飯下何以云食也
自?篆以下皆自人言
故不嫌也
周禮膳夫職注曰
食、飯也
曲禮食居人之左注
食、飯屬也
凡今人食分去入二聲
飯分上去二聲
古皆不如此分別
從皀
亼聲
或說亼皀也
此九字當(dāng)作從亼皀三字
經(jīng)淺人竄改不可通
皀者、榖之馨香也
其字從亼皀
故其義曰亼米
此於形得義之例
乘力切
一部
凡之屬皆從
鍇本此下有讀若粒三字
衍文
食的古漢語解釋食shí①<動>吃
《寡人之于國也》:“不違農(nóng)時(shí),谷不可勝~也
”②<名>吃的東西;食物
《寡人之于國也》:“狗彘食人~而不知檢
”③<名>糧食
曹操《置屯田令》:“夫定國之術(shù),在于強(qiáng)兵足~
”④<動>通“蝕”,虧缺
《詩經(jīng)·十月之交》:“彼月而~,則維其常
”【又】特指日食或月食
《論語》:“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焉
”sì①<動>使……食;拿東西給人吃
《荷蓧丈人》:“殺雞為黍而~之
”②<動>飼養(yǎng);喂食
《捕蛇者說》:“謹(jǐn)~之,時(shí)而獻(xiàn)焉
”【食客】古代寄食貴族官僚家里,為主人出謀劃策奔走效勞的人
【食邑】封建時(shí)分封給卿大夫的領(lǐng)地
食
史的信息
史的部首: 口
史的拼音: shǐ
史的筆畫數(shù): 5
史的繁體字: 史
史的筆順: 丨フ一ノ丶
史的解釋: 史的基本解釋1.歷史:~學(xué)
近代~
世界~
有~以來
2.古代掌管記載史實(shí)的官
3.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jīng)史子集)中的第二類:~書
~部
4.姓
史的介紹〈名〉(會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
合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
本義:史官)古官名
職別各異史,記事者也
——《說文》
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閃史、外史、御史、女史
其屬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書者亦稱史
凡府史,皆其官長所自辟除
矧大史友內(nèi)史友
——《書·酒誥》
鄭注:“大史內(nèi)史
”用史巫紛若
——《易·巽》辭多則史
——《禮記·聘禮記》史載筆
——《禮記·曲禮》史狐書賊
——《谷梁傳·宣公二年》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禮記·玉藻》殷代為駐守于外的武官
卜辭:“在北史其獲羌
”在王左右的史官,擔(dān)任祭祀、星歷、卜筮、記事等職遷有良史之才
——《漢書·司馬遷傳贊》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覡);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職(史官的職務(wù));史家(史官或歷史學(xué)家);史胥(掌管文書的小吏)太史令的簡稱自去史職,五載復(fù)還
——《后漢書·張衡傳》史冊,歷史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幼而讀書,好《楚辭》;諸子經(jīng)史多所涉獵
——明·顧炎武《復(fù)庵記》又如:史鑒(歷史書);史文(歷史文獻(xiàn));史績(歷史功績);史錄(歷史的文字紀(jì)錄)古代官府的佐吏或佐之史
——《詩·小雅·賓之初筵》中國古代圖書四大類別之一,包括各類歷史書籍列經(jīng)、史、子、集四庫
——《新唐書·藝文志》畫師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
——《莊子》姓史的釋意史(會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
本義史官)古官名
職別各異史,記事者也
--《說文》
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閃史、外史、御史、女史
其屬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書者亦稱史
凡府史,皆其官長所自辟除
矧大史友內(nèi)史友
--《書·酒誥》
鄭注大史內(nèi)史
”用史巫紛若
--《易·巽》辭多則史
--《禮記·聘禮記》史載筆
--《禮記·曲禮》史狐書賊
--《谷梁傳·宣公二年》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禮記·玉藻史shǐ⒈自然或社會以往發(fā)展的進(jìn)程歷~
又指記載歷史的書或研究歷史的學(xué)科~記
生物~
社會發(fā)展~
~冊
文學(xué)~
⒉〈古〉負(fù)責(zé)記錄史事的官太~
史的康熙字典解釋史【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畫:5畫,部外筆畫:2畫〔古文〕?《唐韻》疎士切《集韻》《韻會》爽士切《正韻》師止切,音使
《說文》記事者也
《玉篇》掌書之官也
《世本》黃帝始立史官,倉頡沮誦居其職
《書·立政》周公若曰:太史司蘇公,式敬爾繇獄,以長我王國
《詩·小雅》旣立之監(jiān),或佐之史
《禮·曲禮》史載筆,士載言
又《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又《周禮·天官·宰夫》八職,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
○按《周禮》凡官屬皆有府史
又《周禮·天官》女史掌王后之禮職
《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nèi)史掌王之八枋之灋,外史掌書外令
又御史,長史,刺史,漢官名
又太史,九河之一
《爾雅·釋水》太史
《疏》李巡云:禹大使徒衆(zhòng),通其水道,故曰太史
又姓
《廣韻》周卿,史佚之後,出建康
又《廣韻》漢複姓,五氏:世本衞有史朝朱駒,漢書藝文志有靑史氏著書,又有新豐令王史音,吳有東萊太守太史慈,晉有東萊侯史光
又葉疎土切
《易林》重黎祖後,司馬大史
陵氏之災(zāi),罹宮悲苦
《說文》本作?
從又持中
中,正也
史的說文解字解釋史【卷三】【史部】記事者也
從又持中
中,正也
凡史之屬皆從史
疏士切〖注〗?,古文史
說文解字注(史)記事者也
玉藻
動則左史書之
言則右史書之
不云記言者、以記事包之也
從又持中
中、正也
君舉必書
良史書法不隱
疏士切
一部
凡?之屬皆從?
史的古漢語解釋史shǐ①<名>史官
《張衡傳》:“自~職,五載復(fù)還
”【又】外史
《邵公諫厲王弭謗》:“~獻(xiàn)書
”②<名>史書;記載歷史的書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如~載田橫事
”【又】特指我的古代圖書四大分類經(jīng)、史、子、集之一,包括各種歷史書籍(除了已被經(jīng)部收入的之外)
史的謎語1.高風(fēng)亮節(jié)留人間(打一漢字)史